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清楚地明白微课与微课程之间的区别以及关系,我们就需要对课以及课程进行必要的梳理。
(一)课与课程
在教育体系中,课程的概念是十分丰富的,同时也非常复杂,要理解其概念的确是不容易的。课程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很多学者对于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张华教授认为,课程应该分为三类,即学科、学习目标、学习经验。施良方教授则将课程分成了六类,即学科科目、具有计划性的教学活动、预期的学习结果、学习经验、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以及社会改造。不同学者对于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实际上丰富了课程的概念内涵,同时也表明,人们对课程的认识也有了不断地深入。课程的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它从“课”到“程”,再到“社会目的与意义”等的层面上,实现了概念上的不断拓展。[1]
虽然课程的概念是复杂的,不过,在丰富的概念内涵之中仍然包含一些基础性的课题,这些课题主要有“在学校里何时教与学、如何教与学”等。由于课程的内涵极其丰富,理解起来不是非常容易,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内涵,通常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子项:(1)课程计划;(2)课程目标或标准;(3)教材;(4)课程资源。
对于课程的概念,我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对于课的概念,却是非常明确的。通常情况下,课属于“教学论”的范畴,我们可以将课看成是一种教学过程的单位,且这个过程受时间限制,是有组织的。
课程与教学都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教育体系内部来看,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美国学者塞勒(J.G.Saylor et al.)等人对于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认为可以从三个隐喻对其进行考量:(1)如果把教育看成是一栋建筑,那么,课程就是这栋建筑的设计图纸,而教学就是要根据图纸进行具体的施工;(2)如果把教育看成是一场球赛,那么,课程就是这场球赛的踢球方案,而教学就是要根据方案进行具体踢球的过程;(3)如果把教育看成是一个音乐作品,那么,课程就是这个音乐作品的乐谱,而教学则是音乐作品的具体演奏。[2]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从本质上来看教学与课程具有一定的差异。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方法,而课程是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就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由此可见课与课程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课属于教学论,而课程属于课程论,必须将课与课程的概念区分开来,切不可混为一谈。
(二)微课的定义(www.xing528.com)
在了解了课与课程的概念之后,我们下面要对微课的概念进行分析与整理。
“微课”大约是在20世纪末兴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全称为“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第一次将微课的概念应用在教学上的学校是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圣胡安学院,该学校的老师认真分析了微课的内涵以及学校的教学实际,认为在学校应用微课是非常合适的,他们把应用的微课课程称之为“知识脉冲”。[3]“知识脉冲”能让学生原本散漫的学习体验聚焦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在“知识脉冲”体系中还确立了核心——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微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其一是在线学习;其二是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强调学习内容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同时,对于学习的时间也有一定的控制,通常会控制在1~3分钟,微课学习的时间一般都非常短,这就是微课一个显著的特征之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课程提供的资源来建构自身的知识。
从微课诞生之初开始,就有很多国家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其中,新加坡就是比较典型的国家。新加坡大约从20世纪开始就进行微课研究了,新加坡的学者将微课看成是一种微教学材料,并认为这种教学材料是需要借助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的。[4]可以看出,微课最突出的一个环节就是实现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课堂的有效融合,二者的融合使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环境变得轻松、自在。
我们还可以从广义与狭义的层面对微课进行具体的探究。从广义层面上看,“微课”其实就是一种针对某个课题或者知识点进行的解说或演示,在解说或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比较教学资源,这些资源通常具有碎片化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视频往往短小精悍。从狭义的层面上看,“微课”是一种比较简短的教学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一些短视频向学习者解读某些学科知识点,从这里也能看出,微课教学其实也是信息化教学的一部分。
“微课”与“微课程”是不同的,课程的概念要比课的范围更大一些,微课的资源种类繁多,微视频只是其中一种形式,所以二者并不等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