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桥,人们要渡河必须靠船。河网密布的四明大地,渡口的作用可想而知。早在唐代,宁波城就已有了东渡和桃花渡,连接奉化江和姚江两岸。现在,海曙区还存有东渡路路名,江北区则有桃渡路路名。到了明清时期,宁波的渡运已非常普遍了,渡口曾达到50余处。
曾经的渡口依稀可见
在奉化江上,最著名的渡口为奉化与鄞州交界处的北渡。宋《宝庆四明志》记载:“甬水门南二十五里,往奉化路。盖奉化有南渡,故以此为北也。”因为地处“上达宁绍,下达台温”的要衢,千年以来商旅过往摆渡繁忙。新中国成立前,渡船最多时有六七艘。鄞州范围内,近渡口有北渡村,因一面濒临奉化江,另一面为南塘河,水上交通发达,集市一时繁华。在陆路交通兴起之后,南塘河上的水上交通繁荣之貌消失,村庄也趋于沉寂;20世纪90年代后,鄞州就不再管理北渡渡口,由奉化单向管理。但此处风景依然,开阔的江面两岸芦苇摇曳,鸥鸟翔集,江上渔船点点,早潮晚汐拍打着石板古道,如清学者全祖望所赋:“春深而绿荫夹岸,秋老而绛叶满沚,千篙竞发,缩项之鳊,时出丙穴。”与北渡相邻有横涨渡,连接鄞州横涨与方桥,这个并不算有名的渡口,却被保留到了现在,依然发挥着交通作用。每当奉化江水退潮之时,渡船无法靠岸,船只便在岸边的淤泥前搁浅,船家放下一块木板供旅客上下船。沿奉化江继续往北,有灞桥渡,是连接奉化方桥灞桥村与鄞州茅山的重要水路通道。两岸的朱应、坝桥、浦口王、沈西、走马塘等10余个村庄往返对岸都要坐渡船。灞桥渡所在奉化江流域,是3个现存奉化江渡中最有诗意的地方,留存有灞桥古桥、渡亭等古建筑,登上灞桥远眺东江两岸,阡陌纵横,渡舟往返,让人心旷神怡。
千年古渡口——鄞西南之北渡[9]
百里姚江东西横贯,而且河道宽阔,沿江南北渡口可谓星罗棋布,著名的古渡口就有数十个,如夏巷渡口、菁江渡口、泥翁渡口、郭姆渡口、郑家渡口、河姆渡口、下陈渡口、姜家渡、蜀山渡、丈亭渡、车厩渡、黄墓渡、城山渡、鹳浦渡、洪陈渡、西江渡、西洪渡、邵家渡、青林渡、李碶渡、桃花渡等。丈亭渡与鹳浦渡、城山渡并列为姚江的三大渡口。余姚丈亭是水镇,三面环水,旧时为会稽、明州两府水陆通道上的重镇,宋代以后丈亭以东可以不经姚江、甬江而通过慈江—刹子港—西塘河抵达宁波,使水陆枢纽地位得以提升,商业由此兴盛。有题词云:“南山明,北山明,中有长亭号丈亭,沙边供送迎。东江清,西江清,海上潮来两岸平,行人分棹行。”可见当时商贾客旅汇聚于丈亭三江口候潮而行,潮涨则西往、潮落则东行的繁忙景象。
城山渡是中国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宋《宝庆四明志》卷十七云:“古句章县,在今县(慈溪)南十五里,面江为邑,城基尚存,故老相传曰城山,旁有城山渡。”句章为勾践所建,毁于东汉末年孙恩起义军的兵火。故城常引来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如明人沈明臣《寻句章古县》:“句章县已千年废,墟里犹传是古城。树树好花皆异色,声声野鸟自呼名。石田几处谁同井,茅屋三家是偶耕。闻说汉时陂近在,宦游今日想屠生。”渡口原有天灯石柱,渡埠的石头都被风雨磨去了棱角,尤其是那系缆石料圆孔有碗口大,让人遐想这里曾经停泊过无数条大小船只。
鹳浦渡,因村南江名鹳江而名。俗称“灌浦”,即汲取姚江水灌溉之意;民间称“半浦”,半浦村也因此而得名,半浦村为宁波市十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渡口现存完整的天灯石柱,高3米多,顶部有飞檐石龛。旧时石龛内以菜油点灯,夜间照明,兼具夜航引渡的功能,现在已改装为电灯。(www.xing528.com)
从姚江本身来说,江流迂回,鸢飞鱼跃;时而近傍四明山,佳木葱茏,山岚轻飞;时而平畴沃野,田园丰饶,处处鱼米之乡。行旅江上,优美的自然风光令人应接不暇。如明人皇甫涍《下姚江作》云:“发夕迷海津,乍见晨霞晣。春日泛云涛,殊忘越乡别。惠风纷入怀,连峦翠堪撷。念乏京坁谣,惭纡使者辙。”与姚江紧密联系的人文景观,如舟帆、古渡、桥梁、城郭、碶闸水利工程等,都极具旅游观赏性。又加上姚江流域代出英贤,姚江文化、浙东学派于此滋发,“文献之邦”扬名于天下。所以历代诗人作家,无论专门来姚江旅游,还是经商、游宦行旅于姚江之上,往往见景生情、感物兴会,创作了数量众多的诗歌。因为姚江是潮汐江,所谓“吾行有定止,潮汐自东西”,行人趁得一段潮路之后,往往需要在渡口再次待潮;或是遇风受阻,在渡口等待时机。此外,航船在运河与姚江之间转换,也要在渡口候潮,渡口便成了诗歌广为描写的地方。其中以丈亭渡最多,如宋人陈造《丈亭》诗云:“小江随山巧回互,转首碧流分两股。丈亭系缆待潮生,徙倚才容一炊许。潮信曾何差顷刻,固应作意怜行客。为谁东去为谁西,酌酒殷勤酬河伯。”又如明人王淮《丈亭渡》云:“出县四十里,西来是丈亭。江分三派白,山拱万峰青。远树云间坞,香蒲雨后汀。舟人候潮至,饭罢即扬舲。”此之“出县”,指出慈溪县治,即今慈城。有人还停棹专门访寻先贤遗迹,如清人朱兴悌《余姚怀黄梨洲先生》云:“石室鸿文富,停桡一问津。”
昔日的江东新河头航船码头[10]
青林渡是现存最靠近宁波城区的古渡,这里是宁波通往慈城(慈溪)三北地区的要道。20世纪60年代,青林渡东侧建造了铁路大桥,由此青林古渡失去渡口的功能。如今这处古渡口虽然不见渡船,但古渡口硕大的条石、步阶石无不昭示着这里曾经的热闹。渡口北岸尚有“永宁古庵”。
现在,因为公路运输的兴起,大多数渡口已经失去了其交通要道的作用,充满诗意的江河旅行已经成为往事。但是渡口以及这美丽的行旅诗意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在这片地域存在。表2-2记录的是1990年宁波市渡口(船)状况。
表2-2 1990年宁波市渡口(船)状况
资料来源:钱起远.宁波交通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2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