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留人情 雨天好借伞
在求人办事过程中,情感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巧妙地运用这种资产,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回报。但情感从何而来呢?它主要来自你以前的积累,来自于你以前为现在的情感所做的“投资”。
很多人觉得,求人办事是一种“短平快”的交易,何必花那么多的冤枉心思去搞马拉松式的感情投资?
这种看法是十足的目光短浅,俗话说得好,“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真正善于求人的人都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这样在急时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好的人际关系是求人成功的基础,但好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须从一点一滴入手,依靠平日情感的积累。
古人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只有通过不断的构建和巩固,人际关系才能牢固。情感投资,聚沙成塔。有了“铁”关系垫底,何愁求助无门?
有位刚去美国的朋友来信说:“我们在那儿,没有什么社交生活,我们难去看看朋友,这当然是因为我们初到异境,认识的朋友不多,但后来我听,其他的人也一样……”
“我们每星期工作5天,星期六和星期天都去了郊外,这是一种家庭式的活。就是说,要去郊外,就跟自己的家人去。”
“我们不能利用假期去探望朋友,因为一到假期,谁都不在家,除非朋患病在床……”
平时,我们也不可能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看朋友,因为交通太挤。”
“但我们常常和朋友通电话,这是我们唯一可以列入应酬朋友的方法,们无事也打电话,哪怕是寒喧几句,或者讲些无关紧要的事。”
“但一旦有事情,我们会立刻聚在一起的,比方上星期鲍比(他的儿)肚子痛,我急忙起来打电话给友人江医生,他马上驾汽车从70里外赶,初步诊断,认定他患了盲肠炎,就用他的车子送鲍比进医院实施手……”
看了这封信,给人的最大的感想是,他懂得无事之时打电话找朋友,所一有事时,朋友马上就来帮忙。
有事之时找朋友,人皆有之,无事之时找朋友,你可会有过?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当你遇到了困难,你认为某人可以帮你解决,你想马上找他,但你后来想一想,过去有许多时候,本来应该去看他的,结你都没有去。现在有求于人就去找他,会不会太唐突了?甚至因为太唐突遭到他的拒绝?
在这种情形之下,你不免有些后悔“闲时不烧香”了。
法国有一本名叫《小政治家必备》的书。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作为的人,必须起码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背烂熟,然后有规律地,按时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关系。这,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当起总理来,自然就容易记起你来,大有可能你担任一个部长的职位了。
这种手法看起来不大高明,但是非常合乎现实,一本政治家在回忆录中提到:一位被委任组阁的人受命伊始,心情很是焦虑。因为一个政府的内阁起码有七八名阁员(部长级),如何去物色这么多可以合作的人呢?这的确是一件难事,因为被选的人除了有适当的才能、经验之外,最要紧的一点,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
要和别人有交情才容易得人赏识,不然的话,任你有登天本事,别人也不知道啊。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互相淡漠,这是很可惜的。万望大家珍惜人与人之间宝贵的缘分,即使再忙,也别忘了沟通感情。否则“急时抱佛脚”,关键时刻求人帮忙别人是很难答应的。
少点锦上添花,多点雪中送炭
人们大多都喜欢在别人事业如日中天时恭喜祝贺,为别人的成功增添一点锦上添花的效果,这种人际方式固然可行,但真正懂点人际心理学的人都知道雪中送炭会比锦上添花更让人感激。
常言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其实这滴水之恩也是分场合的,如果是一个人处在极度的困境之中而你施加援手,那么他便可能会感恩一辈子;与之相反的是,一个人处在顺风顺水,春风得意时,你给他一点好处,他极有可能“贵人多忘事”,所以施人以援手时最好在别人处在困境之中时,这样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位很有名望的油画画家,曾透露他在年轻时代过了一段非常困苦的生,经常三餐不继。有一次,他把一幅连自己都没信心的画拿到画商那儿,商看了半天,付给他一笔当时他认为很多的钱。就画家来说,画商并非买这幅画,而是给了他前途。此后他终于成功地熬出了头。
那笔金额是否很高呢?其实不见得,但直到今日,那位画家对这笔款项定还觉得非常庞大。人在困厄消沉中,有人向他伸出的援助之手,那就是了他最大的面子,可以使人产生长久的感恩之情。对画家来说,画商的钱确成就了他的前途,因此,这位现在已成名的画家若有满意的作品,一定交给那位画商,并且以低于市场的价钱成交。
人对金钱的标准,往往因状况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真正聪明的更懂得“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有意义。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担任自民党干事长时,一面忙着主持自民党选举事,但同时,他却不忘记派人将慰问金送到落选的议员家中,并且勉励他们要气馁,下次重新再来。对落选的议员来说,田中角荣的勉励已经使他们受感动,而送慰问金,更加深了他们的感激之情。在此之后,拥戴田中的越来越多,竟形成了一个“田中派”。
如果田中在此时将相同的金额或礼品送至当选的议员家中,情况就不同,那些礼品、礼金成了锦上添花,一点也不特殊,更不能取得效果。只有别人困顿中伸出援手,才能得到真正的友谊。田中角荣毕竟是真正吃过苦的人,才能了解人类微妙的心理。
由此可见,人心是多么的复杂和微妙。一个人只有把握好细微之处的度,把握好人“心”之间的距离,才能使自己施恩于人,日后才能从中受。
交友要理智,不可义气用事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欲望也越来越炽烈,进而导致人性的阴暗面也逐渐渗透进朋友之间。有些人为了一些利益,往往拿义气当作手段,去哄骗朋友做危险甚至非法之事,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智,不能为义气所害,一定要谨慎。
铁哥们的诱惑在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于“两肋插刀”的气魄。有这么多诱人的东西摆在面前,仿佛只要有了铁哥们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但铁哥们也不是万能的。
你没钱的时候,苦闷的时候,有钱的时候,高兴的时候找到铁哥们,都是最好不过的事,但真正聪明的人都拒绝一件事,那就是和铁哥们一起共事。
铁哥们就像恋人,同事就像老婆,是恋人就可以有许多美好的想象在里面,隔着一层美丽的面纱,有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而老婆就不一样了,成天在你旁边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纵使你有多少耐心也得被暴露无遗的对方搞得毫无兴致。而跟铁哥们共事无疑是把恋人变成老婆这样的愚蠢之举。
这得从铁哥们是怎么交下来的谈起,“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的确很有道理,因为假如一开始两个人之间就充满了利益的矛盾,他们是很难毫无芥蒂地走到一起去的,所以铁哥们只能是同学、战友、打小一起和泥长大的玩伴。因为没有利害冲突,所以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说东道西,聊天喝酒,一个星期见一回面或者更久,彼此有一点牵挂,然后更多的时间里是各忙各的。
铁哥们适合的范围就在于此。
而一旦走到一起去了,按现在的社会衡量能做什么呢?最切合实际的就赚钱,来路正的钱当然很好,但这里面有一个谁领导谁的问题,哥们之间可以有一个大哥,但铁哥们之间就难分彼此了。平时觉得意气相投,直来去惯了,可工作就不能这样了,总得有人说话更有分量一些。但一个人一想法,一个人一套思路,憋在心里,日久天长就会产生摩擦,产生隔阂,最后好说好散还好,就怕弄得钱没赚到,反倒丢了朋友。一位朋友去旅游婚,他的一个铁哥们正好也要出去办事,顺路,于是结伴而行。这还不是么有利害冲突的事,但一路走下去,双方都很失望。只是因为在那个过程中,双方都不自觉地暴露了太多“淡如水”时无法发现的缺点,于是友谊大大地打了折扣。
铁哥们之间共事还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那就是如果大家的素质不高,至还有破坏力很强的人,那么铁哥们共事的结果就是缺点的大综合,把本能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事搞得一无是处。好比你爱财,我很喜欢暴力,那么们就有可能真的去做什么坏事去了。即使不去同流合污,那你如果不能大灭亲的话,又难免还得帮着保守一个见不得人的秘密,这是一件多么痛苦事。
一个人有铁哥们多半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成就一番事业,而古今外能够有所作为的人恰恰是那些不指望哥们的人。三国中,曹操一代奸,秉性多疑,没有一个朋友,但偏偏是他打下了基业,别人只能望其项,自叹弗如。
在生活中,凡事只有靠自己,最好的哥们也不能依赖。铁哥们更像一种仰。在现世里是没有任何回报的,它只是存在于心里,更确切一点儿说,你有铁哥们的时候,你碰到任何事,你心里都有底。
朋友之间也要有礼有节
朋友间的关系,即使再亲密,也不能不讲礼仪、不讲道理,过于随便。
否则,朋友间的默契和平衡就很可能被打破,友好的关系也可能不复存在。
朋友间平衡和谐的交往,离不开充沛的感情作为纽带,这种感情固然不能矫揉造作,但基本礼仪还是要坚守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用礼仪来维护和表达感情是人之常情。当然,我们说好朋友之间讲究礼仪,并不是说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坚守不必要的繁文琐节,而是强调好友之间要相互尊重,绝不能涉足对方的禁区。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朋友之间过于随便,就容易侵入这片禁区,从而引起矛盾与冲突。譬如,不问对方是否空闲、愿意与否,任意支配或占用对方已有安排好的宝贵时间,一说起来就不愿停止,全然没有意识到对方的难处与不便;或“死缠烂打”地追寻对方不愿启齿的秘密,一味探听对方秘而不宣的私事;或忘记了“人亲财不亲”的古训,忽视朋友是感情一体而不是经济一体的事实,花钱不记你我,用物不分彼此。凡此等等,都是不尊重朋友,侵犯、干涉他人的坏现象。偶而疏忽,可以理解和忍受。长此以往,必生间隙,导致朋友的疏远或厌倦,友谊的淡化和恶化。因此,好朋友之间也应讲究客套,恪守交友之道。
对朋友的失礼与放肆无忌,是最能破坏友情的,其表现有以下几种,在这些方面我们一定要严格地约束自己。
?? 过于张扬自我,言语无忌,伤害朋友自尊心也许你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异常亲密,可以说是无话不谈。而你的才学、貌、家庭、前途等等令人羡慕,高出你朋友一头。但如果你不分场合,其与朋友在一起时,锋芒毕露,过于表现自己,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种优越。这样会使朋友感到你在居高临下对他说话,在有意炫耀抬高自己,他的尊心就会受到挫伤,很可能觉得和你有太强的距离感。因此,在与朋友交时,要控制过于彰显自我的情绪,保持理智平衡,态度谦逊,虚怀若谷,自己放在与朋友平等的地位,千万不能忘了朋友的存在。
?? “不分彼此”,把朋友的东西当成自己的,让朋友对你产生厌恶朋友之间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对彼此物品的处理不慎,常以为“朋友间何彼此”,对朋友之物,不经许可便擅自使用,而且不加爱惜,有时迟还或还。一次两次的话朋友很可能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指责。久而久之则会使友认为你过于放肆,产生防范心理。实际上,朋友之间除了友情,还有一微妙的契约关系。以实物而言,你和朋友之物一般都可随时借用,这是超一般人关系之处,但是你与朋友对彼此之物首先应该有一个观念:“这是朋之物,更当加倍珍惜。”“亲兄弟,明算账。”注重礼尚往来的规矩,要珍重朋友之物看作如珍重友情一样重要。
?? 放荡不羁,过于散漫不拘,会让朋友对你产生不耻之心朋友之间,交往相处理应直率、大方、亲切、不矫揉造作,方显出自然色。但如果过于散漫,不重自制,不拘小节,则会使人感到你粗鲁不自。也许你和一般人相处会以理性自约,但与朋友相聚就会忘乎所以。或指划脚,或信口雌黄、天马行空,或在朋友讲话时肆意阻断,讥讽嘲弄,或顾右盼、心不在焉。也许这是你自然流露,但朋友会觉得你有失礼仪,没风度和修养,会对你产生一种厌恶轻蔑之感,不耻于你的为人,改变了对的原来印象。所以,在朋友面前应自然而不失自重,热烈而不失态,做到分寸、有节制。
?? 强制朋友做事,让朋友觉得你霸道无理想让朋友帮忙时,不做事前的通知,登门提出所求;不顾朋友是否情愿,强行拉他与你同去参加某项活动,这都会使朋友感到你的霸道与无理。
他如果已有活动安排不便改变就更让他难堪。对你所求,答应的话则打乱自己的计划,若拒绝又在情面上过意不去。或许他表面乐意而为,但心中就有几分不快,认为你太霸道,不讲道理。所以,请朋友帮忙时一定要谨守应有的礼仪,必须事先告知,采取商量口吻讲,尽量在朋友无事和情愿的前提下提出所求,同时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不分场合不识时务的打扰朋友,会使朋友对你感到厌倦当你上朋友家时,若遇上朋友正在休息午睡,或正和亲人相聚,或同别的朋友准备外出时,你也许自恃挚友,不顾时间场合,不看朋友脸色,坐下来就高谈阔论,说个不停,不管朋友怎么着急。这样,朋友一定会认为你太没有教养,不识时务,不近人情,以后就会想方设法躲避你,害怕你再打扰他的私生活。所以,每逢此时此景,你一定要反应迅速,稍稍寒暄几句就知趣告进,珍惜朋友的时间并尊重朋友的私生活如同珍重友情一样可贵。
?? 言辞尖酸刻薄,得理不饶人,使朋友觉得极为可恶可憎有时你好胜心切,在大庭广众前,肆意卖弄自己,贬低朋友或他人,用词又极其刻薄,以挖苦嘲笑为能事。竟不知会大伤朋友和气,使朋友感到人格受辱,认为你变得缺少家教,后悔误交了你。也许你还不以为然,会说朋友之间开个玩笑何必当真,殊不知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再也难收回来,何况你真不真朋友怎么知道。所以,朋友相处,尤其在众人面前,应和蔼相待,互敬互慕互尊,切勿乱开玩笑,用恶语伤人。
?? 交浅言深,大肆鼓吹你与朋友的关系,使朋友认为你是个轻薄之人朋友是拿来交的,而不是拿来说的,与朋友相处不久,就拿朋友说事,搞得像亲兄弟似的。此时,朋友已在暗生怀疑,认为你不是交友,而是另有它图,不可真心相处,结果只会失去真正的朋友。所以,朋友之交,理应真诚相待,感情专一,万不可认为泛交会使自己显赫。
人际交往的核心在于互助互利
人与人之间没有彼此信任,则没有互助互利;没有彼此的互助互利,也没有彼此的信任。在人际交往与关系中重视情感因素,不断增加感情的储,就是聚积信任度,保持和加强亲密互惠的关系。
你在感情的账户上储蓄,就会赢得对方的信任。那么当你遇到困难,需帮助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种信任。你即便犯有什么过错,也容易得到别的谅解;你即便没把话说清楚,有点小脾气,对方也能理解。
所以,我们强调请求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应该自信主动、坦诚大方地提。尽管有许多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可以采用,然而最重要的是自己要乐于助,关心他人,不断增加感情账户上的储蓄。如果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帮的人际关系有什么诀窍的话,那么这是唯一的和可靠的诀窍。
反之,不肯增加储蓄而只想大笔支取的人是无人理会的,这样的银行账是根本不存在的。你毫无储蓄,到需要用钱时,也就必然无钱可用,只有债了。但欠债总是要还的,到头来还是要储蓄。这就是社会与人生的大海平等互利、收支平衡的灯塔。
互助互利不仅指物质利益,而且还有精神利益。作为被求助的一方不一非要你给他什么帮助和好处不可,而且人际交往的互利互惠也不同于做买那样必须是等价交换,立刻兑现。但作为求助者最好能让对方了解助人也助己。
你请某人来帮助粉刷装修住房,说好干半天,他可能干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走掉了;你拜托某人为你办理开办公司的手续,他也许只起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具体的手续还要你自己去四处奔波……遇到这类情况,千万不可埋怨,不可责怪对方说话不算数。因为事实上人家已经帮了一点忙,这就值得你表示肯定和感谢。你感谢对方帮忙1小时,下回他可能会帮忙2小时。你感谢人家为你办手续探明了路线,下回他也许会一帮到底。
自己乐于助人,多主动帮助别人,会不断增加感情账户上的储蓄。如上所述,求人与被人求,是一笔人情账。尽管人情账无法精确地计算,但是也应当做到心中有数。
在求对方办事时,对方并不情愿为你白忙活,他希望你也能帮他做些事情。有的甚至希望在他办事之前,你得先为他办成。如果你了解对方这种心理,主动满足他的欲望,他就会很痛快地帮助你。
有时对方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此时你要让对方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表现出对对方的崇拜和尊敬,不断地夸奖对方的能力。
如果你与对方关系很密切,求他帮忙时,他会提出条件来,那你也要多为对方考虑,尽量多为对方解决一些困难。不论关系多密切,你总算是求人家,而没有回报,一次两次还可以,但长时间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如果你求别人帮助的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那对方也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名或利。如果对方什么都得不到,而你却名利双收,对方就会在心理上失衡。现在的人对口头许诺不感兴趣,所以,你最好要提前满足对方的欲望。
如果不能,也一定要守信用。如果你不能履约,以后再求对方就难了。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于是心里有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这是因为这种骄傲的态度把这笔账抵消了。
所以,给人帮忙时应该注意下列事项:1.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
2.要做得自然,也就是说在当时对方或许无法强烈的感受到,但是日子久越体会出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步是最理想的。
3.为人帮忙时要高高兴兴的,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如果你在为人帮的时候觉得很勉强,意识里存在着“这是为对方而做”的观念,假如对方你的帮助毫无反应,你一定很生气,认为“我这样辛苦地帮你忙,你还不感激,太不识好歹了!”如此的态度甚至想法都是不应该的。
如果对方也是一个能为别人考虑的人,你为他帮忙的种种好处绝不会像出去的子弹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会用其他种方式来回报你。对于这种知图报的人,应该经常给他些帮助。
情感投资也要权衡利弊
朋友要真诚相待,但毕竟达到莫逆之交,或可以深交的朋友还是少数,部分的朋友不可能深交,与他们之间的情谊是要用人情来维系的:如果同们之间没有人情往来,友谊就会淡漠,甚至消失。
从理论上讲,人情是中国人维系群体的最佳手段和人际交往的主要工。但你要是以为好心都有好报,做完了人情必能换来交情,就未免太书生了。比如说,做保人,也是天大的人情。但是,你为朋友两肋插刀,具保释,而“友”潜逃,或是,你做出担保后,公司倒闭,当保人的你,可就霉了。当然,做人情做出祸事来的,只是极少数,但人情白做了,弄得双都不愉快的事,随时可以发生。甲欠了乙的人情,后来找个机会还了。在看来,已两清,但乙则很可能认为并不等值,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理不平衡。这样,甲、乙就可能结怨,甚至结仇。所以人情要做,但事前权衡利弊,有害自己的尽可能不要做,有弊的少做。
朋友的人情,不但要做,而且一定要做足。做足,包含两个含义,一是人情要做完;二是人情要做得充分。两个朋友,一个求另外一个办点事,另外一个说:“没问题。”隔几天,他给你一个半零不落的结果,你口头上虽不能说什么,但心里肯定说:“这哥儿们,做就做完,做一半还不如不做,帮倒忙。”
做人情只做一半,叫帮倒忙,越帮越忙,非但如此,还会影响被信任度,说话不算数的朋友谁都不愿交的。
人情做一半,叫出力不讨好。既然答应了人家就要做,且不能做得勉勉强强。事成了,朋友高兴,但勉强的态度又会让他在感情上受伤害。比如说你买了一本好书,朋友来借,你先说:“借书啊,我刚买的,我还没看完呢,给你看罢。”其实后面的废话又何必呢?最后的结果是借给人家了,你不说也是借,说了还是借,与其说些废话还不如痛痛快快借给他,书总是你的嘛,还回来你可以随时看。所以,人情要做足,好人要做到底。人情要做足,要举重若轻,而不能拈轻怕重。举重若轻,并非叫你像武侠小说里的一样,为了朋友,可以倾家荡产,可以慷慨赴死,一派轻松的样子,那是为了“侠义”,而这里的举重若轻是为了人情。朋友之间常常有这样的应答:“哎呀,可太谢谢你了。”“咱哥俩谁跟谁啊,没事”。这其实就是举重若轻,朋友找你办的事,若他能办,也不会来找你了。所以,你办成了,你就要学乖点,不能以此自夸,轻松点,不放在心上,会让朋友更加器重和感激你。
一个朋友去找你,让你给他的一个“关系户”找份工作,你答应了,利用职权或人情之便,给对方找到了工作,并且你平时还要给对方以小小的关心、照顾。朋友面前,你是不应说什么的,你要淡然处之。你用不着担心他会不知道,自有人告诉他。
举重若轻,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你欠了朋友的人情,还的时候,要还足,甚至还多。你的人情大于他的,他就得记着新的人情,朋友之间的账,永远也算不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算不清的账,无疑成了与朋友之间联系的一种纽带。与朋友相处时,要顾及对方的自尊心。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而懂得自爱和自信。要求别人尊重自己是每个人的权利,而尊重别人乃是个人的义务。如果在言辞上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那么,这种伤痕将永远在他的心中。
用利器所造成的创伤会因流血而使人虚弱;但是言辞所造成的心灵创伤一时难为人们所知的。因此,常常被人们所忽视,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灵上的创伤往往难以在短期内愈合。
假如你用命令的口吻对你同一办公室的朋友说:“喂,三点以前请记住给泡杯茶。”相信对方一定会愤愤地说(也可能在心里说):“我又不是你秘书,你凭什么让我伺候你。”相反,如果换一种口气来说:“三点钟的时,麻烦你帮我泡杯茶,好吗?谢谢你啦!”以此商量的口气,就可以大大低她(他)的抗拒心理,使她(他)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今天天气真,如果有一杯热乎乎的茶捧在手里焐焐该有多好。”以这种口气说话,对绝对不会产生抗拒的心理,但是否会帮你泡茶则是未知数。要想使人依言行,在这里语气语调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经常冒然从事,感到与朋友关系不错,不拿他当外人,因此,说毫不客气。“那是不对的”,“这样做不行”,如此贸然地损伤对方的自尊,必然导致对方对你的大不敬。即使对方有些错误,你也应该先委婉地说:这种事情曾经发生过”,“有的人也持这种说法”,“我从前也和你一样,犯同样的毛病”等等,先表示接受对方的态度。这种并不关系到对方内容如的做法,是对极易受伤害者自尊心表示尊重的一种方式。如果内容真有错,再接着说:“我认为如此这般更好,你觉得怎样?”或“我的看法是这样,你们有什么意见?”一定要让对方提出答案,以共同讨论的形式达到一,这样才能获得劝导的效果。
忠告他人时,如果忽视了朋友的自尊心,只能更加伤害朋友,非但不能决问题,反而会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唐突地说“这样不行”,“那样不”。对方的心里会感觉很不是滋味,甚至可能会恼羞成怒,反唇相讥:“你你来吧!”“我就不相信你从来就没有犯过错误。”如此演变下去,一场善意的忠告,可能会导致火暴的局面,变得无法收拾。
我们必须注意,朋友做错了事,自己有义务提醒对方,加以纠正,但生硬的说教,结果只是自己的忠告毫无用处,等于作朋友的义务没有尽到。
如何设法让对方自动敞开胸怀,接受我们的忠告呢?我们不妨学会这样说:“每个人都曾遭到过失败,这是我们从失败和挫折中获得的经验,但愿能对你有所帮助。”“我不敢自诩万能,但这件事情我曾经费尽心血,请你务必尽量与我合作。”
如果将对方与第三者比较,则其抗拒心理会更为强烈。“你应该向人家好好学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样早晚得出事!”这样的建议一般都不能使对方真心接受,甚至会得到这样的反应:“我从小到大都这样,这不活得好好的,不也什么事没出吗?”人与人之间相比较尚可忍受,最令人气愤难平的是拿人和动物相比。如“蜗牛的动作都要比你快”。这种意含贬讽的话语常常让朋友感到你太尖酸刻薄,会在心中问自己你是不是值得做朋友。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每个人都应学会不伤及他人自尊心的说话方式。如此才能使我们与人相处得更加融洽,友情更加深厚。即使是再深的友情,也经不起自尊心的伤害!
第五章:三言两语,左右逢源
言多必失,话不可多说
孔子在后稷之庙,看到三座金铸的人像,便在它的背上铭刻了几句名言: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无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孔子铭刻“无多言,无多事”,就是劝诫人们:为人宁可保持沉默寡言态度,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可以自作聪明,喜形于,溢于言表。
《法华经》曰:“言多语失。”说话应谨慎,在说之前,过滤掉那些不可的话,而只说应说的话。
吕莲和尚在给其信徒的一封信中写道:“祸从口出而使人身败名列,福从出而使人生色增光。”它的意思是:有时说话的人并无恶意,但对听者而,却可能伤及他的自尊心。所以劝诫人们,说话应谨慎,只说该说的话。
说话得体,则让人高兴;反之,只会让人伤心。就是同一个意思的话,自两个人之口,听起来也有区别。你自己信口开河,根本意识不到会伤害,但别人却认为你是有意的,正如俗话所说“口乃心之门”。
不爱多说话的人,他内心并不是糊涂得无话可说,而是他明白话说多了鲜有不坏事的道理。
司马迁作为一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史记》中这样评价汉代名将李广:“《论语》上说过位居于上的人行为端正,不发命令,下属也会效法他的行为去做;位居于上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也不会有人遵照去做。这说的就是李广将军这类人。我见过李广将军,他诚信忠厚,简直像个乡下人,不善于谈吐。可是当他逝世的时候,天下无论是认识或不认识他的人,都因为他的死而哀痛不已。这是他忠诚笃实的品质取得了人们对他的信赖的缘故!”喜欢“说上几句”,不管知道多少,都喜欢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爱下结论,爱指点别人,这些语言行为都有过分张扬之憾,于明哲保身不利。聪明人应引以为鉴。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有道德学问之人,说话谨慎,工作勤勉,这句话强调了实际行动的重要,为人处世应少说话多做事。
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光说不做,或只会说话不能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只会让人生厌。俗话说:“言多必失,”多说话比起多做事往往给人以夸夸其谈的印象,倒不如少说话,踏踏实实地多做实事则让人感觉勤奋踏实,值得信任。一个人只有做行动上的巨人,少言多思,才能取得成就。
另外,人处在不同的状态下,讲话的心情不同,话的内容也会不同。心情愉快的时候,看事看人也许比较符合自己的心思,故而赞誉之言可能会多;有时心情不愉快,讲起话来不免会愤世嫉俗,讲出许多过头的话,招来很多麻烦。(www.xing528.com)
所以古人说:“治理中显露的,是大众的小事;治理中默然无声的,是圣人的表现;存心于私利的,是小人的追求;存心于远大的,是圣人的事业。”
言谈的灾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事、政事的滥发议论,所以在古代以及解放前的茶馆及旅店门上挂有“莫谈国事”的牌匾;二是对身边的人和事评头论足,正是这种不考虑后果的高谈阔论,惹怒了上司同事,从而埋下了灾祸的导火线;三是在众人之中鼓唇弄舌,搬弄是非,长舌妇一样,今天道东家长,明天说西家短,这种缺少修养的言谈,没有遭到报复的。说话能把握分寸,说得恰到好处,是一种修养、一种水平。
不要喋喋不休,口若悬河,又不能该说话时却沉默寡言。可见,言谈能反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涵养功夫,要把握好分寸和态势。
言多者必有所误,所误必有所失。为人处世,不可言多,道理自在。
点到为止,话不可说得太透
在忠告和指责别人的时候,要留些“心眼”,话语中切记要留一些余,让别人自己去思考,比直截了当的全部说出你的意图效果要好得多。忠逆耳,你的一句话可能赢得他的尊敬,也有可能招来祸乱。因而在提出忠时要注意策略,慎之又慎,点到为止,留有余地是非常必要的。
有一位高僧写了一个处世之药方,教的是如何待人接物,写得很有意,其中有:热心肠一副、温柔二片、说理三分等等。有聪明人可能会问:怪,这说理为什么是三分而不是十分呢?
“说理三分”,讲的其实是一种技巧。你若有理,聪明人一点就通,不十分,三分就足够了,不必画蛇添足;碰到蠢人(或一时走进死胡同的),你再多费口舌也无用,何必执着,不妨假以时日,让他自己慢慢去;至于蛮横汉,他本不讲理,你即使讲上十二分,也无异于是对牛弹琴。
“说理三分”,讲的也是宽容。人总有缺点,或多或少总有不周全的地,他或许并不明白,你巧妙地说上几句,点到为止,确是与人为善让他心感激。若是穷追猛打,非要弄得人家连面子都留不住,只怕是两败俱伤。
做人不能太露,太露了不可取。含蓄是一种大气、一种风度,真正会做人的人,总是含蓄的,总是懂得明明占理十分只说三分,总是记得“得理也让人”。
不过,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人性的弱点之一是“一吐为快”,何况在理儿上的,常常会不知不觉“理直气壮”起来。因此,许多人虽然有高僧所说“热心肠一副”,也自认为不乏“温柔二片”等等,却总成不了气候——常常就在这多说几句之中,将功劳一笔勾销了。
“说理三分”,实在是一种大智慧。既指出对方的错误,又保留对方的面子。
有时,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错误”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握住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这种情况下,如果分寸把握得不适当,就会使对方很难堪,破坏了交往的气氛和基础,可能因此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已知道他的错误或隐私,便可造成一种对他的压力。但不可过分,只需“点到而已”。
一次,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夫人克莱门蒂娜一同出席某要人举行的晚宴。
席间,一位著名的外国外交官将一只自己很喜欢的小银盘偷偷塞入怀里,但他这个小小的举动被细心的女主人发现了,她很着急,因为那只小银盘是她心爱的一套古董中的一部分,对她来说很重要。怎么办?女主人灵机一动,想到求助于丘吉尔夫人把银盘“夺”回来,于是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克莱门蒂娜。丘吉尔夫人略加思索,向丈夫耳语一番。只见丘吉尔微笑着点点头,随即用餐巾作掩护,也“窃取”了一只同样的小银盘,然后走近那位外交官,很神秘地掏出口袋里的小银盘说:“我也拿了一只同样的小银盘,不过我们的衣服已经被弄脏了,所以应该把它放回去。”外交官对此语表示完全赞同,人将盘子放回桌上,于是小银盘物归原主。
即使是手下人犯了错误,你不得不批评他(她),在批评的时候也要言有理。既要坚持原则性和斗争性,敢“摸老虎屁股”,又要以理服人,切可口出恶语,挖苦讽刺,侮辱人格。同时要做到情理结合,情真理切,特是对落后者的批评,更要注意亲近他们,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进步,才能到好的效果。
1.不怒发冲冠,允许申辩。批评和发脾气不是一回事。发脾气有时不但助于批评的效果,往往还会把事情搞僵。员工做了错事,或说了错话,你免会生气。生气归生气,做上级的总要有气度和涵养,要能够把握自己的绪,批评时千万不要声嘶力竭。
2.实事求是,不恶语相向。批评宜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你一味挖苦污蔑。或者以对方的缺陷为笑柄,过分地伤害人的自尊,往往会适得反。对方一旦产生抵触,就很可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轻重有度,不一棍子打死。批评应就事论事,一是一,二是二,哪儿就治哪儿的病,而不能夸大其词,借机整治人。不能因一时一事的失误,将人的过去全盘否定,或形成否定印象,觉得此人“朽木不可雕也”,更能当面断定人“不可救药”。
4.讲求方法,不仗势欺人。个别上级如果和下属发生口角,气头上的口语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这样做谁说了算?”他们不是平心静气批评,而是用扣奖金,扣工资,调离岗位相威胁;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仗压人,仗势欺人。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压而不服,还结下了心病。
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情尽在不言中,这就是语言的艺术,话中有话,才真正打动对方的心。
保持弹性,话不能说得太死
言而不尽意是人生的一大憾事,但于场面上却又不能尽意,“犹抱琵琶半遮面”是最理想的一种效果,它既不得罪人,也不会让人穷追猛打。
人生中常常有这种情况出现——两难境地,进退维谷,面对别人的刁难,面对两难问题,不必去苦思冥想,只要反其道而治之,用似是而非的语言去解脱,就会让对手落入自己设计的圈套。
法国著名的革命家、空想共产主义者弗朗斯瓦·诺埃尔·巴贝夫,1797年在凡多姆高等法院法庭上受审时辩护说:“当我第一次受审时,我曾隆重地提出保证,我要伟大地、庄严地来维护我们的事业,这样,我才对得起法国真诚朋友,我才对得起自己。我一定会遵守我的谎言……”
“自由的精神,我是多么感激你!因为你使我处于比所有其他的人更为自由的地位。我之所以更为自由,正是因为我身上背着铁链。我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多么美好!我所维护的事业是多么崇高!它只许我说出真理——这也正是我要的。即使我的内心感觉没有对我指点出真理,这项事业会迫使我说纯粹的真理。正是因为我身上背着铁链,我在无数被压迫者和受难者之前有发表自由意见的优先权……”
“我们虽然关在人笼里,并受残酷的折磨,但只要我们还能得到那崇高的事业的支持,我们便有责任公开宣布我们所热爱的真理……”
巴贝夫就这样在法庭宣扬了革命理想,这种充满战斗激情的语言,人人都懂得所讲内容,虽然没有明说,却不失雄辩的力量。
说话本应准确、清楚。但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许多话是具有模糊性。因为现实生活中有些话不必要、也不便于说得太实太死。
王元泽是宋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在他刚几岁时,有一客人把一头獐和一头鹿放一个笼子里,问王元泽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王元泽回答说:“獐旁边的那头是鹿,鹿旁边的那头是獐。”王元泽的回固然没有错。但是,他的回答是含糊其辞的,因为他没有确切地指明哪头獐,哪头是鹿。然而妙也就妙在这“含糊其词”上,王元泽如果老老实实回答“不知道”,那就显示不出他的聪颖和机智,也不可能引起客人对他才华的赞赏了。
一个财主晚年得子,非常高兴。生日那天,大家都来祝贺。财主问客人:“这孩子将来怎么样?”客人甲说:“这孩子将来能当大官!”财主大喜,了赏钱。财主问第二个客人说:“这个孩子将来怎么样?”客人乙说:“这个子将来要发大财!”财主又赏了钱。财主又问第三个客人说:“这个孩子将怎么样?”客人丙说:“这个孩子将来要死的。”财主气极了,把他打了一。说假话的得钱,说真话的挨打。既不愿说假话,又不愿挨打,怎么办?
好说:“啊呀,哈哈,啊哈,这孩子吗?哈哈……”
曲径通幽,话不能说得太直
做人正直很有必要,但说话一味直来直去就不太可取了,因为不适当地直言如同刺刀刺进人的心里,不仅得不到别人的赞同,反而会伤害人的内心。
如医生给人看病,遇到病情较严重而又诊治不及时的病人,就直言道:“你怎么这么瘦哇!脸色也很难看!”“你知道你的病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了吗?”“哎呀!你是怎么搞的?你这个病为什么不早点来看哪!”这些说法里所包含的消极作用会使病人怎么想呢?作为医生这是治病还是“致病”呢?
相反,如果换一种方式说:“幸好你及时来看病,这病只要你按时吃药,多注意休息,放下思想包袱,相信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这将给病人很大的鼓舞。
又如,当妻子买了一件衣服征求丈夫的意见,丈夫觉得妻子穿这件衣服不太合适。如果丈夫不尊重体贴妻子的心情,就会直露地批评说:“我看你的审美观真成问题,一把年纪了还穿这么鲜艳的衣服,岂不成老妖婆了?”
这样生硬、贬损的话必定会伤害妻子的自尊心。如果丈夫尊重体谅妻子的心情,就会把否定的意见说得委婉得体,给予暗示:“不错,颜色真鲜艳,给女儿穿,那是很漂亮的。”
当你去拜访朋友,主人热情地拿出水果、零食招待你,而你却直言说:“不吃,不吃,我从来就不喜欢吃零食,再说我刚吃完饭,肚子饱得很,哪还有胃口吃这些东西。”这样不仅让人扫兴,而且还伤了主人的自尊心。你应该体谅到主人的一片热情和好意,委婉地说:“谢谢,谢谢!多新鲜的水,多香的糖,只可惜刚吃完饭,没有胃口吃了,太遗憾了!”
总之,委婉说话不仅是一种策略,也是一门做人的艺术。说话委婉含蓄做人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待人有礼貌的表现。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当有种文明意识,掌握这一有利于人际交流的语言表达方式。
说话直来直去,不仅会伤人自尊,也会反伤自己,所以委婉表达,不仅以让人接受,还可以深得人心。毕竟春风袭人的语言,他人都非常愿意。
说话时,难免会遇到你不喜欢的对象,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注意控制自,给对方些面子,不要直来直去,在语言上伤害对方,否则就容易让你陷困境。
俗话说:“树要皮,人要脸。”所谓“脸”,就是人的自尊。人如果没有自尊,那便无药可救了。没有自尊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失去的,种是叫人给毁伤的。对前一种人,我们可做的努力或许很少,但后一种情,我们却一定要注意。
有些人由于工作上能力较差,时常做不好事情,反而给人添麻烦,于是个单位都想将他调走,但似乎又没有地方肯接纳他。有的领导便会对人说:他要是能调走,我磕头都愿意!”这种话便是最伤人自尊心的。
事实上,即使是在工作场所中被视为无用的人,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与自心。他或许看似低能,却在某一方面潜藏着特长;也许,他一无所长,但却也因此比别人更勤奋卖力。偌大个单位,总该有适合他的工作可做,而应对他抱嫌弃的态度。
有的人本身并不低能,但因为做错了事,也会引得某些人说出伤人自尊的话来。比如:“你是什么东西?你以为自己是老天爷?”或者说:“你这种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种话一出口,不是叫人心灰意懒,就是引大吵大闹。
调查研究表明:凡是自尊心很强的人,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会尽自己努力而不甘落后于人。明智的人要保护他人的自尊心,还要想方设法加强他人的自尊心。比如,注意礼貌,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作为一个人与他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使用适当的褒奖,让他们有荣誉感等等。
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属于局部的,就是说,被害者的自尊心并未完全失去,他还能感觉到自己受了伤害,这样他就必然记住伤害他的人,对之产生反感、厌憎乃至仇恨。
如果这个人是他的领导的话,他要么积极地谋划调离本单位,要么,便采取“不合作主义”。只要是你说的话、你下的指示,他都不会尽心尽力、心甘情愿地去办。这样,怎么可能把工作搞好呢?
另一类是全部受到伤害,就是说,被害者已经全然失去了自尊。他甚至感觉不到什么叫自尊心受伤害。他自暴自弃,自甘坠落,什么污七八糟的事都干。到头来,不仅他本人会堕落下去,他还会影响到更多的人。
不争高下,要说服但不抬杠
抬杠的对象虽然是别人,但事实上是自己跟自己较劲,自己跟自己抬杠,自己找罪受。结果,无非有两种:说不过别人,受一肚子闲气;杠抬得好,给别人一肚子气,却留下不好的影响,甚至导致别人的敌视。
有时或许是出于自尊,但更多时候是意气之争。有些人就是喜欢与别人在口头上争个长短,只要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加以反驳,即使错了,也死不认账,也绝不服软。殊不知,这种做法其实是自己跟自己抬杠。你或许能以此赢得口头上的胜利,但却不能得到任何实质上的利益,相反还会招人嫌,惹人怨,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的麻烦。
来看这样一则关于抬杠的典型例子:医生在门诊时接触了一位病人。
医生说:“请坐。”
病人说:“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要剥夺我不坐的权利吗?”
医生无可奈何,倒了一杯水,说:“请喝水吧。”
病人说:“这样谈问题是片面的,因而是荒谬的,并不是所有的水都能。例如你如果在水里掺上氰化钾,就绝对不能喝。”
医生说:“我这杯水并没有放毒药嘛!你放心!”
病人说:“谁说你放毒药了呢?难道我诬告你放了毒药?难道检察院起诉上说你放了毒药?我没有说你放了毒药。而你说我说你放了毒药,你这才放了比毒药还要毒的毒药!”
医生毫无办法,便叹了一口气,换了一个话题说:“今天天气不错。”
病人说:“纯粹胡说八道!你这里天气不错,并不等于全世界都是好气。例如北极,今天天气就很坏,刮着大风,漫漫长夜,冰山正在撞……”
医生忍不住反驳说:“我们这里并不是北极嘛。”
病人说:“但你不应该否认北极的存在。你否认北极的存在,就是试图歪事实真相,就是别有用心。”
医生说:“算了,你还是走吧。”
病人说:“你无权命令我走。这是医院,不是公安机关,你不可能逮捕,你不可能枪毙我。”
医生:……
显然,这位病人就是个典型的“杠头”。我们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可啼笑皆非,可能为病人的“好口才”赞叹不已。但如果设身处地的想一,医生在遭遇到这种无理的病人后,心情会怎么样,你是来看病的,他嘴说不过你,手上总斗得过你吧。即使他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心情受到这样影响,谁能保证他不会开错药、动错刀?
这虽然很可能是一则虚构的故事,但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却屡见不鲜。一般来说,如果是比较重大的事情或者原则性问题,应该坚持己见。否则,最好不要做无谓的口舌之争,人活一口气,但那口气绝对不是毫无意义的闲气。必要的时候,在口头上少一点无谓的较真儿,多一点合理的退让,语气放柔和一点,不去抬杠,反而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来看这样一则实例:
有一位所得税顾问巴森士与一位政府稽查员因为一项9000元的账单发生的问题争辩了一个小时之久。巴森士先生声称这笔9000元的款项确实是一笔死账,永远收不回来,当然不应该纳税。“死账,胡说!”稽查员反对说,“那也必须纳税。”
巴森士先生在讲述他的故事时,说他对这位稽查员的印象是冷淡、傲慢而且固执。理由对他来说是毫无用处的,事实也没有用。最后巴森士先生考虑良久之后认为,辩论得越久越激烈可能会使这位稽查员越顽固,所以他决定避免争论,改变主题,给他赞赏。
于是,他对这个稽查员说:“我想这件事情与你必须做出的决定相比,应该算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也曾经研究过税收的问题,但我只是从书本中得到了知识,而你是从你的工作经验中得到的,我有时梦想能从事像你这样的工作,这种工作可以教会我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在讲这些话的时候,巴森士先生尽量显得真心诚意。听完巴森士先生的话,那个稽查员从椅子上挺起身来,向后一靠,讲了很多关于他工作的话,以及他所发现的巧妙舞弊的行为。他的声调渐渐地变为友善,片刻之后他又讲起他的孩子来。当他走的时候,他告诉巴森士他要再考虑那个问题,在几天之内,给他答复。三天之后,稽查员来到巴森士先生的办公室里告诉他,已经决定按照巴森士先生所填报的税目办理,也就是说把那9000元做为死帐处理。
充满智慧的老富兰克林常说:“如果你辩论,争强或者反对,你有的时候可能获得胜利;但是这种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再也得不到对方的好感了。”
人就是这样,你越是想和他争论,他就越有可能一味地和你抬杠,以求自尊心得到满足。相反,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将争论转化为讨论,问题往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祸从口出,说话太多往往容易惹祸上身,坦率不是错,但是毫无保留的率就是笨了。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
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你一定认为他们是狡猾,是不诚实。
实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真话,已不少。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如若不是相知的人,你对畅所欲言,以快一时,对方的反应会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对方愿意听吗?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是属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昧;你说的话,是关于国家的,对方的立场如何,你没有明白,对方的主如何,你也没有明白。你偏高谈阔论,轻言更易招尤呢!所以逢人只说三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与事无不补避免冲突。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老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他的只说三分话,是不必、不该说的话就要留七分,决不是不诚实,决不是狡猾。说话本来有三种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正可以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作长谈,这叫做通达世故的人。
“见人只说三分话”,并不是说要你完全封闭自己,而只是一种保护自我的手段,它是一种可以变通的说话方式,要求你要能看清对方,再选择说几分话。若是知己之人,或对方是一个坦荡的君子,自然可以推心置腹,否则说话没有保留就会伤害他人、伤害自己。
说话前要过脑子,口不择言最易伤人在言语上伤害他人,大多时候不是出于我们的本意,我们以为没什么的话,停在别人耳里却往往会把它当做你的真心话。
口不择言可能不是出于你本心,但却很容易让别人对你产生不良影响。
不过要人们的每一句话都经过细心斟酌再说出来也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和锻炼,我们才能自然而然地把话说好。
我们还是先看几则关于口不择言的笑话:一剃头师傅家被盗劫。第二天,剃头师傅到主顾家剃头,愁容满面。主顾问他为何发愁,师傅答道:“昨夜强盗将我一年积蓄劫去,仔细想来,只当替强盗剃了一年的头。”主顾怒而逐之,另换一剃头师傅。这师傅问:“先前有一师傅服侍您,为何另换小人?”他就把前面发生的事细说了一遍。这师傅听了,点头道:“像这样不会说话的剃头人,只会砸自己的饭碗。”
在寿宴上,客人同说“寿”字酒令。一人说“寿高彭祖”,一人说“寿南山”,一人说“受福如受罪”。众客道:“这话不但不吉利,且‘受’也不是‘寿’字,该罚酒三杯,另说好的。”这人喝了酒,又说道:“寿夭非命。”众人生气地说:“生日寿宴,岂可说此不吉利话。”这人自悔道:该死了,该死了。”
有一人请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语道:“咳,来的还没来。”一客人听了,心中不快:“这么说,我就是不该来的来?”告辞走了。主人着急,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兴了:难道我就是那该走又赖着不走的?”一生气,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着剩下的一位客人说:“他们误会了,其实我不是说他们……”最后一位客人:“不说他们就是我了。”主人的话未完,最后一位客人也走了。
虽然是笑话,但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如果我们说话时不加检,就可能伤人、败兴,引起误解,惹怨招尤。所以说在说话时一定要注意话的场合、对象、气氛,不要口不择言,想说就说。像有些人去菜市场,卖肉的:“师傅,你的肉多少钱一斤?”或饭馆服务员上一盘香肠,你说:先生,这是你的肠子。”这类生活中的笑话,我们要注意避免。
明人吕坤认为,说话是人生第一难事。像上面所说的情况,还不是太难。只要注意语言修养,慢慢就会改善我们说话的纰漏和不足之处。说话,最要命的就是说真话、说实话太难。
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一个《实话实说》的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谈到了办节遇到的一些事。他说,现在世道变了,“文字狱”时代已成往事,说真话不会闯下大祸,但“说实话免遭迫害,可不一定能免遭伤害”。《实话实》栏目请过几百位座上客来侃侃而谈,结果呢?一位座上客因此评不上职,原因是“喜欢抛头露面不钻研业务”。另一位是研究所副所长人选,因节目耽误了前程,理由是“节目中的观点证明此人世界观有问题”。一报记者参加的节目一经播出,立刻感到人言可畏,人们说他出风头,什么都说,恶心。另一电台记者回去后被领导审查,认为他一定是拿了许多钱才那么说。还有一位老年女性在节目中真诚表露了自己的人生感受,结果好多人打听她是不是神经病……
崔永元苦恼地说:“所以连我们自己有时都怀疑,节目到底能做多久?”
他也体会到了“人生惟有说话是第一难事”。
现在社会上把“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厚黑学看做说话最高超的本领。明明是这么回事,有人偏偏说成那么回事。刚才还这样讲,一转脸又那样讲了。这样随风转舵,看人下菜,言不由衷,自欺欺人,活得多累,又多没意思。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就是这样很“累”地不断自打嘴巴地说话的,我们做人可不能这样。
说话虽然难,但我们也不能就此闭口不言,所以学会怎样说话就是很重要的事了。
说话的技巧是要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原则,指鹿为马,曲意逢迎。如果违心地说话,那技巧就变成了恶行。崔永元说得好:“也许有一天我们会讨论技巧,我们用酒精泡出了经验,我们得意地欣赏属于自己的一份娴熟时,发现我们丢了许多东西,那东西对我们很重要。”
说话不坚持原则,丢掉的就是人格。
说话这事,孩子不会觉得难,怎么想就怎么说。只有大人们觉得是道难题。在人们知道左顾右盼,思前想后,知道掂量和玩味,孩子们的词典里还没有这许多词汇。这题很难。那么,如果我们实在想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时,怎么办?崔永元出了个主意:那就实话实说,就像来自德国的教练施拉普纳对中国足球运动员说的:“当你不知道该把球往哪儿踢时,就往对方球门里踢!”
这才是把话说好的有效方法,曲意逢迎固然能避免口不择言,伤及他人的毛病,但也只是一时的避开。要真正的说好话,避免伤及他人,就一定要用心,把说好话锻炼成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地说出来,实在不能说时,宁可沉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