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的假说检测,主要基于欧美企业绿债的数据,研究结果支持信号假说,否定漂绿假说。这样的证据确凿吗?如果我们使用新兴国家的企业绿债来测试这些假说,会得出相同结果吗?
针对于此,有几点需要提示。
第一,如前所言,某些国家对绿债的界定比较宽松,而可能造成企业发债后绿色绩效不显著。因此,利用这些国家的数据来检测相同假说时,可能会得出不同结果,譬如支持漂绿假说。
第二,当政府对绿债予以补贴时,会降低企业成本,造成一些扭曲,因而产生不同的研究结果。因此,利用中国或新加坡等地的企业绿债数据时,必须审慎处理政府补贴问题。
第三,企业绿债市场目前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现有规模尚不及全球整体债市的0.1%,故目前的实证结论未必能扩及未来。特别是,企业绿债迄今支持的仍以唾手可得的绿色项目为主,譬如地理位置优异、易于兴建、减碳效果明显的大型风电厂。当这些项目枯竭后,企业的绿债资金势必要用在条件较差、绿色绩效较不明显的项目上,因而可能会支持不同的假说。(www.xing528.com)
当然,最重要的关键,是必须对绿色债券所产生的绿色影响力给予更好的评估。如何以可行的、严谨的方式针对影响力进行评估,一直都是学者和业者努力的方向,而这种评估方法既可用于比较狭义的绿色项目,亦可用于相对广义的ESG项目。当然,影响力维度很多,环境面有相关于能源效率的碳排放量,社会面有相关于工作场所安全性的工伤率,公司治理面有相关于公平性的高管对员工薪酬比。影响力维度不同,其影响力度量方式不同,所使用的指标及单位也不同,而如何能相互比较甚至加总,更为相关领域学者关切(Serafeim等,2019)。
所幸这几年不少学者对影响力度量的研究有重大突破,其中尤以哈佛大学会计学教授所开发的影响力加权财务报表最知名,目前已对汽车制造、药物化学、公共事业、食品等几个行业进行试点(Serafeim和Trinh,2020;Rischbieth等,2021)。期待这套框架背后的会计原则能早日完善,并形成一套普遍接受的准则,如此才可具体应用于绿色债券,以精准评估其绿色影响力。
[2020-10-22首发于财新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