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客观的观念论之根源,我们要推溯到康德的现象论。不过柏克莱也留下一点线索。他说过,在各人心灵之上有一个神圣的心灵,宇宙的存在离不了神圣的心灵之范围。但是柏氏并没有深谈,而且尚不是客观的观念论理论发展的正宗。其正宗于康德哲学中始能得之。康德以为人类的心是在同一之法则中活动的,事物的性质是浮动的,然而在不同的时间,各样的人总能同样的认识这些事物,可见万有之间必有秩序,必有永久性,必有统一性。无论在什么地方人类的心灵总能达到同一真确的结果。组织知识的原料虽然各人心灵中是不同的,然而这种原料是在同一方法中组合起来的,而且得到同一的结果。可知宇宙事物之间确有法则。譬如算学中的律则人人都是同一的。三加三无人不说是六,三角形的三角之和等于二直角等公式是普遍的。由此我们知道知识有其普遍性。然而何以知识是普遍的呢?康德说这是因为各人的心灵是互相和谐的。和谐的人心有一种综合性,它们统一综合起来之后,就能各人达到同样的知识。心灵和谐的综合即所谓超越的统觉(Transceudental Apperception)。这是一种超个人的意识。康德对于这一层并没有说多少,但是它是后来客观的观念论理论之发源。
宇宙之间确是有秩序的,守律则的。但是这种秩序,这种律则乃是人类的心灵所给予的。一切的存在必须经过心灵而后乃为人所知道。不错,人们并没有创造世界,然而世界之能被人们知道,则心先为人们由原始之感觉重新改造之组织。有人或许质问:即如此,那末人们本身为什么反附属于这些律则之下呢?康德回答的理由是人类分别为两种自我:一、超越的自我,二、经验的自我。经验的自我只是超越自我的表现或现象。属于自然律则之下的人们只是经验的自我,而超越的自我是组织这种律则的。超越的自我之本性不可知,我们所知的是表现超越自我的经验自我而已。
所谓超越的自我在康德的意思并没有反对说它们并不是各人独立。不过后来的学者拿他的“超越的统觉”解释之。人们超越的统觉各人都是和谐的,同一的,可见超越的自我各人也都是同一的。这许多单个的自我不是分开的,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合起来组织成一个普遍的绝对自我。因此,我们各个不同的心灵所得到关于宇宙的真理总是同一的。可见我们必有一个共同统一的心灵。于是超越的自我成了一个普遍的意识,成了一个绝对的自我。这个绝对的自我非但供给我们的经验之形式或律则,而且供给以材料。“绝对”组织实有,它本身就是实有。思想与实有混化为一了。这个思想并不是个人的思想,这是一个普遍的心灵的思想。因为思想总是内在与心灵里面的,故宇宙(此即思想)亦隐在这个“绝对”的心灵里面的。
于是观念论焕然一新了。观念论的根本主张是“知识为存在之基础”。但是知识一辞自有其新的注释了。它不是一位单个知觉者的活动。它是一个普遍的思想者有系统的活动。客观的事物并不是单个人类的心理状态。客观的事物已自有其永久性,同一性,和有秩序的一种关系。事物不是属于主观而自有其客观性。不过这种客观性仍是属于一个绝对心灵范围之内的。客观的事物是绝对心灵的实现。所以这种新观念论名为客观的观念论。(www.xing528.com)
客观的观念论到菲希特另换了一种证明的方法。不错,心灵的活动是组织宇宙的原动力。这种心灵并不是单个的个人,而是深沉的,真实的意志。主观的意志是要活动的,然而为什么要有客观的宇宙呢?菲希特的理论是这样的:意志是活动的,然而活动必有其活动之对象,必有发展其活动之可能性的环境。譬如我要做教授然而必需要有学生。于是这普遍的意志组织了宇宙万有。有了宇宙意志就有了活动的对象。宇宙就是意志的实现,也可说,宇宙就是意志活动的结果。最后由宇宙中可以看出意志的活动。在这一点菲希特打破了康德的“物如不可知论”。万有的本体就是意志。意志实现于宇宙之间,故意志可求之于宇宙间。
心灵与外物之鸿沟业经客观的观念论渐次的填没了。康德主张外界的秩序和律则,空间和时间都是心灵的产物。然而这尚不是个人心灵的产物,于是又发展为一个绝对心灵的产物。菲希特是绝对为活动之意志。外界是心灵的实现,心灵乃是外界之精髓。到了谢林他以为较外界和人心更深的有所谓“绝对”或“同一”,或称之为“主客无异”或名曰“心物一体”。然而在这个时候哲学研究的焦点已不在心物之他我之分别。哲学的工作是要详细的分析和证明:“个人意识和外在秩序,有限自我和无限自我,个别的世界和普遍的世界,它们是怎样以心灵或精神的关系互相连紧的”。这种系统,这种工作之成功就要归功于黑智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