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对书厄现象进行历史总结的是隋代学者牛弘。他在《请开献书之路表》中提出了著名的“五厄论”。“五厄”之说为:一是秦始皇焚书;二是西汉赤眉入关;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刘石乱华;五是周师人郢,梁元帝自焚烧书。其后,唐封演在《典籍》中对牛弘之说从而广之,补充了一些史料,尤其是隋以来的一些史料。牛弘、封演所称书厄,除秦始皇焚书是由于政治原因外,其余几厄多偏重于兵燹之劫。到了宋代,洪迈《书籍之厄》已注意到私人藏书更不易永久,或毁于水火,或暂传而散。而稍后的周密在同名文章中对藏书聚散之故,除战乱、政治、水火诸因素外,复增“藏书家子孙不善保藏而致图书散佚”一条,已基本论及藏书散佚的四大原因。至明代,论述书厄者更多,有邱浚的《书厄论》、谢肇涮的《物聚必散三篇》、陆深的《书厄论》,而最著名的则是胡应麟的《书厄论》。胡应麟将牛弘的“五厄”扩为“十厄”。其新增五厄为:一是隋大业十四年(618)江都焚书;二是安禄山人关;三是黄巢人长安;四是靖康之难;五是南宋末伯颜南下,大军人临安。至清代,姚颧元、孙殿起、章太炎、钱振东、陈登原及近代邓实均又有论述。尤其是慈溪籍学者陈登原不仅著有《天一阁藏书考》,而且有专论典籍聚散的《古今典籍聚散考》,将聚散原因归为四条,即一是受厄于独夫之专断而成其聚散;二是受厄于人事之不臧而成其聚散;三是受厄于兵匪之扰乱而成其聚散;四、受厄于藏弃者之鲜克有终而成其聚散。他称此四条为“艺林四劫”。陈登原之后,祝文白在牛弘的五厄、胡应麟的续五厄基础上,再续五厄:一为李自成攻占北京,二为钱谦益绛云楼被焚,三为清高宗编《四库全书》时焚书毁板,四为太平天国战争及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五为日本侵华“一·二八之役“炸毁东方图书馆及在沦陷区劫夺中国公私藏书。
以上是关于中国藏书史上重大书厄事件的罗列及书厄原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上开展藏书事业的艰难。(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