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水利文化:张申之倾力改变家乡水灾面貌!

宁波水利文化:张申之倾力改变家乡水灾面貌!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申之之所以倾全力于家乡水利事业,很大程度上缘于他对当时鄞县水利困境的清醒认识。家乡水灾的严重使张申之深感痛惜,他决心彻底改变这一落后面貌,造福家乡百姓。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张申之决定把鄞县治水重点放在鄞西地区。为此张申之充分听取各界人士特别是水利专家的意见。对此,张申之深以为然。1924年5月,张申之会同朱炳蕃、周炳文发起整治南塘河。

宁波水利文化:张申之倾力改变家乡水灾面貌!

进入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由于时局动荡,财政困顿,政府无力也无暇进行费时耗财的水利工程建设。在此背景下,以绅商为代表的宁波民间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成为兴修水利的主要力量,他们或捐资捐物、慷慨解囊,或组织联络、奔走呼号,为地方水利事业竭尽心力。这其中,鄞县乡贤张申之是一个杰出代表。

张申之

张申之(1877—1952),名传保,号申之,字继望,以号行,鄞州栎社乡里仁堂村(今属石碶镇)人。张申之自幼聪颖勤学,课余之暇参加农田劳动,养成刻苦务实的作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举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应宁波知府邀请,先后创建宁波府师范学堂、中学堂及教育会,奔走不遗余力,后执教师范学堂。三十三年(1907)任鄞县劝学所总董。宣统元年(1909)当选浙江省咨议局议员,继任预算审查委员会委员长,主持草拟浙江省第一部地方财政预算。次年创办《四明日报》,自任报社经理。宁波光复后,任宁波军政分府财政部长,不久被选为第一届全国国会众议院议员。1922年,因不满曹琨贿选总统,毅然辞议员职,奔广东投孙中山,任广东政府国会议员。1924年,被推举为鄞县水利局局长。1927年2月,被推举为鄞县知事(原知事逃离),3月任宁波临时市政府筹备委员会主席。“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参与营救被捕的共产党人。后任浙海关监督。1929年赴沪,任宁波旅沪同乡会办事处主任。

在这期间,张申之为旅沪同乡和家乡建设做了许多工作,诸如参与改建老江桥,与毛懋卿等34人发起成立营鄞奉长途汽车公司,继又与孙性之等24人创办商营通运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933年起主持编修《鄞县通志》。为此他组织力量,筹措经费,建立鄞县通志馆。他亲任馆长,聘陈训正为总纂,方志专家马涯民为主编,历时十八载,几经周折,终于编修完成一部材料翔实、分类细致、卷帙浩繁、校勘精良的民国《鄞县通志》,计36册,并附巨幅地图26幅,被誉为“古今方志第一”。同时,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长期担任宁波佛教孤儿院董事长、宁波救济院院长等社会职务。但终其一生,其所花心血之多、历时之久、嘉惠家乡之深,莫过于治水、治史两件大事,而就其着力来说,治水较治史犹有过之。

张申之之所以倾全力于家乡水利事业,很大程度上缘于他对当时鄞县水利困境的清醒认识。20世纪20年代初,在外宦游多年的张申之回到家乡,恰逢宁波连年水灾之后,1920年、1921年、1922年连续3年洪涝大灾,其中尤以1921年的所谓“辛酉大水”为甚,其范围之广,灾期之长,史无前例,塘塌岸崩,田舍人畜随流荡然,鄞西大地哀鸿遍野,一片荒凉,许多灾户全家遇难,如张申之好友、家居樟村梅岙的旅沪商人周炳文一家,除周本人及其二子在沪经商得以幸免外,全部蒙难。家乡水灾的严重使张申之深感痛惜,他决心彻底改变这一落后面貌,造福家乡百姓。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张申之决定把鄞县治水重点放在鄞西地区。鄞县地处甬江流域中下游,承奉化江、余姚江之水,集雨面积大。由于奉化江、福泉山的分隔,自然形成三个水系:以奉化江为界,西部为鄞西水系;奉化江以东、福泉山以西为鄞东南水系;福泉山东南至象山港为大嵩水系。这三大水系地区,东南地区既有东钱湖蓄泄且河网宽阔,旱涝保收,所以当地流传着“田要买东乡,儿子要亲生”的乡谚。至于大嵩地区,确也同鄞西地区一样,同属多灾之地,但大嵩在当时仅有7万多亩土地,且多种棉花,其水利设施在清代已经疏五河、造六闸,建筑江海堤塘,初具引排系统,而且大嵩江的铁闸工程已在规划之中,唯独鄞西地区早在宋时废广德湖为田,唐时形成的它山堰引排工程几成文物,而内河河网浅窄,形成瓜藤状水网;山区面积达288.31平方千米,与平原面积相等,更有邻县之水注入其间。这样形成自然特点:集雨面积大,集流速度快,洪峰集中,蓄容不足,排泄不畅,导致非旱则洪频现。又鄞西水资源不仅供鄞西平原30万亩耕地需要,而且还为宁波老城厢用水来源。根据当时财力条件和轻重缓急情况,张申之与同人商决,鄞西当为水利先期根治的所在。

确定治水重点后,如何着手呢?为此张申之充分听取各界人士特别是水利专家的意见。奉化籍水利专家庄崧甫指出:“西南之水出万山而东,洪之害大于旱,相其所施,功究其利,入河利灌,治宜深,深则多蓄,而旱可备;入江利泄,治宜博,博则易下,而潦可备,两者斟然不可乱……”对此,张申之深以为然。针对鄞西水利已失修200多年,河道浅窄、遇旱易涸、受潦易泛的情况,他确定了上澄、中疏、下泄三管其下的整治方略。上澄从鄞江桥它山堰开始。1924年,他与乡贤朱炳蕃等人发动民众清除该堰涨涂余沙,使水通顺入港。接着修葺洪水湾塘,将塘加长,由原来的105.6米增至320米,高达4.16米,塘身呈坝行,用条石砌成,这样足以杜绝河水外溢。经过如此整治,上流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1924年5月,张申之会同朱炳蕃、周炳文发起整治南塘河。他们会同当地士绅,成立“南塘河浚河局”,局址设在石碶行春碶。南塘河上自它山堰开始,下经宁波南门(长春门)而流入城区,流经栎社、石碶、段塘等集镇;又右濒奉化江,所以是鄞县一条融排、蓄、灌溉、航运于一体的主要河道。疏浚工程从鄞江官池开始,经洞桥上汇头,过照天港口,至向阳桥共为29.07千米,加上疏浚北渡、栎社、石碶、段塘等处支干河,合计整治了干支河40.8千米,全部工程于1928年3月竣工,耗资16万余元。

今日碧波荡漾的中塘河

1925年,张申之联络徐志鸿、林德祺、周炳文等,再次发起疏浚鄞西中塘河。该河西起横街头,东至宁波西门板桥头,全长20千米,至1933年竣工。全河加深加宽,计费法币7万元。

旧时宁波城内有13条河渠。其水源来自鄞西,分别经南门、西门而注入,既供应了居民用水,又可让船只进城,但年久失修,淤塞严重,水质污染不堪,张申之等人于1928年又开展城河疏浚工程。在疏浚城河工程中尤以长春门至里漂河1.5千米的工程为巨。张申之毅然自筹资金,打椿驳磡,上用条石铺叠,并每隔一段修建一个河埠,以利船只停靠,便于旅客上下和就近居民取水与洗涤。河埠之岸上新建2座凉亭,内置石凳,供旅客休息,共计工本费2万余元。

经过上述疏浚,鄞西河网全线贯通,引、蓄目的已达。于是,张申之把治理重点移置于广修堰坝、碶闸、堤塘方面。这些水利设施,对奉化江在堵咸、纳淡、排泄、过船方面作用甚巨。张申之先后组织维修了芝兰堰、小张堰、王师堰、兰浦堰、狗颈塘、小堰头坝以及行春碶、积渎碶等,并在城区西部和义门与永丰门之间筑了新闸,以利引水,从而解决该地段因堵水、宣泄不畅导致河水污染久治不愈的问题。

为筹集为数庞大的水利经费,张申之更是煞费苦心,多方奔走。当时,地方政府财经费政入不敷出,根本无能为力。为此他把目光投向社会并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张申之首先向本邑急公好义人士特别是旅沪同乡会与旅沪宁波商人募捐,并得到后者的大力支持。他本人也是率先示范,多次慷慨解囊,在向商界募捐的同时,他根据“谁得益,谁出钱”的原则,征收专项税捐,按水利所及,分别征收田亩捐、铺户捐、交通捐,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www.xing528.com)

张申之在致力于鄞西治水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宁波护城河(濠河)、东钱湖等地水利的疏浚。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先后担任鄞县水利局局长,主持鄞县城河整理委员会,谋求改善城乡水道与水源卫生。1946年2月,东钱湖整治委员会成立,同年6月22日,宁波旅沪同乡会为支持东钱湖整治,设立“整顿东钱湖协赞会”,他被聘为委员,又为筹资工作竭尽其力。

旧时宁波南门一段城河[2]

昔日的风棚碶改造后仍在发挥作用,右边为电动坝正在过船[3]

1945年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历经战乱的鄞县水利多遭破坏,年届古稀的张申之壮心不已,为重整家乡水利事业,他再次出山。当时一批地方水利团体先后发起成立,1946年年初,鄞西水利协会成立,张申之被公推为理事长,同年12月,鄞县沿江碶闸修建委员会成立,张申之又被推为主任委员。期间,由张申之担任会长的桃浦水利协会等团体也先后成立。于是在张申之主持下,鄞西大批水利工程得以修建,如续浚西塘河,修姚江叶家、保丰两碶,重修南塘河上(乌金)、下水(积渎)、风棚、章家诸碶和仲夏畈开河。其中为改善被当地乡民谚为“仲夏鬼叫畈,田螺鸭蛋”的仲夏低产畈,在畈中心开挖出纵横两条新河,使畈田排灌畅通,仲夏畈面貌因之彻底改观。而风棚碶的修建是上述诸碶中工程艰巨、费时最久、耗资最大的一个。该碶始建于宋熙宁八年(1075),其后历代多次进行维修与改建,漏溃现象未能根绝。1932年,鄞县县长陈宝麟等曾事修葺,而屡修屡圮,不克持久。缘因碶位处江河之冲,西洋河北港直捣其旁,流速大;而闸的周边地势又低,水位高,碶下攻陷,碶底漏溃。1948年,张申之主持其事。经过实地勘察.他发现风棚碶介于行春、积渎两碶之间,“潦则数十里之内便于分泄,旱则壅江入水,潮盛淡涌,亦可引纳,为鄞西泄洪、纳淡骨干水闸”。为此他决心不惜工本,务求工程万无一失。工程于是年8月开始,但历时3个月没有进展,施工单位对围圩漏水束手无策,最终延请北洋大学土木系毕业的邑人施求臧解决。施氏相度水势,分别在碶西韩家、碶东还金桥、碶北风棚庙各筑一坝,临江再加一坝。到12月4日,坝造成,坝内之水尽罄,修建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工程为期10个月,共费稻谷23.5万多千克。

1948年年底,鄞西水利协会还补助章远乡水利委员会稻谷5万千克,支持该会疏浚惠明、野猫两港长4000多丈的河道。在张申之的不懈努力下,鄞西水利又得到很大改善(见表5-2)。

张申之不仅注重治水工程的建设,且为这些工程的日常管理和日常维护做了精心安排。如完善鄞江淘沙会组织,落实其经费;对所修整的水闸堰坝,树碑勒石,告诉民众共同维护。他还十分重视治水经验的总结,1928年年初,南塘河工程竣工后,他特作《鄞县南塘河疏浚后之回顾》一文,对工程进行了详尽的回顾与总结。

表5-2 抗日战争结束后鄞县主要地方水利组织一览

资料来源:周时奋.鄞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6:1325—1326.

尤为可贵的是,晚年的张申之为使家乡的水利事业后继有人,令其长子张伯觐参与其事。张伯觐不负厚望,一如其父,立即全身心地投入水利事业而矢志不渝。1947年起,他协助其父在横涨桥邻村谢家堍,对鄞江主流截弯取直,原曲折迂回达6千米之长的江段,经新辟江道,缩短为1千米左右,大大改善了鄞江排泄条件。此后张伯觐先后主持东钱湖湖塘加固加高及大嵩江塘维修等工程。张氏父子为宁波水利事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申之的治水业绩得到了家乡人民的广泛赞颂,为铭记其治水事迹,1949年年初,鄞县各界发起为张申之写下《鄞西七乡治水碑记》。记中云:“……余惟张公倡导水利逾二十载,夫二十余载中,风云变幻,世呈孔棘,公处之如恒,持之以毅,权轻重,工缓急,鸠财用,庀器材,度水势,相高卑,矢志殚虑,不辞辛悴,乡之贤者,亦复敬恭桑梓,输赀陈力,莫或怠遑。盖公以盛德硕望,树之风声,于是鄞西三河,源流均畅,蓄泄咸宜,七乡农田多被沾润,而地力可尽,伟矣哉,公之治水也。”

新中国成立后,张申之被选为县、市、省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2年去世,享年76岁。时人称:张申之一生政职几易,人事沧桑,但他始终追随光明,凡有利于桑梓故土事,都全力以赴,行必有果,几十年如一日,真诚可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