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水利文化:王安石治理与影响

宁波水利文化:王安石治理与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最东的穿山,也得名于王安石。王安石带领百姓筑堤阻潮,为河于堤西石岩,凿三窍为,阔3.6丈,高2丈,因名“穿山”。王安石在鄞县主攻东钱湖的治理。时值天下大雨不止,王安石顶风冒雨,跋山涉水,不畏艰辛。20世纪末,东钱湖畔又临湖修建了王安石公园,王安石所著《鄞县经游记》刻成的碑文,立于公园内。王安石治鄞县时还实施了“青苗法”。王安石创办县学,对宁波文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王安石知鄞三年,勤政爱民,为民造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出生于江西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临江镇),故里在临川上池(今属江西东乡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考中进士,名列前茅。不久他被派往扬州,担任“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即为当时扬州地方官韩琦的幕僚。后历任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知江宁府,后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熙宁三年(1070)起,两度拜相,执政七年,大力推行新法而名声大噪。曾被革命导师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熙宁九年(1076)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南京市)钟山。

王安石画像

宋庆历七年(1047),26岁的王安石来鄞县任知县一职,尽管在任仅仅3年,却在任上干得有声有色,并为他以后走向全国政治舞台做了铺垫。上任之初,年轻的王安石即在广泛调查县情的基础上,把兴修水利作为第一要务,他在《上林学士言开河书》中写道:“鄞之地邑,跨负江海,水有所去,故人无水忧。”《宋史》记载:“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宁波水利史上有“宋塘明碶”之说,塘就是北宋王安石兴水利的杰作。

王安石到鄞县的第一年恰好是丰收年,于是他决定“乘人之有余,及其暇时,大为浚治渠川,使水有所潴,可以无不足水之患”。庆历七年(1047)十一月,他从县里出发,赴四乡考察。当时的县治在现在的开明街一带,用了十多天时间,东到穿山,西至桃源,跑了鄞县境内的“东西十四乡”,劝督各乡的人民去疏浚川渠。而各乡居民“亦皆惩旱之数而幸今之有余力,闻之翕然皆劝,趋之无敢爱力”。他所著的《鄞县经游记》一文,详细地叙述了在鄞县各地考察的情况。

王安石经实地考察,“而谋作斗门于海滨”,筑起一条从孔墅岭下河头、焦村,经石湫,折向霞浦到穿山的海塘,全长15千米。这条造福后代的海塘,乡民遂名之为“王公塘”,或称“荆公堤”。宁波最东的穿山,也得名于王安石。王安石带领百姓筑堤阻潮,为河于堤西石岩,凿三窍为碶,阔3.6丈,高2丈,因名“穿山”。随着穿山碶的修成以及海塘的修成、芦江的疏通,芦江两岸的澙卤之地逐渐变成沃土,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迁徙到芦江两岸居住,后来终于有了以芦江为中心的“小宁波”——柴桥。

王安石在鄞县主攻东钱湖的治理。东钱湖是当时鄞东的著名灌区,关系数十万亩农田,而长期得不到治理,水患不断。庆历八年(1048),王安石组织和率领全县十余万民工,除葑草,浚湖泥,立湖界,置碶闸、陂塘,筑七堰九塘,用以控制灌溉泄水量。

在兴修水利过程中,王安石以身作则,奋战在工程第一线,他深入各地调查研究,进行实地考察,并虚心请教当地的老农。这些在王安石的《鄞县经游记》中都有详细的记录。庆历七年(1047)十一月初七,王安石从县城出发,亲临现场视察并指导百姓疏浚渠川,到了万灵乡的左界,夜宿于慈福院。第二天,登鸡山,观砌工凿石,入育王山,宿广利寺。时值天下大雨不止,王安石顶风冒雨,跋山涉水,不畏艰辛。到十一日,王安石下山到灵岩,在那里与民工一起谋划在海滨修造小闸门之事,夜宿灵岩的族教院。十三日到了芦江,亲临决渠之口,转以入于瑞岩之开善院。十四日,到了天童山,宿于景德寺。十五日,王安石与长老一起登石观望玲珑岩,并就当地山水状况请教长老。……十八日,到桃源、清道二乡,亲自劝勉并征调农民兴修水利。他在12天之内走遍了东西十四乡,到处劝导农民浚治川渠。可见后来王安石推行的农田水利法是在明州修筑水利工程时就开始形成的。而他在掌握朝政期间疏通黄河、汴河,开垦了36.1万多公顷荒地,这实际上就是治理东钱湖的继续与发展。

经全面整治后的东钱湖,从此“七乡邑受沾濡”,“虽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东乡之田连获丰收,民间口碑载道。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岸绿水清,有“西子风韵,太湖气魄”美誉的东钱湖。为纪念王安石治理东钱湖的功绩,于明嘉靖年间当地百姓建造了“王安石庙”。20世纪末,东钱湖畔又临湖修建了王安石公园,王安石所著《鄞县经游记》刻成的碑文,立于公园内。(www.xing528.com)

宋时鄞县西面有一座浩渺的广德湖,王安石知鄞时踏勘广德湖,宿于广德湖主水源的入口林村。由于史料记载缺失,王安石如何治理广德湖我们并不清楚,但应该是有其事的,因为该湖湖西有一个湖中孤岛,名叫白鹤山,山下建有一座“广德遗爱庙”,纪念唐宋时期治理过广德湖的十位先贤,其中就有王安石。清代全祖望写有“白鹤旧祠宫,以报诸贤吏”的诗句。

王安石治鄞县时还实施了“青苗法”。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乡民,约定到秋收之后,加纳少量利息,赴县偿还。县府粮仓里的存粮,也因此得以新陈相易。《宋史·王安石传》中记载了王安石的这段经历:“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这个“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便是他日后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

王安石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鄞县成了王安石变法的一个“试验田”,并且成效显著,为其日后在全国进行变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东钱湖忠应庙里的王安石塑像

王安石在鄞县还做了一件大事。庆历八年(1048),他将县治附近建于唐代元和年间的鄞县孔庙作为学校,“鄞县始有县学”。当时的县治设在三江口,也就是现在的宁波老城区内,鄞县孔庙就在如今宁波市第一医院的位置。古慈溪县城比三江口明州府城的建造要早80余年,建立学府书院也显然领先。据记载,北宋雍熙元年(984)始建慈溪县学。王安石任鄞县令后,羡慕慈溪之文风,在《慈溪县建学记》中说:“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不久,他也创办了鄞县的县学,并诚邀杜醇等享有盛名的慈溪学者前来任教。

王安石创办县学,对宁波文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百年后“甬上第一状元”张孝祥名世,甬江流域产生了近3000名进士和12位状元,这在全国也不多见。而在学术上,从南宋的杨简到明清的王阳明、黄宗羲延至清代的万斯同、全祖望,甬江流域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摇篮,哺育了中国学术史上著名的浙东学派,诞生了一批中国早期民主主义的伟大启蒙者。而这一切,似乎就是从王安石开始的。

王安石知鄞三年,勤政爱民,为民造福,备受百姓敬仰。为纪念这位先贤,当地百姓先后在东钱湖边与柴桥等地立祠建庙,并以王安石、王荆公命名阁、亭、岭、堤、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