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向来受到关注,一直是个争论议题,也是实践者的营销焦点。譬如,近期贝莱德发布的可持续投资报告,以全球多个指数代表的样本,通过回测指出,在股市下跌时期,近九成ESG类指数的表现超过基准指数。
当然,持这种说法的不会只有贝莱德。有关ESG金融产品的“收益优势”或“超额回报”,业者以单因子模型进行回测,几乎异口同声表示:ESG产品有收益优势,会产生超额回报!
那么,学者的看法呢?事实上,二十年来,学者持续检测“ESG金融产品有收益优势”的命题,通过正确的金融模型及严谨的统计方法,以判断数据是否支持命题。大量学术研究的结果指出,数据并不支持“收益优势”的命题,而它至多只是一个偏称命题,在有限情况下成立(Albuquerque等,2019;Bolton和Kacperkzyk,2020)。
特别是,“单因子模型”对超额收益的计算只根据某特定的基准投资组合,而并未把市场上的杂音都去掉,包括规模因子、价值因子、动能因子,故并非合适的金融模型(Carhart,1997)。当使用正确的“四因子模型”时,学者未能发现ESG产品存在超额收益,而这个结论对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北欧等市场都成立(Bauer等,2005;Bauer等,2007)。(www.xing528.com)
这个逻辑也适用于“ESG类ETF”,当金融模型、样本选择及检测方法都够严谨时,某些命题最多只能以营销宣传来看待,而不能晋升为真理。
总而言之,目前“ESG类ETF”的规模虽小,投资者却相当关注。在积极拥抱新产品的同时,我们必须充分理解ETF的特性及ESG指数的局限,才能免受误导,而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2020-6-29首发于财新,共同作者张旭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