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后,红军的大转移又变成了大搬家和逃跑主义,部队行动十分缓慢。在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之后,红军损失过半,由出发时的8.6万人减至3万多人。湘江一战大为惨烈,大批优秀的红军战士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滚滚而去的湘江。面对残酷的现实,许多人对党中央所执行的军事路线极为不满。躺在担架上的毛泽东再也忍不住了,他要劝阻、制止这种冒险的进军。
就在红军向湘西进军时,蒋介石已弄清了红军的意图。他在通往湘西的路上部署了重兵,妄图将中央红军全部围歼。中央红军如果按照原计划在那里与红二、四军团会合,就有可能陷入敌军重围,遭受全军覆没之灾。毛泽东忧心忡忡:出路在哪里,向哪里去呢?这已不是他一个人在考虑的问题,而是红军队伍中所有指战员关注的焦点。他们对“左”的错误路线产生了怀疑,对李德、博古等人的军事指挥提出了质疑。
一天,寒风萧萧,乌云翻滚,中央工农红军正艰难地跋涉在湘西崎岖的山路上。
“毛主席,好久没看见您了,比以前瘦多了,身体不舒服吗?”一位老红军仔细地端详着毛泽东。
毛泽东苦笑着“嗯”了一声。
旁边一位跟随毛泽东同上井冈山的老红军说:“毛主席,您说这哪叫战略转移,简直是摆起架子挨打。”
毛泽东看着远方,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迈着双脚艰难地向前走去。
此时,徐特立也来到了这里,他喘着气说:“润之,大家的议论你都听到了吧?从革命的整体利益来考虑,你是责无旁贷的。”徐特立望着这位自己引以为豪的学生,眼中洋溢着鼓励之情。
毛泽东默然了。的确是责无旁贷啊!这支军队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是党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作为党的领导人,就要对党负责,对革命负责,挽救红军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放弃与红二、四军团的会合计划,改向敌军守备薄弱的贵州方面前进,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休整。毛泽东的主张得到了大部分同志的支持。部队在12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的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
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了会议,确定了向贵州方向进军的方针。毛泽东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1935年1月,红军在毛泽东等的指挥下开始了抢渡乌江的战斗。
乌江两岸悬崖峭壁,黑黑的高峰突入云霄。江宽200多米,滔滔江水拍打着江岸。急流滚滚,飞泻而下。在凛冽的寒风中,毛泽东亲临一线,望着那些奋战在大江中的红军战士,脸上浮现出满意的笑容。他赞叹道:“红军是不可战胜的!”
在毛泽东、刘伯承等人的指挥下,红军强渡乌江天堑,攻占了贵州重镇遵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召开。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会议,它将决定中国革命的去向和中国共产党的前程。
会议一开始,执行“左”倾路线的中央负责人仍然坚持错误,博古在总结报告中强调军事失败的客观原因,总是怨天尤人,说到自己的失误时却一笔带过。周恩来在报告中则明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失误。作为中央负责人之一,周恩来主动承担了责任。
轮到毛泽东发言的时候,大家看见他拿出了写得满满的发言稿。要知道,性情洒脱、才思敏捷的毛泽东发言一般是不要稿子的,今天如此郑重,可见他是做了充分准备的。毛泽东系统论述了军事路线中的严重问题,切中要害。(www.xing528.com)
毛泽东的话音刚落,王稼祥便表示:“我完全同意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并说,“军队要由毛泽东同志来领导。”周恩来等人也紧接着表明了态度。会议的气氛明显有利于毛泽东。李德赌气坐在门边,闷头抽烟,要他表态,他仍然说:“批评,我不能接受,我只是一个外国顾问,提了些建议而已,最后决定还是中国同志做的。”
博古眼看自己已成孤家寡人,也不再那么固执地坚持错误了,只是一时还转不过弯来……
会议连续开了两天,争论非常激烈,倾向于毛泽东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后,正确的意见终于占了上风。会议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的军事领导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它胜利地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后,为了冲出敌军的包围,毛泽东带领红军撤出遵义,向北转移。由于情报出现误差,红军在战场上失利了,有人开始说风凉话,嘲笑毛泽东。毛泽东并没有理会,他马上改变策略,决定西渡赤水河。赤水河是长江的支流,从云南经贵州,在四川汇入长江。红军渡河后,从贵州突入四川,然后大踏步进入云南,一下子把川军甩开了。回过神来的川军和滇军以南北夹击的姿态向红军围拢,毛泽东决定立即改变南进的原计划,再次东渡赤水河,又回到贵州。这样,川军和滇军又扑了个空。
红军趁着防备空虚的贵州尚无准备,再次攻占遵义。遵义之战的关键是夺取遵义北面的娄山关。这里地势险要,到处是悬崖峭壁、怪石突兀。毛泽东撤出遵义时路过娄山关,这时正值冬天,但云贵高原由于没有寒流侵袭,气候湿润凉爽,颇像北方的深秋时节。毛泽东登高远望,只见连绵的群山像波浪一样涌向远方,金色的夕阳下,蜿蜒的山路上,部队整齐而安静地向前走去。面对如此壮丽的风景,毛泽东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从头越”的豪情也激励着红军战士,他们虽然弄不明白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的战略意图,但个个意气风发,充满了信心。
蒋介石更是给搞糊涂了,只好手忙脚乱四处堵截。毛泽东带领红军,利用有利的时机,装作北上的样子,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又进入四川南部。蒋介石得知情报后,以为有机可乘,哈哈大笑:“剿匪成败,在此一举。”他想这回红军再也“飞”不了了。没想到,正当国民党军队大规模向西进发时,红军主力马上又掉头渡过赤水,返回贵州,逼近贵阳。这时蒋介石正在贵阳督战,而黔军又被调走了,蒋介石慌了,只好调滇军来“保驾”。
然而,毛泽东并不是要和蒋介石“拼命”,他安排军队虚晃一枪,做出要攻打贵阳的样子,主力却绕开贵阳大踏步向云南进军。而这时,匆匆忙忙的滇军正往贵阳赶哩。
红军突然来到云南,吓坏了云南留守的军队,他们怎么也想不通,难道红军长了翅膀不成?守军惶恐不安地集结在昆明附近。然而,红军又是虚晃一枪,转头往西北方向走去,在成功抢渡了金沙江后,进入四川。等追兵赶来时,红军早已过去了一个星期,连影子都看不见了。
就这样,由于毛泽东高超的用兵策略,红军终于跳出了蒋介石的围困,而“四渡赤水”也成为毛泽东军事指挥史上颇具神韵的一笔。
虽然红军避免了灭顶的灾难,但艰难而漫长的路程在等待他们去跋涉,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正面临着一场史无前例的严峻考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