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轼
【知识积累】见《念奴娇·赤壁怀古》。
十年①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②,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③。
夜来幽梦④忽还乡。小轩窗⑤,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⑥。
【注释】①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知州时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王弗去世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②千里孤坟: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孤坟,其妻王氏之墓,有感伤自己不能与她同穴而伴之意。孟棨《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③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④幽梦:梦境隐约迷离,故云幽梦。
⑤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⑥短松冈:指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译文】一转眼已是十年光阴,你我生死相隔、阴阳两茫,不用思念,你自在我心中难以忘怀。想着你的墓茔在那千里之外孤寂无依,而千里之外的我内心的凄凉和苦楚也无处诉说。纵然此时夫妻重逢你也会认不出我,我已是面容憔悴、两鬓斑白、饱经沧桑。(www.xing528.com)
昨夜我在梦中忽然又回到了家乡四川,见清晨时你正在小屋窗边映着阳光梳妆打扮。你我默默相对凄楚无言,只流下热泪千行。料想你在这年年伤逝的日子里,在这孤月之下、矮松冈上必也是柔肠寸断。
【内容解析】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东坡任密州知州,年已四十。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里,他梦见自己已逝十年的发妻王弗,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苏轼与王弗是少年夫妻,他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成婚,二人感情深厚,恩爱有加。不料王弗在二十七岁时(宋英宗治平二年)离世,这对苏轼是极大的打击,其内心的痛苦不言而喻。这首词抒写了对发妻不尽的思念和内心的哀伤之情,情意缠绵,字字肺腑。
题为“记梦”,实际上词作内容只有下片中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开篇三句直抒胸臆、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是时间之长、也是光阴倏忽,“两茫茫”为阴阳两隔,彼此再也不知对方境况,这其中饱含着诗人对亡妻无尽的怀念与内心的伤痛。“不思量”“自难忘”看似矛盾的心态下是苏轼人性中赤真、赤诚的体现。这份铭记与深情,不需言说、不需想起,因为已深埋心中永难相忘。苏轼与王弗少年夫妻情意深重,更难得王弗蕙质兰心,侍亲甚孝。王弗去世的这十年里,苏轼在政治上颇受打压,到密州后又忙于政务,人世多舛却始终心念亡妻,不曾相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墓茔在四川,诗人身在密州,内心的思念悲伤与凄凉无助无处诉说,即使是身在茔旁,也是生死相离,难诉衷肠。此句是情语,亦是痴语,足见情深意浓。“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个长短句将现实与梦幻交织,纵然此时夫妻重逢你也不会认出我,我已是面容憔悴、两鬓斑白、饱经沧桑,何等的苍凉、悲切!四十岁的苏轼已是“鬓如霜”,诗人饱经坎坷、仕途不顺,设想着与发妻再逢,却也是心凄楚、意无奈。
下片的前五句应题“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叙写自己在梦中回到了故乡,回到了那个与发妻甜蜜相依、共伴十年的地方,在那里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见到清晨时爱妻正在小屋窗边映着阳光梳妆打扮,情态貌容依稀当年。这样一个场景是发妻在诗人心中永难忘却的记忆。然而当年的美好都已不在,夫妻重逢之时终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相顾”正是相逢之悲,“无言”正是最令人心痛之处,生死梦里两两相顾,此时无言胜有言。十年的生死相隔、十年的茫茫阴阳、十年的沧桑变化、十年的相思难忘、十年的凄苦无奈唯有“泪千行”,才能诉衷情。结尾三句以景结情,从梦境回到现实,“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发妻在这年年伤逝的日子里,在这孤月之下、松冈上必也是柔肠寸断。这种对写的手法正如杜甫《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不说自己情思,反说对方如何,更加蕴蓄、更显深情。此词最后三句情意深沉、痛情真切,诗人内心的死别之悲、独伤之苦、世路之艰,全在其中。
【章法点评】
起笔明旨,以景结情
词的创作讲求章法。以双调为例,关键之处就在于起笔、上结、过片、煞尾这四处。起笔处要展现题旨,统括全篇大意。苏轼此词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直接点明题旨,在生死相隔、岁月茫茫展现中表达着对已故发妻的深切思念,一切深情常埋心中,自无须言说,为全词奠定了凝重、哀伤的情调。结尾处用了典型的以景结情之法,“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于对写中展现着自己内心无限的悲凉和落寞之情。“明月夜”“短松冈”是发妻孤身之处,月色凄冷、短松透寒。全诗定格在一幅凄清、哀伤的画面之中,令诗人的愁情入骨、哀思绵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