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中流砥柱,中国命运与前途的奋斗者

毛泽东:中流砥柱,中国命运与前途的奋斗者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思想很快就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随着战争的深入,正义的力量会逐步增大,因此,取得战争最后胜利的一定是中国人民。就是这样,毛泽东在艰难的环境中,为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操劳。抗战的形势虽然并不乐观,但总体的趋势却正像毛泽东说的那样,一步一步在曲折中走向光明。

毛泽东:中流砥柱,中国命运与前途的奋斗者

抗日的力量在积极准备,侵略者也加紧了阴谋的策划。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北平西南向宛平县城开枪射击,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他们大举侵略中国,妄图把中国括入日本的殖民体系中。全面抗日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

在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面前,蒋介石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最后同意了共产党的方案。8月,工农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不久,便开赴华北抗战前线。

抗日战争是一场严酷而艰巨的战争,敌我的力量对比一开始是悬殊的,不可能轻易取得成功。但当时八路军战士斗志昂扬,都说要和侵略军拼个你死我活,好好打几仗。毛泽东很担心这种急躁的情绪,他多次给前方的彭德怀发电报,要他说服指战员,改变运动战和正规军的作战方式,采取“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灵活机动地消灭、牵制敌人,同时要建立牢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自己。

这种思想很快就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1938年5月,气势汹汹的侵略者攻占了中国的许多重要城市和交通线,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徐州等地相继失守,人们对前途议论纷纷。有人很悲观,说中国的武器不如人家,肯定会亡国;另一些人却又盲目乐观,说只要国际局势发生变化,中国很快就能转败为胜。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觉得有必要澄清人们混乱的认识,对抗日战争的全局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和预测。他写了著名的《持久战》,指出:

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敌人的力量虽然强大,但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而且日军战线拉得太长,本国财力和资源有限,又得不到国际的支持和同情,其势力肯定会逐步地减弱。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随着战争的深入,正义的力量会逐步增大,因此,取得战争最后胜利的一定是中国人民。

毛泽东在这部著作中预言:

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既不会失败,也不会速胜,只能是一场大规模的有亿万民众参加的持久战。

全面抗战的历史发展证明了毛泽东的预见是正确的。(www.xing528.com)

毛泽东的文章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连国民党的将领都十分钦佩他的远见卓识,蒋介石得知后也表示赞同。国民党人从中总结了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将其作为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

增强了信心和勇气的人们并不知道,毛泽东为此付出的辛劳。为了写《论持久战》,他好几天昼夜疾书,连饭也忘了吃,警卫员把简单的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每次轻声说:“主席,该吃饭了。”毛泽东连听都没听见。有一次,警卫员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提高了嗓音:“主席,您就吃点东西吧。”毛泽东这才从桌上抬起头来,皱了皱眉说:“吃饭,吃饭,怎么老吃饭呢?”说完,又埋头写了起来。警卫员心疼得眼泪都要掉出来了,却无可奈何。

一天,警卫员看见毛泽东揉着额头,微微闭上了眼睛,心里一乐,以为这下主席可以休息一会儿了。没想到,毛泽东马上又睁开眼睛,对警卫员招招手,说:“给我拿块湿毛巾来。”湿毛巾拿来了,毛泽东胡乱擦了把脸,白得泛黄的脸上又充溢了激情。警卫员叹了口气,知道这时候不能打搅毛泽东。

毛泽东的小桌上还放了一块普通的石头,每次写得手酸臂麻,连笔都握不住了,就握一握石头,舒展一下疲劳的神经,再接着写。

那时,延安没有电,晚上的照明工具是蜡烛,光很弱,还经常跳动,毛泽东不得不趴在小桌上凑近蜡烛,一个晚上下来,满面尘灰,变成了“黑人”。

就是这样,毛泽东在艰难的环境中,为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操劳。抗战的形势虽然并不乐观,但总体的趋势却正像毛泽东说的那样,一步一步在曲折中走向光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