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的ESG经验对电商或相关行业带来哪些启示?依笔者看,至少有以下三点。
第一,企业的规模愈大、盈利愈丰、可视度愈高,理应承担更多的ESG责任。背后的理由与社会责任系统下的自愿性责任配置及大企业的影响力有关,而形成社会对顶级企业的ESG责任预期,以多种方式传递,要求企业予以回应。这种预期是通则,无关乎行业,但依然反映于亚马逊经验,譬如民众将其ESG实践和同类最佳对比而以更高标准要求。
第二,亚马逊经验明显反映了ESG责任内化的时代趋势:企业必须把ESG责任内化于其商业模式和日常运营流程,而非外化于无关乎核心业务的边缘项目。这个趋势不只有理论支持,更反映于可持续会计准则理事会针对电商行业重大性ESG议题的界定。亚马逊以广设绿电厂来提供其运营的能源消耗、以开发创新来回应其包装材料问题,采取的正是内化式ESG路径。换言之,以公益造林方式来回应高碳排问题的电商,应该向亚马逊学习如何把问题内化。
第三,“创新+跨界”并不表示企业可以避重就轻,游走于方便之门。商业模式类似、业务内容相当的企业,无论宣称自己是数字化经济平台、科技、零售或云服务公司,其相关的ESG责任并不会从空气中消失。譬如,当亚马逊以自有车来送货时,其碳排量被归入第一范围。当它以承包商拥有的车辆来送货时,碳排量绝对不会从大气层中消失,而是被归入第三范围。同理,当一家平台企业的创新模式产生了碳排时,纵使不是通过它的自有车队产生,却经由其创新模式产生并与其供应链相关,故有相应的归属责任。(www.xing528.com)
总之,当企业因“创新+跨界”而身处法规未及界定的模糊地带时,可能会由自利角度选择避重就轻,自我定位为跨界中较少监管的一边。但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跨界的企业仍然涵盖了一个以上的行业,它享有两个行业的资源,也应该同时承担两个行业的责任。另外,或许有些小商小贩会自我设限,仅愿负起直接可见的责任。但是,只要是稍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都不会做出这样降格的举措。同样,社会愈发展,民众也愈不认可这样自我降格的企业,政府也会跟着做出更明确的规范。我们相信,伴随着外界的规范与期许,再加上企业的自我定位日益提升,相关的ESG责任归属也会更明确,更有益于社会整体的发展。
[2020-12-21首发于财新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