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政治惊悚片不建构一个反乌托邦或幻想的世界,相反将特定历史事件设为叙事起点,主题、冲突、人物以一种直接而独特的方式与美国历史/文化发生关系,因此打下了美国历史的烙印,常常担当起对特定时期美国恐惧与焦虑的投射。
好莱坞政治惊悚片的标识不仅有阴谋与妄想,还有自身的核心冲突——个体VS体制、普通公民VS官僚机构、人性VS政治/国家权力的非人性。政府与企业不计代价地保护其利益,为消除对立面,甚至卷入了谋杀;权力不思考任何个体或道德的价值;在一个外部威胁干扰人物的正常秩序后展开的调查性情节。
好莱坞这一类型的许多经典作品拍制于1970年代,诸如肯尼迪遇刺、越战、水门丑闻在公众心理累积起不满,导致了一个觉醒的、失去纯真与愤世嫉俗的时代崛起,相伴随的还有道德模糊性和悲观主义。此一时期的政治惊悚片充满了对美国腐败政治体制的意识形态批评、正直的个体努力总是失败的情节……1980年代,随着里根主义带来国家精神的转变(爱国主义),意识形态批评消退,政治惊悚片也淡出好莱坞。1990年代这一类型的复兴始于对1970年代政治惊悚片的致敬,如《满洲候选人》(2004)就是对约翰·弗兰克海默版的改编;《塘鹅暗杀令》(1993)讲述一个法律专业的大学生触碰了一个涉及白宫的商业阴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970年代的《暗示十三招》,但是更倾向于一个闭合的乐观结局。
进入21世纪后,好莱坞政治惊悚片带着复兴之力以及对地缘政治新的批评视角回归。2010年波兰斯基执导的《影子写手》、2011年乔治·克鲁尼执导的《总统杀局》均是这一类型的复兴。《影子写手》的惊悚叙事随着开篇一具被洋流吹到岸边的尸体而开始,政治戏剧冲突从为英国前首相写自传的第二任幽灵(影子写手)在前任离奇死亡而接手后便开始,一边是前首相因非法出动军队加入伊拉克战争并陷入虐囚丑闻而遭指控,一边是影子写手日益卷入一个不可见的疑团和追杀,直到前首相遇刺达到顶峰。然而,影子写手在结尾自传出版时才发现真相:一切的幕后主使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抱着原稿逃走的影子写手也遭遇一场离奇车祸,徒留纸张飘零在阴雨的街道上。这是典型的阴谋论设定,即阴谋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联邦调查局或跨国公司等。《总统杀局》则将情节设置在总统竞选阶段,共和党挖民主党的墙脚——对方强有力的团队领袖,而政选内幕与更多秘密逐渐浮出水面……
与此同时,发生在当代娱乐工业中的变化——新的发行平台、电视的另一个“黄金时代”、越来越多的类型混合等现象,以及一个日益分化的美国的新焦虑、技术与隐私、恐怖主义等议题,使“后9·11”电影如《辛瑞那》、《反恐疑云》、《谎言之躯》、《国家要案》以及美剧《纸牌屋》、《疑犯追踪》等,都抓住了新时代的恐惧与妄想。
【注释】
[1]MARCUS M. The Ironist and the Auteur:Post-realism in Paolo Sorrentino’s Il Divo[J]. Italianist,2010,30(2):245-271.
[2]ANTHONY L. Men Of Mystery[J]. The New Yorker,2009,85(12).(www.xing528.com)
[3]ALYDA F. Cannes Film Festival 2008[J]. Media Development,2009,56(1).
[4]HIGSON R. That’s politics,Italian style[N].The Australian,2008-09-17(14).
[5]MARCUS M.The Ironist and the Auteur:Post-realism in Paolo Sorrentino’s Il Divo[J]. Italianist,2010,30(2):245-271.
[6]GILBEY R. Last days of Rome[J]. New Statesman,2013,142(5172): 43.
[7]THOMSON D. Like Fellini,but even better [J]. The New Republic,2013,244(19):56.
[8]CROWDUS G. In Search of The Great Beauty An Interview with Paolo Sorrentino [J].Cineaste,2014,39(2):8-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