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托尔斯泰与克罗齐:艺术与道德的争端解决

托尔斯泰与克罗齐:艺术与道德的争端解决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美感和道德感是并不相同的。根据我们这个观点,在艺术上所谓“为道德而艺术”和“为艺术而道德”这两派的争端,可以得到一个解决。我们不妨请托尔斯泰来做“为道德而艺术”一派的代表;请克罗齐做“为艺术而艺术”一派的代表。文艺应该用以宣传道德。当艺术在破坏道德的时候,我们就要替这般艺术家戴上桂花冠,驱逐出我们的国境。或者我们把克罗齐的话说的比较和缓一点。但是这并不是说美感经验不能在道德方面发生影响。

托尔斯泰与克罗齐:艺术与道德的争端解决

艺术既然是以整个人个做背景的。那末,一个人的艺术创作或对于一件艺术品的欣赏,是否完全代表他的道德态度呢?此地我们要分别美感经验和道德判断的不同。一幅裸体美女画能够引起我们的美感,同时也能引起我们不道德的邪思。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完全是从艺术的眼光去欣赏诗意,但是这些诗未始不可以动邪念。不过,美感和道德感是并不相同的。不错,美感是以整个人格为背景的,道德判断也是以整个人格为背景的。但是前者由于我们对于知觉的形相作聚精会神的观照时所引起的我们的情趣,而后者乃是我们在行为上求得人与人之间的调和。所以这两种经验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是两者的不同,并不等于两者之间毫无关系。当我们创作或欣赏艺术的时候,我们起一种美感,而这种美感是有道德背景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既是多方面而又是完整的。我们有我们的美感方面,道德方面、理性方面、宗教方面,但是这些许多方面乃是互相浸润含浑不可分裂的。当我们起美感作用的时候,我们的道德、理性、宗教各方面同时都在活动,不过这时候美感的特性有比较主动的力量。这正等于在我们的道德观点何尝没有美感和理性的成分?只不过那时候道德的特性特别的显著罢了。

根据我们这个观点,在艺术上所谓“为道德而艺术”和“为艺术而道德”这两派的争端,可以得到一个解决。在艺术上这是一个久悬未决的问题。我们不妨请托尔斯泰来做“为道德而艺术”一派的代表;请克罗齐做“为艺术而艺术”一派的代表。托尔斯泰说:“艺术是一种人的活动,它的要义就是说:一个人有意地用具体的符号把自己所曾生活过的情感传给旁人,旁人受这些情感的传染也感觉到这些情感。每个有理性有道德的人都应该追随柏拉图,以及耶稣和回教的教师,宁可不要艺术,也莫再让现行流行的腐化的虚伪艺术继续下去。”文艺应该用以宣传道德。当艺术在破坏道德的时候,我们就要替这般艺术家戴上桂花冠,驱逐出我们的国境。

在另一方面,克罗齐说:“艺术不是由于意志活动所产生的。造成好人的善良意志不能造成一个艺术家。艺术和道德是没有关系的。世界上没有一条刑律可判它一个意象的死刑或判它下狱。判定但丁的Francesca为不道德的,或莎斯比亚的Cordelia为道德的,这异于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道德的,或一个四方形是道德的。”或者我们把克罗齐的话说的比较和缓一点。一个裸体塑像我们可以说它是美,同时也可以说它是不道德的。这是这两种判断完全是根据两种不同的态度。我们不能说,因为它很美,所以它是道德的;也不能说,因为它是道德的,所以它很美。美丑和善恶完全是两回事。(www.xing528.com)

美感和道德是不能混同的,这是形式艺术论的优点。当我们创作和欣赏时候的美感,乃是当我们聚精会神对于知觉的形相作一种情趣回照的时候所产生一种快感。这时候,我们所得的经验并不是一种道德判断。但是这并不是说美感经验不能在道德方面发生影响。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美感经验本身脱离不了道德观念和理性分析。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文艺心理学》里面说的很好:“短促的一纵即逝的直觉,嵌在繁复的人生中,好比沙漠中的湖泽,看来虽似无头无尾,实在伏源深广。一顷刻的美感经验,往往有几千万年的遗传性和毕生的经验学问做背景。道德观念也是这许多繁复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的节目。”这一段话,完全和本书的立场相符。最后我们再引用厨川白村在他的《苦闷的象征》中所说的一段话作为本书的结论。

“自我的底部的真生命与宇宙的大生命相交感、相交流的地方,就是真的艺术鉴赏结晶的地方。约言之,这不单止认识对象,还要把万有纳入自己的体验里面而品味它,要在对象里面发现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