灾难片,是于1970年代“后水门时代”兴起的一种与骚乱、狂暴和不信任相连的类型电影。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推动了史诗灾难电影,也带来了21世纪灾难电影的复苏[2]。
某种意义上,类型电影是由好莱坞首创且通行全球的。好莱坞在电影世界里的突出地位可谓一战产物,这场战争的一个重大影响是欧洲两大电影生产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影片产量大幅削减,于是美国电影公司乘虚而入。自此,美国成了世界电影市场中首屈一指的供应国,从此再也没有交出主导权。百年来,好莱坞霸权主义塑造了全世界的观众以及商业模式,规定了观众看什么或者不看什么。因而,早在1930年代,作为对抗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一种方式,欧洲主要电影国家联手掀起一场“电影欧洲运动”,欧洲艺术电影从此诞生。无论是叙事机制、美学追求还是观影体验,欧洲艺术电影都与好莱坞商业电影大相径庭。
同时,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也应运而生。被称为“电影节之王”的戛纳电影节就旨在搭建一个好莱坞电影和其他世界电影之间的文化对话场域,使得文化帝国主义中心(好莱坞)与殖民地边缘(其他世界电影)可以并行。一方面,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方每年都与戛纳电影节组织方小心翼翼地谈判和协商,电影节组织方每年也会心存感激地接受好莱坞带来的全球曝光率——比如虽然好莱坞大片有时只展映不角逐,但巨幅海报、大牌明星总会成为公众焦点;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和维护公信力,戛纳电影节会尽最大努力保护自己作为世界头等电影天堂的好名声。以2006年为例,它把严厉的批评给了展映的好莱坞大片《达·芬奇密码》,把金棕榈大奖给了欧洲导演肯·洛奇的严肃电影《风吹稻浪》[3]。
然而现实并不乐观。进入新世纪后,好莱坞强势的电影工业产品——大投资、大明星、大场面的高概念大片,使欧洲电影国家对抗乏力,一些欧洲艺术电影导演纷纷选择了商业电影/类型电影的路径。如灾难片,尽管在题材多样性上不胜好莱坞,如后者有表现空难的《阿波罗13号》、表现外星人进攻地球的《世界大战》、表现外星昆虫进攻地球的《星河战队》、表现火山爆发的《山崩地裂》等,但依然有一个整体上的爆发。
在欧洲主要电影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灾难电影大致有几种类型——(www.xing528.com)
1.史诗灾难片:《轰炸德累斯顿》(2006,德国);
2.预言/寓言灾难片:《惊变28天》(2002,英国)、《惊变28周》(2009,英国)、《轰天浩劫》(2007,德国)、《太阳浩劫》(2007,英国)、《世界末日》(2008,英国)、《完美感觉》(2011,英国);
3.伪纪实灾难片:《巴黎2010大洪水》(2006,法国)、《水啸雾都》(2007,英国)、《龙卷风暴:天怒》(2007,德国)、《飓风营救》(2008,法国)等。
纵观欧洲灾难电影的现状和趋势:一方面,以效仿好莱坞的方式来与好莱坞竞争,如德国《轰炸德累斯顿》的浪漫史诗叙事被视为《泰坦尼克号》的回声;另一方面,试图以严肃的真实可靠性和深刻的反思批判性来矫正好莱坞,如《轰炸德累斯顿》面对了德国最后一个历史大禁忌,提供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真实历史而不是盟军眼中所见的历史;《世界末日》展示了一个值得人类深思的灾难预言;《完美感觉》以文艺片气质改写了关于世界末日的寓言;这些都是好莱坞灾难电影所缺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