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立足于对人的片面发展及其异化的批判。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对应的就是人的片面发展。人的片面发展往往导致人的异化,也就是“人的自我丧失”。从生产力发展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快速地、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使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8]资产阶级把生产力从传统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的结果却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和社会整体的扭曲“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9]在如此扭曲的社会中生活的人是无法得到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的,“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10]人成了劳动工具,人被其创造物所束缚,这就是人的异化。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异化的彻底否定,是人体力和智力同时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是人才能和志趣的充分发展,是人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发展,是人利用客观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自觉程度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从而获得了自由或成为自身的主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的教育是要“把人训练成机器”的教育,这是违背人性的。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条件。在那里,“将是这样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
马克思并没有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专门论述,而是以不同的方式、角度、层次,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分散论述。有从人类历史进程中所赋予人的各种潜能素质的充分发展角度来谈人的全面发展的;有从人应具备什么样素质的角度来谈人的全面发展的;有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应其有“丰富的个性”来确定人的全面发展的;有从人的理想形象——不受职业局限,会做切事情的人的角度来谈人的全面发展的。但是,马克思谈人的全面发展,始终认为人的发展与生产发展是一致的,都是从现代生产的角度出发对构成现代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人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概括起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唤醒自然历史赋予人的各种潜能素质,即人的自然属性方面。劳动者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核心是脑体结合,只有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实现。(www.xing528.com)
(2)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即人的社会属性方面。人通过与世界多种多样的关系,全面地表现和确证自己本质的完满性。这必然将会使人置身于错综复杂的对象性关系之中。个人所建构的关系越多,获得的支持条件就越丰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12]
(3)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没有自由就没有发展,没有全面也就没有自由,发展了却不充分也不是真正的发展。传统的分工有碍于人的全面发展,“分工产生了种姓……分工使工人去从事屈辱自身的职能;被损害的灵魂与这种屈辱自身的职能相适应,而工资的不断急降又与灵魂的被损害相适应”。[13]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要求打破使人终身固定从事某种局部操作的工场手工业的旧式分工,使人从片面的技艺中解放出来,使个体从被分割、肢解中解放出来,以此适应不断更新的现代生产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就是人的世界”。[14]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相一致,不能停留在抽象的“人”身上,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不能将人的素质神秘化、理想化、幻想化,必须从人现有社会关系中来观察。在人与社会、物质的种种现实关系中,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否则,就会导致人的异化。异化是人自身分离出去的各种力量,逐渐与自身疏远并反过来支配自身的过程。人是物质精神财富的生产者,也是享有者和消费者,是生产力的一个要素,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有人性和阶级性,而且还具有个性,人不仅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而且是改变环境和教育的主体。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式和劳动内部分工使人片面化、畸形化。马克思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出发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展望了在消灭私有制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美好图景。其主导思想是从人是生产实践的主体的角度,从物质关系中来确定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只有从生产方式与人的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关系来确定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才能更好地指导当代教育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