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国书城重大维修建设事项汇总

南国书城重大维修建设事项汇总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将重大维修,建设事项胪列如下:1951年,市文教局拨款400万(旧币),维修天一阁藏书楼。西大门门楼和东明草堂系拆迁西河街红星纺织厂原观音寺的大门(清道光十三年通过历年来对天一阁周围环境的整治和西区的建设、外花园的初步建成,天一阁的藏书保护条件和旅游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天一阁使用土地面积达10576平方米,为建设南国书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一阁西大门宁波自列入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以来,吸引了大量中外来宾。

南国书城重大维修建设事项汇总

在藏书建设的同时,国家不断加大对天一阁的投入,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天一阁的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以前,以天一阁藏书楼周边藏书文化环境的整治和建设为主;80年代以天一阁藏书楼文化休闲区东园的建设为主;90年代着重于南国书城总体规划的实施,第一阶段以陈列展示区的维修和建设为主。下面将从这三个阶段来谈淡天一阁的建设概况。

解放前夕,天一阁落叶满地,荒草萋萋,瓦落增破,山倒池臭,书乱孔叠,水湿破烂,零篇散帜,鼠啮虫穿,真可谓“阁既破残,书亦星散”,“老屋荒园”,呈现出一副衰败景象。周围居民杂处,隐患严重。1949年,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指示南下大军保护好天一阁。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六十六师二排副排长王观一带一个班十二位战士驻守天一阁,直到宁波社会秩序恢复,方始撤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波人民政府委派专职干部加强了对天一阁的管理工作,并多次拨款对天一阁的书楼、亭园、假山进行维修,重点整治藏书楼周边环境,确保藏书楼安全,又加强了对西区的建设,使天一阁的藏书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台阶。现将重大维修,建设事项胪列如下:

1951年,市文教局拨款400万(旧币),维修天一阁藏书楼。

1953年,市政府拨款4000元,用于征购西邻二层民房一幢三间一弄,以防失慎造成火灾事故;又拨款1000元修理藏书楼和将已征购之民房改建为办公室,所征购民宅原系范宅的东厅,为范氏后裔居住生活之处。它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的精心安排。现建筑道光九年重建,1996年辟为《天一阁发展史》陈列室。

1959年,市政府拨出专款征购天一阁东首民房5间,荒田10亩,改建为园林,以美化天一阁环境。扩建工程于年底竣工。至此,天一阁占地面积从2700平方米扩大到8860平方米,并大大美化了周围环境,五间民房后修琦一新,辟为陈列室,额日“千晋斋”,陈列马廉先生捐赠的古砖(原千晋斋在尊经阁西边)。

1973年8月,为保护宁波的金石古迹,将甬上散置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碑石69方移至天一阁,并嵌入外花园新砌的围墙中,作为“明州碑林”的延伸,外花园初具雏型。

1976年7月,考虑到天一阁散出书籍的陆续访归,地方藏书家的慷慨捐赠,天一阁藏书数量:的成倍增加和查阅文献资料者越来越多,天一阁新书库的建设列入政府议事日程。10月确定新书库地址,征用天一阁西北角空地一亩和民房两幢,耗资17万元,历时四年,于1981年2月交付使用。新书库由宁波市设计院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专家申议,市建一公司承建,为钢筋混泥土结构的三层楼房,面积980平方米,可贮书30万卷。在设计时,特别注意吸取天一阁古建筑的优点:方向朝南,前后开窗,二楼和三楼各通为一间,以利透风防潮,屋顶为人字形,以利散热;两房砖堵作壁,以利防火;室内用硬质纤维地板,以利防尘,外部装饰小青瓦顶和马头墙,具有当地民间建筑的朴素风格。

在建设新书库的同时,还于1980年建西大门和重建东明草堂。西大门门楼和东明草堂系拆迁西河街红星纺织厂原观音寺的大门(清道光十三年通过历年来对天一阁周围环境的整治和西区的建设、外花园的初步建成,天一阁的藏书保护条件和旅游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天一阁使用土地面积达10576平方米,为建设南国书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天一阁西大门

宁波自列入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以来,吸引了大量中外来宾。来天一阁参观的人数也随之直线上升。内宾,1980年为20845人次,1985年上升为82782人次,上升四倍以上;外宾,1980年为1179人次,1985年为1610人次,上升50%。这些中外来宾参观了天一阁之后,纷纷赞誉这一古老的文化单位,认为它是宁波文化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东方和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部分。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天一阁地方欠大,陈列品欠多,不能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中外游客。外花园的进一步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

1983年以来,国家对天一阁外花园的投资加大,共投入20余万元。总体规划由上海同济大学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指导设计。园林的设计建设遵守了以下三条原则:第一,从园林之命名到布局,尽可能做到与天一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风格力求与天一阁园林协调一致,“宁旧毋新”,不使人有太新的感觉。第二,以文物为主,园林衬托文物,园林为文物服务,每件陈设品都有来历,都能道出其历史。大量的文物陈列使其区别于一般公园,能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与联想。第三,园林花木,以市树樟树为主,广植修竹,盖常绿树能守岁寒,衬之艺术性较高的盆景,常年一片绿色,郁郁葱葱。

经过三年多的经营,花园初具规模,并于1986年国庆节对外开放。

天一阁外花园定名为“东园”,取园在天一阁东面之意,园内新挖水池定名为“明池”,取四明之一池之意。“东明”两字又与天一阁创始人范东明同名,以纪念这位创办人的不朽功绩。

东园占地十亩,比天一阁原园林面积大两倍。东园的故址,在宋代为丞相史弥远观文府的花园;明时为南京吏部尚书闻渊天宫第的内园,当时是宁波最有名的园林之一。东园建设时,在开凿池塘的过程中,曾掘出内园三孔桥梁脚的桩基和当时种植在内园的梅花树干和假山石,这一宋、明两代名人的私家花园故址,400年后重建为东园,为人民所用,虽属巧合很有意义。

东园的东面,叠有假山两座,左日龙山,右曰虎山,所谓左青龙右白虎是也。山名取意于元人揭彳奚斯所撰的《龙虎山天一池记》,因范钦取其楼为天一阁,今人名其山为龙虎山,可谓珠联壁合。山上筑有鳍埼亭和四明亭,登亭眺望,全园景山,尽收眼底。

东园的主体建筑为两幢木结构的建筑。两幢建筑原为江北岸槐树路51号与63号宁波工业机械技校校办工厂用房,系建于清同治年间的祠堂(张公祠)。祠堂分前后两进,均系单层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前幢檐口高约4.3米,硬山式,平列五间,现为东大厅,内设天一阁书画社;后幢檐口高约4、5米,歇山式,三间两弄,翘角飞檐,厅堂高敞,宋锦式屏门,冰梅窗根,结构古朴,现为凝晖堂。厅内摆有宋至清各类帖石六十四方,有宋丞相史浩的手书,有闻名海内的《神龙兰亭》,有明代著名书法文徵明、丰道生、薛晨的墨迹。四周墙上嵌有清初大书法家姜宸英的老易斋法帖。这些珍贵的石刻,为我们研究、继承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东园

东园还有石亭两座,一日八狮亭,一日百鹅亭。八狮亭系1959年利用旧石料所建,因八根亭柱上端各有一只小狮而得名。亭旁种有百年紫藤一株,炎夏人亭纳凉,别有一番野趣。百鹅亭系明代嘉靖年间之物,雕刻厚实古朴,造型大方典雅,原为祖关山墓前祭亭,在1959年移建于此。

明池在东园的正中,与天一池仅一墙之隔,既防祝融有不测之灾,又起点缀园林作用,所谓“水为陆之眼”、“因水成景”是也。临厅一面,摺锦石栏,临池横卧,南、西、北三面,砌叠山石,使之山水相联,给人以真山真水之感。池南有小桥两座,溪水淙淙给人以源头活水之感。

园之东端有长廊,为明州碑林之延伸,嵌有宋至清代碑石六十九方。宋代大书法家张即之《重建逸老堂记》和楼瑞《耕织图诗》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此外,东园内尚有许多历史性、艺术性较强的文物和罕见的树木,略举一二。

贔屭两只,系明代作品。负碑的一只作于明嘉靖年间;另一只于1955年湖西陆殿桥下干涸时发现,运藏于此。当时宁波谣传天一阁一只石乌龟活了,逃进湖西河,又被捉了回去,即指此事。

石虎两对,东边系明代之物,西边为元代作品。

精雕石麒麟五方,为明代遗物。

孔子门生颜回石像一尊,乃元代之作。

铁牛,原在鄞县横溪孔家潭一座墓道上。据说墓主属牛,死后其后人铸一铁牛置于坟前。1958年大炼钢铁时,卖给市废品公司,文物部门从废品仓库中拣选得之,经考证为清末民初作品。

石狮一对,清道光年间作品,原系宁波泽民庙门口之物。十年动乱中被敲碎推入河中。1982年从河中发掘出来,半只大腿无处寻觅,后请老艺人修补而成。

白皮松二株,系珍贵树种,一株为沈曼卿先生生前捐赠,一株为1984年购入。

铁树三株,大的一对已有300余年树龄,系俞佐宸先生生前所赠。另一株的树龄亦有200余年,为徐镛先生家属所赠。

盘槐一株。相传盘枕以前只能种在有地位的官宦人家和衙门门前,有客骑马来,系马于盘槐树上,马可不得病。

总之,东园的建设,通过假山、明池、长廊、碑林、百鹅亭、八狮亭、凝晖堂、东大厅及众多珍贵植物和文物陈设布置,组成多种美景,清明幽静,典雅开朗,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效果,成为人们文化休闲的乐土。

随着天一阁藏书的成倍增加,随着天一阁藏书文化的延伸和发展,随着大环境保护文物概念的确立和人们欲了解天一阁人文资源的愿望的日益强烈,南国书城的建设便成为历史进程中必须解决的新课题。书城建设总体规划于1994年确定,其主要建设目标为保持天一阁的历史风貌,改善天一阁的文化环境,迁移保护几座有代表性的藏书楼。目前氏宗祠已维修竣工,秦氏支祠已纳入天一阁版图,主干项目一期扩建工程的书画馆和南园建设已完成。南国书城初显英姿。(www.xing528.com)

(1)陈氏宗词(又名“芙蓉洲”) 宋时月湖有十洲,其一为芙蓉洲。其时芙蓉洲上有感圣寺、常平仓、史丞相府第。明时为闻天官第、李尚书第、范侍郎书第、杨尚书第。闻天官第即明史部尚书闻渊之宅。闻氏之先乃青州益都人,自宋宣和进士闻实通判明州卜居鄞之乡岩,四世孙闻时政于开庆年间自乡岩移居。闻渊之祖闻璋,伯父闻元奎、父亲闻元壁均居石马塘。闻渊时迁居月湖之西,称西湖闻氏。闻天官笫自当时虹桥直至马牙漕河面南,有屋四座,规模宏敞,后渐次回禄,所余者亦屡经易姓改造。陈氏宗祠原为闻氏之后闻羲(字孔彰)之园,园中竹木萧森,绿荫蔽户,不甚高而曲折幽邃,绕廊多植棕榈芭蕉,最宜雨声,在城兰惠,称第一书厅,湖上名士多于此会文。清嘉庆年间归陈汉玉,建宗祠,中藏木主,外匝高墙,以防暴客,无复旧观。新中国成立后为镇明纸盒厂,1985年IO月市人民政府决定将镇明纸盒厂使用的厂房划归天一阁使用。经过1994年至1995年的维修,恢复前后三宸之清代建筑面貌,辟为宁波工艺美术陈列馆,陈列有富于地方特色的木雕、骨木嵌镶、泥金彩漆、金银彩绣等地方工艺精品。2001年又被辟为“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2)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建于1923年至1925年,系秦际藩、秦际瀚、秦际浩为祭其父秦君安而建,时耗银元二十余万。秦君安为在沪上经营颜料的甬籍富商。

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五间二弄、前后三宸,两侧置有配殿、看楼,占地二亩六分;建筑面积1400余平方米。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

泰氏支祠

祠堂的戏台,汇雕刻、金饰、油漆于一体,流光溢彩,褶褶生辉。戏台的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棒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牢固巧妙,为宁波小木工艺之绝招。梁柱多加装饰,尤其在过梁上雕刻各种人物故事,刷以大漆,贴以金箔,得金碧辉煌之效果,是称朱金木雕,为宁波工艺一大特色。

嵌在墙体上的砖雕人物故事,造象生动逼真,刀法细致圆润,大面积的清水磨砖墙体,接缝严密,通体平滑,足见工艺之精。瓦顶广施堆塑,有人物、翔仙禽、奔神兽,皆钥榻如生,独具风彩。

秦氏支祠历经风霜七十载,期间曾作为学校和仓库,儿遭焚琴煮鹤。幸途盛世,于1981年被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划归文物部门管理使用,由国家文物局拨款110万元人民币进行维修。历经三年,已按原貌修复,并于公元1994年5月吉日向社会开放,遂使民间艺术奇葩生辉,秦氏支祠风物长存。1996年4月又辟为宁波史迹陈列馆,全面介绍七千年来宁波历史文化的概貌。

(3)天一阁书画馆 为了进一步发掘天一阁的文化内涵,展出天一阁所藏历代名家书画和当代知名人士的力作,为了帮助宁波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活动的场所,为了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促进港城文明建设,天一阁书画馆工程被列为宁波市人民政府1996年八大实事工程之一。书画馆由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所)设计,其设计构思和特点为:①根据江南,尤其是浙东文人的禅学意境,追求建筑空间与造型的空明灵透、明瑟索静。②取明代江南民居左、中、右三轴院落布局,形成主次分明、层层递进之空间组织序列。③全馆分陈列区、公共活动区和管理区三个功能区,三区在空间组织关系上为依次相邻。工程用地面积0.2714公顷,总建筑面积1547.22平方米,于1995年7月10日动工,至1996年竣工,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书画馆陈列部分建筑面积达662.8平方米,分设4处独立建筑,主要由昼锦堂、画帘堂、博雅堂3座平房和云在楼1栋楼房组成;其间以廊轩贯之,既可避雨淋日晒,亦可构成变化丰富的空间组织,保证了陈列活动的系统性、顺序性、灵活性和参观的可选择性。室内净高为3.6—3.7米,其中平房用于一般陈列,楼房为珍品陈列,楼房二层可作备用库房。楼房一层地面到室外地面为一层防水,高0.6米。此外,边落南端平房南轩用于接待,建筑做法与陈列室同,皆为钢筋混泥土结构仿古建筑。

天一阁书画院

公共活动区建筑面积为360.81平方米,由门厅和敞厅(状元厅)组成,全部选用当地优秀民居迁移之。门厅正中三开间为人流入口处,入即临池,人流须经门厅左、右边方可进入;门厅两侧梢间为服务用房,用于门卫、售票和小卖部。敞厅(状元厅)与各陈列室之间交通便捷,位置适中;厅南北两面不设围护门窗,以柱排列之,呈宏畅通达之势,利通风消暑。全厅可用于现场书画活动、报告会等文艺界聚会,亦可陈列一般性地方画作。此厅原为清咸丰二年(1852)状元章鋆的厅堂,高大威仪,为甬上之冠,移建于此,故以名之。章鋆,字采南,授翰林院修撰,历官至国子监祭酒,尝掌四川、广西乡试,充会试同考官,视学福建、广东,有雅誉。

管理区建筑面积64.80平方米,由东、西备弄,管理办公用房和人流疏散辅助出口组成,位于全馆东南隅,远离陈列区。管理用房包括:安全系统监控室,配电室和办公用房。东备弄将书画馆与秦氏支祠隔成两个防火区,交通可达南园、东园、秦氏支祠及书画馆陈列区;西备弄用于边落参展人流紧急疏散和夜间防卫巡逻。

书画馆的室外装修,主要根据宁波地方传统实例调研资料、《明史·舆服志》所载明代官宅建筑种种定制及《营造法源》所列种种江南营造法则,其造型尽可能反映出明代宁波地方传统的建筑样式:简朴素雅,粉墙黛瓦;墨柱褐梁,不施彩绘,雕饰为辅;地面用石板铺砌,漏窗及门框以水磨青砖镶嵌;山墙取明代地方样式观音兜,墀头以砖雕与水墨彩绘饰之;大面积院墙处设水磨青砖镶嵌之照壁。全馆以黑、白、灰三色为基调。

书画馆之状元厅、昼锦堂、画帘堂、南轩、博雅堂、云在楼,或为古代藏书楼名,或为古时文人讲学、读书、会文之处,与原天一阁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除状元厅为移建建筑,前已述及外,余皆为仿古建筑,仅借取其名。原建筑今均不存,现对其原情况略作介绍。

昼锦堂

在月湖竹洲,原为正义楼公郁之讲台。昼锦堂、紫翠亭为其孙墨庄楼异所建。楼异,字试可,宋元丰八年(1085)进士,因奏请在明州置高丽司,废广德湖为田而知明州。昼锦堂所在竹州后归史浩,称四明洞天。

画帘堂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哪令宋应建于厅事之东。宋应,字子刚,以右奉议郎知鄞。绍兴二十九年(1159)三月至三十二年(1162)四月在任。理讼事详加诘询,曲尽其情,征税赋示以日期,治鄞三年,公庭肃然。

南轩

明陆宝藏书楼,在桂井巷,其收藏之富仅次于范陈(范钦天一阁和陈朝辅四香居),且多善本。

博雅堂

明谢三宾的书室,在月湖之滨的谢家巷。收藏之富可与其师清代大藏书家钱谦益绎云楼相埒。以藏有赵松雪手批宋版《两汉书》而闻名海内。

云在楼

清初陈自舜藏书楼,在带河巷。其父陈朝辅四香居藏书已闻名甬上,他继承父业,亦喜收购,故储藏愈富,“为范氏天一阁之亚”,成为清初浙东大藏书家之一。

总之,陈氏宗祠、秦氏支祠的维修和书画馆的建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陈列片区,大大丰富了观众的参观内容,也提升了天一阁自身的品位档次。

(4)南园 南园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平方米,是南国书城天一阁总体规划中一期扩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6年动工,历时两年完工。园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西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为“抱经厅”。四周长廊回环。整个园林整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平静之感。

水北阁

系晚清徐时栋的藏书楼。徐时栋,字定宇,号柳泉,喜藏书,其藏书楼初在月湖之西,名烟屿楼,藏书6万卷。1861年藏书被窃、毁损。次年,他迁居西门外,重新访求整理古籍,得书4万卷,书楼名“城西草堂”。1863年遭大火,藏书全毁。次年,于旧址重建新宅,复藏书4.4万卷。因书楼在河之北,遂名水北阁。1911年藏书流失。1997年水北阁整体移入天一阁南园,并于7月恢复。8月,适值全国方志颁奖大会在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李铁映同志专程视察天一阁,实地察看了新落成并臧有千余部新编方志的水北阁,对天一阁收藏地方志的传统和成就表示赞赏,并向与会代表提议,在天一阁新辟中国地方志珍藏馆。这一提议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拥护。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已正式发文,同意在天一阁设立中国方志珍藏馆。水北阁的成功迁入不但使天一阁又增加了一处文化景点,而且因辟为中国地方志珍藏馆而使天一阁的藏书文化功能得到延伸。

抱经厅

原为清乾隆年间藏书家卢址居宅的厅堂。卢博嗜古学,尤善聚书,30年间聚书10万卷,仿天一阁之制,于宅旁建藏书楼,取唐代韩愈致卢全诗“春秋三传来高阁,独抱遗经求终始”之意,名“抱经楼”。1916年藏书流失。今逢旧城改造,卢宅将毁于一旦,天一阁将其书楼和厅堂整体拆迁,并于1998年在南园恢复厅堂,名日“抱经厅”。

通过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实施,已初步形成以“宝书楼”为核心,包括新书库、东明草堂、范氏故居、明州碑林、干晋斋的藏书文化区,以东园、南园为主体的文化休闲区和以秦氏支祠、陈氏宗祠、天一阁书画馆组成的陈列展示区,一座占地25000平方米的“南国书城”已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相信,随着二期工程的实施,天一阁这颗最能反映和体现宁波历史文化名城风彩的明珠必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