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湘乡县城比起来,省城长沙不仅要热闹繁华得多,而且在思想方面也要活跃得多。毛泽东于1911年春天进入湘乡驻省中学堂预科班。在这里,他知道了更多的国家大事,了解到了著名的革命者孙中山和他的事业。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反清民主革命。
毛泽东刚到学校不久,就遇上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这是一场旨在反对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的群众运动,是随后的辛亥革命的导火索。长沙的学生也跟着行动起来了,他们开会演讲,支持“保路运动”。充满了爱国激情的毛泽东很快就成了其中的一名积极分子。
一天,各个学校的学生们正在集会,大家都对封建王朝的腐朽黑暗愤恨不已。沉默了许久的毛泽东忽然高声说道:“诸位同学,既然朝廷祸国殃民,我们就要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示有力的反抗,光停留在嘴上是不够的。”
大家都点头表示同意。一个同学发问:“可我们还是学生嘛,能干什么呢?”
毛泽东沉着地说:“剪辫子!”
这句话马上引起了一阵骚动,学生们开始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在清朝,成年男人都留着长长的大辫子,革命派为了反对这种象征着封建专制统治的陋习,曾经大力宣传剪掉辫子;但由于长期的习俗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禁锢,很多人都不能接受这种“激进”的做法,即使在爱国的青年学生中也有人有这种保守的想法。果然,一个学法律的学生向毛泽东发起了进攻:“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是不能随意毁伤的。剪了辫子就是不孝。”
毛泽东听了微微一笑:“可是,众所周知,我们的祖先并不留辫子,是清人入关后,强令汉人剃发蓄辫的,当时我们很多先人为反对剃发不惜断头。请教这位同学,按照你的说法,到底是留着辫子是孝呢,还是剪了辫子是孝?”
那个学生被问得哑口无言。毛泽东接着说:“我们剪辫子是为了表明我们忧国反清的决心,大家在这里慷慨陈词,难道连这点小事都不敢做吗?”(www.xing528.com)
毛泽东的话引来了不少同学的赞同,一时间大家嚷嚷着找剪刀。剪刀很快就找来了,毛泽东二话不说,拿起剪刀咔嚓一下就把留了十几年的辫子剪掉了,接着又有三个勇敢的年轻人也剪了辫子。但剩下的人却在剪刀面前害怕了,这个说:“我父亲可是个老秀才,回去不把我打死才怪哩。”那个说:“等我再想想……”
毛泽东正色说:“做人要言而有信,不可出尔反尔,你们这样胆小,将来能成就什么事业?”说完便和那三个同学一道,把另外几个同学的辫子也都剪掉了。
“剪辫事件”发生后不久,著名的辛亥革命爆发了,湖南新军首先起来响应起义,长沙城沉浸在一片激昂而紧张的革命气氛中。一天,一个革命党人到毛泽东所在的学校演讲,鼓动学生们投笔从戎,报效国家。毛泽东毫不犹豫地前往报名,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军人。在军队里,毛泽东和那些普通的军人交上了朋友。他帮他们写信,给他们读报纸,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秀才”。但是还没等到打仗,孙中山和袁世凯便达成了协议,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布退位,国内暂时和平了。当了半年兵的毛泽东以为革命已经胜利,就离开了军队。
四处“流浪”的毛泽东对自己的未来还没有十分明确的计划,但无论如何学业是要继续下去的。他每天买来报纸,注意上面的学校招生广告,一连选了好几个学校,都不满意。最后,他选中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校去报考,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了。虽然毛泽东在学校里以优秀的作文深得老师的欣赏,但他觉得并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就毅然退学,开始了特殊的自学生活。
18岁的毛泽东只身寄居在湘乡会馆。有一天,他步行来到三里外的湖南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当时的藏书量居湖南全省之首,毛泽东第一次进去就被琳琅满目的书籍吸引住了。他感到自己就像饿了很久的牛,忽然钻进了绿油油的青草地,恨不得马上“吃”个饱。在图书馆的走廊上,他第一次看到了大幅的世界地图。他惊奇地发现:原来中国只是占了世界一块很小的地方,更别说湖南了,原先还以为长沙就很大了哩,至于韶山冲,连影子都找不着。毛泽东静静地站在地图前面,思绪万千,他暗下决心:有一天,一定要走出湖南。
从此,湖南图书馆每天都会迎来一个瘦削的小伙子,他总是带着一个布包,门一开就冲了进来,而每天最后一个恋恋不舍走出大门、消失在暮色中的还是这个小伙子。为了督促自己,毛泽东制订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这时他开始对近代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发生了兴趣,他仿佛给自己开了一所新式的启蒙学校,从那里他知道了达尔文和著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了解到了很多以前只是偶尔听说的知识。
毛泽东一心埋头读书,不知不觉在图书馆自学已有半年了,身上的钱快花完了。他每天的花销只是中午到图书馆外面的小店里买两块米糕充饥,晚饭常常是有一顿没一顿。他并没有觉得苦,能读到书比什么都强,他感到这半年太有价值了,真希望能再继续下去,可务实的父亲不赞成儿子“瞎胡闹”,“威胁”要断绝经济支援。眼看着兜里只剩下几个子儿了,毛泽东只好放弃了自学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