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盛名藏书被掩,家谱新品种亟需介绍

盛名藏书被掩,家谱新品种亟需介绍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一阁的藏画被其藏书盛名所掩,而未引起广泛关注。而家谱也是天一阁藏书中的新品种,相关目录虽在有关书籍中有所披露,但外人知之不详,多有误解,以为任何家谱天一阁中都能查找。书画家谱既是阁中新增收藏品种,实有略作介绍之必要。据统计,自三国以来,宁波历代书画家多达千余人,其中有不少在我国书法、绘画发展史上闪耀过灿烂光辉的名家,他们的传世佳作,被视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盛名藏书被掩,家谱新品种亟需介绍

天一阁向以藏书闻名,世人只知天一阁藏书之富,而不知天一阁藏画亦丰。天一阁的藏画被其藏书盛名所掩,而未引起广泛关注。其实,天一阁藏的书画也颇具特色。从数量上讲,有四千幅之多;从质量上讲,品格高迈,不乏名家大作;从风格上讲,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从地域上讲,宁波地方书画家的作品占有相当的份额。由于种种原因,天一阁书画长期深锁阁中,“养在深闺人未识”,无法与广大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见面,成为一大憾事。1996年以后,由于天一阁书画馆的建成开放,阁藏书画作品不时展出,加之《天一阁书画选》、《天一阁藏法书专辑》的出版,使天一阁所藏书画露出冰山一角。而家谱也是天一阁藏书中的新品种,相关目录虽在有关书籍中有所披露,但外人知之不详,多有误解,以为任何家谱天一阁中都能查找。书画家谱既是阁中新增收藏品种,实有略作介绍之必要。

天一阁的书法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宋以来历代名家之作。中国的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成就,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几千年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历代书法名家辈出,篆、隶、真、草,各具风格,不断有所创新。天一阁的藏品上及宋元,下抵近世,历时数百载,代代宗师,多有真迹,且不乏精品力作。作为天一阁镇阁之宝的宋人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用笔流畅,势如破竹,奔放雄健,挺劲瑰丽,随心流转,如龙蛇奔腾,无所拘束,一气呵成,无愧为国宝;元人李楷书《张公艺传并赞》,端楷兼带隶意、苍老秀劲、神韵盎然、笔秀墨香、古色斑斓、真趣长存,乃天一阁又一镇阁之宝。明人作品较多,祝允明的草书《五言诗手卷》,纵横挥斥,奔放直前;徐渭行书《白燕诗》之三,羊毫书写,精力充足,结构平衡,有磊落之气;董其昌所书《录唐人诗句》,率意自然,天真平淡;陈继儒草书《五绝诗》,气势流贯,神采飞扬;张瑞图草书手卷,用笔迅速纯熟,线条盘旋跳荡,尖利挺劲,一气直贯。天一阁藏清代以来名家作品更多,如傅山、查士标、刘墉、梁同书、邓石如、铁保、陈鸿寿、汤贻芬、林则徐何绍基、翁同龠、赵之谦、任颐、梁启超吴昌硕、李瑞清、章太炎、李叔同,均属高介者;傅山之娟秀恬静,刘墉之刚劲柔注,铁保之精熟老练,梁同书之纵横自然,邓石如之刚劲柔注,何绍基之雄强骏发,翁同龠之宽博醉厚,赵之谦之“颜底魏面”,吴昌硕之凝练遒劲,李瑞清之浑厚苍劲,无不从中可见。

阁藏元吴镇《双树坡石图》

天一阁书法藏品的另一部分为宁波地方书家的作品。宁波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几千年来,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书画艺术家。据统计,自三国以来,宁波历代书画家多达千余人,其中有不少在我国书法、绘画发展史上闪耀过灿烂光辉的名家,他们的传世佳作,被视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虞世南是宁波历史上第一位称誉国内的大书法家,早年亲近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二王笔法,外柔内刚,圆融遒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书迹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铭》等。宋代宁波书家以张孝祥、张即之为有名。张孝祥深得颜鲁公用笔之三昧,清劲放逸,雄秀兼具。他的状元策、诗、字,当时被称为“三绝”。宋高宗见其手迹,赞曰:“必将名世”。张即之为张孝样的侄子,其书法初学米芾和张孝祥,后融合欧阳询、褚遂良体势第法,自出新意。他的细书俊健不凡,尤喜写壁窠大字,笔意兼行,清劲绝人。今天一阁尚存其《重建逸老堂记碑》。元代浙东著名书法家有袁桷,其书法从晋、唐中来,尤得力于柳公权,遒媚劲健,顿挫分明。存世书迹有《同日分涂帖》、《旧岁北归帖》。今天一阁明州碑林尚存有袁桷书写的《庆元路重建大成殿记碑》。到了明代,宁波的书法艺术取得了新的成就,出现了像金湜和丰坊这样的大家。金湜以擅书法授中书舍人,待诏文华殿,隶书、行书具有汉晋书风,亦擅篆书。其作品被日本、朝鲜等国所珍藏。丰坊书学极博,五体并能,尤精草书,董其昌誉为“丰考功(坊)、文待诏(徵明)皆墨池董狐也”。其所著《书诀》,论述学习书法的方法,尤注重于篆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丰坊书迹甚多,仅天一阁就藏有其草书《长诗》、草书《与霞川文学契家启二通帖石》、草书《临兰亭集序帖石》、草书《千字文帖石》、正书《大上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帖石》、正书《大悲咒大慧礼拜观音文帖石》、草书《祝殇子磐生净土序论帖石》、草书《底柱行帖石》等,丰坊书法艺术从中可见一斑。作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藏书家,范钦不仅以所藏书籍名享中外,其书法也堪称上品。其行草书法可比肩沈周、文徵明,被丰坊誉为海内奇才未尚绝。而思想家王守仁,由于其理学、文学上的成就和政治上的显赫名声,掩盖了其书法上的成就。他的书法远学“二王“,近学“张李”(张弼、李东阳),但不刻意追摹古人,而是自成面目。他的楷书端庄、温润、沉着,行草瘦劲、坚挺、清雅。

明末清初的著名书家有史大成、周容、姜宸英、万经。史大成系顺治十二年(1655)状元,官至礼部左侍郎。他的书法以临摹“官阁体”楷书入手,端庄秀整,行书临宋元,挺拔秀逸。周容书法笔力遒劲,寓锋芒于浑朴中,见灵气在笔墨外,时人将其手笔视为拱璧。姜宸英为清初四大书法家之一,书宗魏、晋、唐诸家,能“以自己情性合古人神理”,潇洒蕴藉,莹秀悦目。万经师法清初书法家郑筮,以草法作隶书,绮丽飘逸。他还著有《分隶偶存》二卷,论述分隶诸法,并考证自秦程邈至明末马如玉共三百一十二名隶书家作品、生平。

近代以来,宁波书学大家辈出,梅调鼎、赵叔孺、钱罕、沙孟海皆一时俊彦,称誉全国。梅调鼎精于经学,能诗、画,尤长于书法。其书法早年宗“二王”,旁及诸家,被誉为“不施脂粉,自然美丽”。中年后参入欧法,变圆为方,笔力拗拔。晚年潜心北碑,得力于《张猛龙碑》及《龙门十二品》,笔势转为沉雄剽悍。其书法成就获极高评价,开浙东一代书风。赵叔孺以书画、篆刻应世,被誉为“书画金石三绝”,有弟子七十二人,多卓然成家。其书法崇赵孟頫、赵之谦,精通四体,尤工篆隶,落墨凝炼,气韵生动,浑厚朴茂,有金石气。钱罕是浙东书风的继往开来者。他初师同乡先辈梅调鼎,后博采汉、晋、南北朝、隋、唐众长,出人挥洒,变化多姿。他又致力于碑学,卓有成就。当代沙孟海称其“平生涉笔碑志文字大小凡百余石,每石皆有特色,古今书家殆无第二手”。沙孟海为20世纪宁波最杰出的书家,他早年多作篆隶,中晚年喜写行草,尤擅长擘窠大字,人称“海内榜书,沙翁第一”,蜚声中外。其书法以气势胜,雄深刚劲,跌宕多姿,波磔天成,郁勃飞动,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并有深刻的理论创见,成为现代书苑一代宗匠。

与书法作品一样,天一阁也收藏有宁波历代画家的作品和中国历代著名画家的作品。就地方画家的作品而言,在古代若明官廷画家吕纪、“今之马远”王谔,清代若与李岬齐名的玉几山人陈撰、人物画家包楷、大梅山人姚燮,近代若书画印三绝的赵叔孺,现当代若工笔花鸟画家陈之怫、国画大师潘天寿等,都有收藏。就全国性画家而言,大名鼎鼎如元代的吴镇,明代的何澄、张平山、文徵明、陈淳、蓝瑛、陈洪绶、孙枝,清代的王原祁、傅山、黄慎、罗聘、华竣,现当代的张大千、张善孖、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等,他们的作品都有收藏,其中不少都是国家一级文物。现择要介绍数幅。

张平山《人物立轴》。张平山(1464—1538),明代画家,名路,字天池,号平山,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此轴以树、石、人物构图,右侧石壁峭立,松荫如盖,针叶葱茂,苍劲挺拔。松下立一长者,长须垂胸,凝视,身穿长衫,衣着落笔工细。头戴巾冠,神态自若。人物画风直追李公麟。款署“平山”,铃“张路印”白文方印一方。

何澄《溪山雨霁图》。何澄(生卒未详),明画家,字彦泽,号竹鹤老人,江苏江阴人。永乐元年(1403)举人,宣德间(1426—1435)擢袁州牧,正统时(1436—1449)卒,年九十九。此轴以浮动的烟缪捧出层层山峦,显出雨后初晴的景色,溪水辽阔,狭处架板桥一座,林木深处隐现房舍数檐,河畔泊一小盘。山间气氛静谧,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画左上款“竹鹤老人写”。铃有“何澄之章”、“戏翰墨”二白文方印。

文徵明《山水扇面》。文徵明(1470-1559),明代书画家,吴门四家之一。初名璧,后以字行,改字征仲,祖籍衡山,号衡山居士,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画面满布山水,瀑布直下,松下高士相对,如听瀑声,松挺荫绿,远山近树,山清而秀,设色秀丽,浓淡有序,山下有平畴,四周林木茂郁,四人分别论谈。平畴深处,有石路径一,山岗有殿堂几楹,右边隙地,亦有轩昂殿堂,清凉世界,宁静无比。末款题“甲寅十月廿日,徵明制,时徵明年八十有五”。

陈淳《墨笔山水大堂轴》。陈淳(1483-1544),明代画家。字道复,更字复甫,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苏州人。擅写意花卉,淡墨浅色,风格疏爽,意趣盎然,与徐渭齐名,并称“肯藤白阳”。是图构图特点是以一个春字统领全局。写春山葳蕤,用米点皴把山尖点缀得毛茸茸的;写春云,突出它的动势。作为背景的两座山峰,稍分前后,如张开的口,让缥缈的白云从口中慢慢吐出来,凝成云团,弥漫谷内。写春水,借题跋上“云向山中宿,泉从云外来”之句,进一步点出“一夜春雨飞泉急”的春山春水特殊景观。写春树、丛竹,则用没骨写意手法,使备受滋润的树杪篁竹更显精神抖擞。而掩映在林木中的三间茅屋,正是画家栖身的白阳山居。

孙枝《西湖纪胜图册》。孙枝,明代画家。字华林,又号华林居士,江苏吴县人。此册绘杭州西湖十四景,引首“山水清音”四字,莫是龙书。“西湖纪胜”四字,周天球书。十四景依次为法相寺、紫阳庵、孤山、高丽寺、大佛寺、柳洲亭、烟霞阁、八仙台、万松书院、石屋、太虚楼、灵隐寺、上天竺、虎跑泉。西湖美景尽现纸上。诸图画法简洁,笔法遒劲,青绿设色,美丽而不流俗。楼、洞、亭、殿、山、台、院落,层次清晰,工整平稳,用笔有法,显示出高超造诣。每图均有名家题诗。

蓝瑛《仿宋人山水扇面》。蓝瑛(1585—1664),明末清初画家,字田叔,号蝶叟,晚号石头陀、东郭老人、梦道人、西湖外史,钱塘(今杭州)人。扇面仿宋人设色山水,清隽秀雅,神采蓬勃,墨色清雅,层次明媚。前山底,后山高耸,中有空谷,树叶葱绿,映出山谷,更为秀丽。山川崎岖曲径,江川跨有三孔木桥,樵夫、商贾行于桥上,山间空谷,骑驴墨客,往层楼杰阁而去。末题“乙末重九,法宋人,舞墨于西施山房,蝶叟蓝瑛,明年七十一也。”有“蓝瑛”、“田叔”朱文方印。

陈洪綬《梅花人禽图》。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画家。字章侯,号老莲、悔迟,亦号老莲、弗犀、云门僧、九品莲台主者,浙江诸暨人。此轴设色秀劲,画面以太湖石、梅花、山禽为题材。湖石棱角浓墨勾勒,透剔玲珑,小石一块,更使画面均衡。梅花横斜,干枝坚硬如石,一枝绕石,梅花盛放暗香润心。枝头栖翠羽山禽,淡雅宁静中给人以动态感受。款署“陈洪绶写于青溪书屋”。铃有“陈洪绶”、“章侯氏“二白文方印。

王原祁《心水扇面》。王原祁(1642—1715),清初画家。字茂京,号麓台,江苏太仓人。是图设色青绿,山峰层层叠叠渲染,中峰高耸,曲径流溪,幽处平畴,松茂林荫,平桥流水,茅屋数楹,有桃源之趣。款题“戊子嘉平仿赵松雪写春峦积翠,原祁”,有“原祁之印”、“麓台”二白文方印。

傅山《石鼓文考册》。傅山(1607—1684),明末清初书法家、学者。字青主,别字公沱,号真山、青竹、仁仲等,山西阳曲(今太原)人。《石鼓文考册》为傅山人清后作,全册十开,考证详实,注出有典,为研究石鼓文难得的资料。“石鼓文”三字为隶书,笔法秀劲;释文及考证,书法娟秀恬静,雅有法度。结构点画之间,神韵气贯,笔随自然,一丝不苟。后页铃有“傅山之印”白文方印。

黄慎《人物扇面》。黄慎(1687—1768),字躬懋,一字恭寿,号瘦瓢子,又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后居扬州。擅粗笔写意,人物画造诣最高,花鸟山水也有特色,为“八怪”之一。此轴赏花图人物三位,赏花者为长者,身穿袍服,头戴巾帽,脚履长靴,倪礼赏花。一女子手捧花篮,篮中盛有鲜花。赏花者身后一儿童肩负一杖,杖上系葫芦。题“雍正十二年春三月写于广陵美成草堂闽中黄慎”。有“黄”、“慎”二白文方印。

罗聘《罗汉像轴》。罗聘(1733—1799),字遁夫,号两峰,又号花诗僧,扬州人。为金农入室弟子,是“扬州八怪”之一。此轴有高大蔽荫的菩提树,树下平台盘石,罗汉趺坐平台,台铺以叶蒲,罗汉手执法尘。一童子在岩下磨药,罗汉俯视之。台石后衬以双构秀竹。无创作年月,为罗聘成熟之作,布局、笔墨无不臻妙,设色淡雅,为上乘之品。题“罗聘敬绘”,钤“扬州罗聘”朱文方印,另一印不清。

华竣《花鸟轴》。华竣,清代画家,生卒年不详。字贞木,一字绳武,号松崖,福建上杭人。华岩子,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不仕。书画得家传。此轴以花鸟假山石为画面,地上横斜立石,石旁有修竹数竿,杆上伫立画眉,似在静视观察。堆砌的山石旁有紫薇花一株,一枝斜挺,栖立鹦鹉,红唇绿羽,含意欲语。全幅上下贯通,活跃雅致,有闲逸、超脱的韵味。款题“春露晓含丹紫慧,竹华凉映绿衣深。丙子秋日,拟元人笔法”。铃有“华竣”、“松崖”二白文方印。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自古以来,曾有多种称谓,家谱仅是其中使用最多和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其余名称大致还有:族谱、族系录、族姓昭穆记、族志、宗谱、宗簿、宗系谱、家乘、家牒、家史、家志、家记、百家集谱、世录、世家、世本、世纪、世谱、世传、世系录、支谱、本支世系、枝分谱、帝系、玉牒、辨宗录、列姓谱牒、血脉谱、源派谱、系叶谱、述系谱、大同谱、大成谱、氏族要状、中表簿、房从谱、诸房略、维城录、谱录、房谱、祠谱、坟谱、近谱、会谱、全谱、合谱、统谱、通谱、总谱等等。家谱在不同时代显现出不同形态,发挥着不同作用。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各族先民们编制了难以数计的各类家谱,虽经岁月侵蚀,流传至今的尚有两万余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和认识。

追溯家谱的源头,比方志还早,几乎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相同时。中国最早的甲骨、金文中,就有一些是家族世系的记载,这实际上是最早的家谱。周代的《世本》,学术界公认为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诞生在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开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这一切表明中国家谱的起源可上溯到先秦时代。(www.xing528.com)

汉代以后,中国家谱无论是内容还是体例,都较先秦有重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僚实行九品中正制,官之升降,“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与之适应,修谱之风极为盛行,当时大大小小的地主热衷于编纂用以表明自己门第、家世的家谱,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谱牒学应运而生,从而推动中国谱牒编修达到兴盛时期。

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所垄断。为了打击旧有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的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重新排定等级,旧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武则天出身寒门,组织力量将《氏族志》改为《姓氏录》,将原未列入的武氏列为一等,又一次打击了旧有士族势力。

宋代是中国家谱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由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社会政治功能发展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封建统治者大力鼓励私修,“聚其骨肉,以系其心”,以利于巩固封建统治。著名学者欧阳修、苏洵分别编修《欧阳氏谱图》和《苏氏族谱》,总结前人修谱章法,创立较完整的修谱体例,为众多修谱者所接受,成为影响后世修谱的最基本的体例格局。

明清时代,盛行私家修谱。很多谱仿正史、方志的体例来进行编修,使家谱的体例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这时,几乎姓姓有谱,族族有谱,家家有谱,而且家谱一修再修续修,不仅汉族修谱,各少数民族也莫不如此,修谱几乎成了中华民族全民性的一项文化活动。

近十年来,人们对家谱类著作价值的认识逐渐加深,除认为家谱中存在许多封建糟粕,如家谱中宣扬封建专制、封建迷信以及商品经济观念淡薄、缺乏民主意识等,但也充分肯定家谱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至少具有三方面的重大价值。首先是文献资料价值。数量可观的家谱,不仅对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兴替等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料价值,即对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都能提供许多重要资料。如称雄一时的“宁波帮”的研究,其中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主要是从“宁波帮”所在家族的家谱中寻得的。其次,家谱具有教化功能。家谱中一般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的内容,其中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但其中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以及家谱中记载的很多志士仁人的忧国忧民的爰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第三,为寻根认同提供重要资料。寻根认同,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生动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海外游子过去梦想的寻根谒祖,早已成为现实。特别是香港、澳门的回归,祖国的强盛,更增强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向心力,于是访故里、访故旧、访祖国,掀起了更大的寻根认同热。浩如烟海的家谱资料则为寻根认同提供了保证。家谱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寻根认同、促进祖国统一方面确实具有其他资料所不能取代的作用。

与此同时,家谱的记录和整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家谱目录。在已出现的专门家谱目录中,可以区分为反映一处收藏的馆藏家谱目录和反映收藏处所的联合家谱目录及撰有提要的家谱提要目录。这些不同类型的目录形式,对于进一步了解、把握、利用家谱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

80年代初,日本学术振兴会出版了日本学者多贺秋五郎的《宗谱之研究》,在其著作的下册记录了日本收藏的中国家谱1491部,美国收藏的1406部,中国(含港、台)收藏的9800部,共计12697部,不足的是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重复收藏,实际数目远没有这么多。1984年,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了美国人编的《美国犹太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这是一部馆藏目录,共收录了美国犹太家谱学会收藏的中国家谱2811部,另有补遗298部,合计3109部。1987年,台湾省各姓历史渊源发展研究会发行的《台湾地区族谱目录》,收录台湾地区所藏各类家谱10600余部,成为一时之冠。

1983年,南开大学历史系组织力量对北京地区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收藏家谱状况作了初步调查。1984年,在此基础上,国家档案局、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决定扩大调查范围,联合编制一部能够反映海内外中国家谱收藏情况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经过多年努力,此目录已于199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大型家谱目录一共收录大陆400多家图书馆、文化馆、文管会、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商店等单位和海外公、私收藏的大陆与台、港、澳地区1949年以前编制的家谱资料14719种。全目正文按谱主姓氏集中,以笔画顺序编排,同一姓氏的家谱,则按各家族居住地排列,正文著录依次为:顺序号、谱名、卷数、纂修人、纂修时间、出版时间、版本、册数、藏书单位等,书后附有“地区索引”和“报送目录单位名单”两个附录。虽然此目录没有、也不可能穷尽国内现在的所有家谱,但仍可视为当今我国规模最大,也是最权威、最便利的一部家谱综合目录。

80年代以来,我国收藏家谱较多的北京图书馆也对馆藏家谱进行了清理与编目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人力为馆藏3000余部家谱逐一撰写提要,目前已基本完成,其内容客观记述了家谱的姓氏、谱名、卷数、纂修者、版本、序跋、图像、目录、体例等,着重叙述纂修原委、始祖姓名、世系沿革和谱中其他较有价值、有助于学术研究的资料。

1992年4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根据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收藏的中国家谱缩微胶卷编成的《中国家谱目录》,本目录共著录姓氏251个,收录各类家谱2565种,依姓氏笔画为序编排,姓氏之下,冲刷谱或跨两省以上者,其后以地区编排,地区之下,则以刊刻先后时间为序。每一条目之下,著录谱名、卷数、时间、纂者、刊刻年月、册数、页码及馆藏索书号,比较简略。

上海图书馆收藏中国家谱(原件)约12000种、90000余册,其藏量几乎为全国公共藏书机构家谱数目之总和,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最多的单位。馆藏家谱计有329个姓氏,种数超过300种的有张、陈、王、吴、刘、李、周、徐、朱、黄等姓,其中张姓家谱最多,数量达638种。地域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苏、湖南、福建、江西等全国10余个省市。馆藏家谱年代最早者为宋内府写本《仙源类谱》(残页),有明代刊本、抄本近三百部,以及大量清代至民国期间木活字本和刊本,不少是纂修家谱的稿本和底本。典藏中不乏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家谱,如李鸿章、左宗棠、盛宣怀、鲁迅、荣毅仁、刘少奇、包玉刚、蒋介石、胡适、钱钟书等人的家谱。

上海图书馆设有谱牒研究中心,专门从事谱牒整理、研究及其资源的开发,并与海内外各大家谱研究机构、华人宗亲组织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完成了多项家谱资源开发项目。1998年11月,成功举办了“全国家谱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了《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经数年之功,业已出版,篇幅达两百万字,2000年5月,由上海图书馆、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联合举办的“谱牒研究及其资源的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编辑出版了《中华谱牒研究》。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下设全国唯一一个家谱阅览室,每年接待的海内外“寻根问祖”人士数以万计。

2000年6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祖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美国、荷兰等国的42家中文图书馆及中文资料收藏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推动全球中文文献资料共建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协调,并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集《中国家谱总目》。上海图书馆专门编制了《〈中国家谱总目>著录规则》。《总目》的收录范围为:(1)举凡中国(包括台、港、澳地区)、外国藏书机构收藏和散见于民间的2000年底之前刊印的用汉字记载的中国各民族家谱,包括以家乘、族谱、世谱、支谱、房谱、宗谱、统谱、总谱、通谱等命名的谱牒,概加收录。中国家谱包括迁移海外的华裔家谱,以及从境外迁居中国并在中国繁衍发展的宗族的家谱。(2)家族世系、考订家族世系源等专类图籍,也加收录。(3)单行本和丛书本一并收录。丛书本由上海图书馆统一编目。(4)家族的个人行状、年谱、诗文、专著等不予收录。间杂于其他图籍而非单独成册的家族世系等资料不予收录。著录项共九项,为书名、责任者、版本、载体形态、附注、先祖名人、装订、收藏者、备注。《总目》是《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编纂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它大量增加收藏于海外的中国家谱,同时扩大收录范围并增加著录项目。《中国家谱总目》是中国家谱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的完成将积极推动谱牒学的研究,并将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其意义深远。

天一阁现藏家谱500余种,其来源有四个方面:一是阁藏旧谱,但只有《苏氏谱》和《庐陵曾氏家乘》两种。二是鄞县通志馆移交。《邺县通志》始修于1933年,至1951年全书告竣,机构解散,底稿和全部资料,包括碑帖拓片、家谱都移交给设在天一阁的古物陈列所。三是1949年后从废纸店陆续收购了一批旧书谱。特别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横扫“四旧”之风席卷各地,许多家谱被当作“四旧”之物,源源不断进了废品仓库,阁中同志出于保护、抢救祖国文化遗产之心,多次到废品公司仓库和造纸厂原料仓库进行拣选,抢救了大批家谱。这是天一阁家谱的最大来源。四是90年代以来,除陆续收购和接收捐赠的一些旧家谱外,随着家谱编修热的重新兴起,也接收了部分捐赠的新修家谱。

天一阁收藏的家谱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地域性强,绝大部分为聚居于宁波市区和鄞县的氏族家谱,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市属奉化、慈溪、余姚、象山、镇海次之,有七八十种。二是多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木刻版家谱。三是多本地世家大族和工商世家的家谱。

阁藏家谱编有《天一阁藏家谱目录》。此目乃按照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编制《中国家谱总合目录》的要求编写,由邹向东先生著录编排,收录阁藏家谱403种,1982册,此目完成于1985年,反映了当时的收藏情况。此目后被编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和《宁波市志外编》,为外界提供了阁藏家谱的基本信息。

宁波是一个对外开放历史较早的城市,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一大批宁波籍人士走南闯北,活跃在世界的各个舞台上。据统计,仅当代在海外的宁波籍人士就达30多万,国内更难以计数。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海内外宁波籍人士怀着火热的故土之情、乡友之爱到故乡寻根、旅游、走亲访友,他们热情投资,悚慨解囊,造福桑梓,对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奉献,家谱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统战作用。如1984年为“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提供包氏家谱一事,便是最生动的一例。

阁藏《包氏宗谱》

当年10月30日下午,包玉刚先生一行参观了天一阁。当天一阁工作人员拿出镇海《横河堰包氏家谱》时,他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认真查看。家谱中记有包玉刚先生夫妇二人的生日,包玉刚诸兄弟还是北宋赫赫有名的龙图阁大学士包拯的二十九代嫡孙。人们热烈鼓掌,祝贺包玉刚先生找到了自己的根。新华社专门发了电讯,香港许多报纸作了报道。消息传开,许多宁波籍人士,如万氏、陈氏等侨胞均先后要求查阅自己的家谱。天一阁藏家谱在动员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前来建设宁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