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用“批判”一辞并不是和平常用以作为与武断相反的意思。此所谓“批判”在康德主义中是作为试欲发现知识之先验形式的解释。康德之所以主张批判的哲学是因为矫正当时经验论与理性论两派的错误。因此欲知道康德《批判论》的内容必先简单的说明休谟及其以前的经验论和斯宾诺莎至若而夫的纯理性论。
现代的思想从笛卡儿二元论出发,一派由洛克的经验论而至休谟乃大倡;一派经斯宾诺莎,莱布尼兹至若而夫而成立纯理性论,感觉论到休谟就发达到极点。知识是从官感而来的。所有的知识都是从许多零星分开的感觉联合拢来,除此以外我们就没有知道的东西了。我们的心没有活动作用的能力,只是接受外来的零星印象。心只是许多联感的观念而已。我们所知道的是经过感觉的现象,除此即无知识。因此,所谓上帝,所谓灵魂,所谓本体都没有这么一回事。
不错,我们的知识是要经过官感的。但是仅由感觉的知识是有必需性普遍性的吗?由感觉来的知识不能完全供给我们所有的事实以证明一切判断的普遍性。休谟谈到此地就没有办法了。结果成了一种怀疑论。我们只有现象的知识。若是我们用感觉知识去认识本体这是绝不可靠的。知识不能有效用。我们只有现象而无实体。康德对此绝不满意。的确,知识是要经过感觉的,但是从感觉而来的知识不能达到真理。所以康德还要追究下去。他要追求出一种能达到真理的知识。然而这种知识不只是从感觉而来的。超感觉之外尚有先天的力量来组织知识。这是康德对休谟的矫正。
理性论到莱布尼兹而趋于极端。莱氏学说由其高足若而夫之阐明,于是大倡。笛卡儿对于官感虽是怀疑,然没有十分明显,到若而夫才公然反对官感的有效力。只有理性始可引导我们知道实体。知识的来源是理性而非感觉。若而夫以为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即理性与官感。所谓官感是浮而不实的东西,绝不能确定符合本体,因之也不能用以认识宇宙之本体。然而若而夫以为理性能够达到关于本体,因果,时空等等的真知识。只有理性可以有无上的威权去了解一切。
若而夫并且主张知识的联结是在我们意识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因为他主张本体有两个宇宙。一个是本体的世界,和所有的意识是独立的,这个世界即使没有心去知道它,也是存在的。一个是意识事物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和那个独立的本体相符合的。理性的知识是能够知道那个和意识独立的世界。若而夫以为我们可以知道各种事物及其关系,但是这种知识并不是因为我们感动而存在的。康德以为若是只有理性而没有感觉,这是空泛不实的。我们必有感觉作为知识的原料。知识离了主观的意识绝不会存在。月亮里面没有人,也没有意识,谁敢说有独立的知识的存在。康德以为知识是主观的,我们所知的世界也是主观的,换句话,这只是现象世界而已。
康德一方面矫正休谟只有感觉是知识之唯一来源的主张而承认感觉是组织知识之一份子。感觉是知识的原料。但是只有零散的原料,而缺少组织的关系和综合的能力,若是这样那末知识绝不会存在的。譬如一个花瓶,若是我们没有一个综合关联的花瓶的概念,而只有许多绿色,硬性,长圆形等等零星的印象,我们绝不会有花瓶的知识。因此康德以为虽有原料然仍需组织综合之能力,而这些综合之能力不能来自经验而是先天的。
另一方面康德也承认若而夫等所主张之理性而以之为组织知识之原力和形式。但是康德以为理性是离自我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理性是主观的,是我心的活动。离“心之活动”则不能有所谓理性。理性虽为知识之综合力,但是有空洞之形式而无感觉之原料,则不流于空疏即落于幻觉。于是知识亦无由而成立。因此康德说:“有概念而无知觉则失之空疏;有知觉而无概念则流于盲目”。
经验论和理性论各有其利弊。康德因为要得其利而去其弊,于是而有《纯理性批判之作》(Critigue of Pure Reason)。此书为康德批判理性论之宝藏,诚不刊之伟著。惟欲明康德知识论之系统须先明其对于“知识”一辞之解说。
何谓知识 单单一个一个概念(如人类,地球,热等)也不能组织成为知识。知识之成立必须把“人类”“地球”“热”等观念和其他的观念连合起来。换句话说,知识必需有判断——一个主辞和一个宾辞。譬如“人类(主辞)是有责任心的动物(宾辞);”“地球(主辞)是一个行星(宾辞);”“热(主宾)则澎涨(宾辞)。”因此所有的知识都是组织成许多的命题。凡知识皆由判断组织而成的,但是我们不能以为每个判断都是知识。
因为判断分综合判断(Synthetic Judgment)和分析判断(Analytic Judgment)二种。在分析判断中宾辞不过是分拆主辞固有之观念,而没有在主辞之外辞加新的观念。另如,凡物具有澎涨性。所谓“澎涨”这个宾辞本是“物”(主辞)所固有的性质。因此“澎涨”除分拆“物”固有之观念外,并没有另加新意义。这种分拆判断并没有告诉我们新的意义,所以它不能增加我们的知识。但是综合判断就不然。譬如“地球是一种行星。”“行星”这个宾辞给主辞(地球)以新的观念。地球和行星是两种可以分开的观念。非但如此,而且地球上加以行星的观念这还是几千年来人们思想的结晶,而后始知地球乃行星之一种。因此只有综合判断是可以扩充和增加我们的知识,始可组织知识。分析判断则不备。
康德更进而研究,他以为我们仍是不能把所有的综合判断视为必需的科学知识(Necessarily Scientific Knowledge)。我们所谓“必需的科学知识”就是说一个综合判断在无论什么事件上,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它总是真确的。主辞和宾辞的联结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需如此的。譬如,这杯茶是很热的。这确是一个综合判断,但是它是偶然而不确定的。因为不久这杯茶就慢慢的变成冷的了。若是我们说“热则澎涨”,这也是个综合判断,然这个判断随时随处总是真确不移的。今天如此,几千年后也是如此。这才是一个必需的普遍的命题或概念。
但是我们何以能确定某一命题每次都能证明是必需而确实的?经验能不能拿所有的事件放在我们面前?我们谁又能知道在我们的观念之外不会有热则澎涨的事件发生呢?这一点休谟是对的经验是有限的,它不能保证事物的必需性和普遍性。休谟至此而止,乃主张靠经验的判断不能达到真理。但是康德欲更进一步研究,而主张凡我们欲建立必需而普遍的知识则判断必赖理性。凡一判断必赖理性与经验。因此真正的知识即先天的综合判断(Synthetic Judgment a Priori)。这种知识于数学,物理,玄学中得之。如“二加二等于四”“水之摄氏表零点则冻。”这些有必需性和普遍性的判断都是综合的,先天的。
知识之来源 真知识是先天的综合判断。这种知识的来源康德以为两个泉源。第一是由官感供给原料,第二是经理性从事组织,譬喻凡物则热澎涨。所谓“物”,“热”,“澎涨”都是感觉所给与的原料。然而凡物因热则澎涨这里面的因果关系都是理性的能力。故凡一科学判断必需含有感觉与理性两种成分。
康德承认事物的本体是存在的,因为只有这本体可以激起我们的官感。同时我们也知道我们有达到事物本体的机关而给与所有思想之原料,这种官感知觉康德名之为直觉(Intuition),物事之能发生影现则必需经过心的活动。这种能接收事物影现的机关康德名之为可感觉性(Sensibility),所以事物只能经过我们的感觉性而给与我们。而只有感觉性给我们以直觉。这些直觉经过悟性而变成思想而发生概念。故凡知识必直接或间接溯源于直觉或感觉性。
每一直觉又含有(一)纯粹的或先验的成分和(二)经验的成分,形式或物体。所谓经验的分子就是各种感觉;所谓先验的成分就是时间和空间。空间与时间是先感觉经验而有的形式;感觉是依此两形式而构成的经验。感觉和时空乃合而为康德之所谓直觉。
关于感觉康德没有十分讨论,不过大概他以为感觉有四种特性。第一、它们是多数的。第二、它们是混乱而无秩序的,它们是聚积在一起的官感材料而没有形式的。第三、它们是单个的,这就是说,在同一环境中各人所得的官感经验不同。第四、认识感觉的心是被动的,可以感觉的来因是属于离意识而独立的实体。
直觉的先验成分不是离主观意识,而是从外面射入的。它是从主观的心的活动而发生的。因此对于先验的成分心是自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这些先验的直觉就是时间和空间。感觉是直觉的材料,则时空即遍觉的形式。由时空的形式把混乱无秩序的感觉组织成直觉而直觉乃转而成为组织知识之原料。
时间和空间是从理性来的,而不是从经验来的。我们可以有下列的证明。
一、一个婴儿虽然没有空间的意念,然而他不喜欢的东西,他会缩手不要;遇着可爱的东西,他就伸手去拿。因此它似乎先天就知道前后左右的地位。在他有感觉之前,他就有了空间的观念,时间也是一样的,在所有的知觉之前,他就有了先后,迟早的。若是没有这种时间的感触,那么就不能有明晰依秩序的知觉。
二、时空是先验的直觉。思想可以从暂时空的东西间抽象出来,然而思想不能从时空的本身抽象出来,由此可以证明这时空的直觉不是从客观的外界来的,他们是理性的一部分。
三、从数学中我们也可以证明时空观念是先验的。算术是时间的科学,几何是空间的科学。算术和几何上的真理是由绝对的必须性和普遍性。康德以为凡有绝对的必需性和普遍性的知识都是先天的。三三得九和三角形之三角等于两直角,这种真理不是经验告诉我们的。因为经验是有限的,他不能给我们绝对而无从疑问的真理。而算术几何则有绝对无疑的真理。这种真理既是讨论时空的,则时空及先天的直觉。
四、时空是纯粹的直觉,而不是从许多感觉经验所抽象出的普通观念,因为抽象的普通观念必须比单个观念的特性稀少些。譬喻人的普通观念决没有我们对苏格拉底,孔子的认识来的详细丰富,但是普通的时空观念,其特别的时空观念比较则不然。特别的时空观念反没有普通的时空观念来得丰富详细。而且我们能想到没有事物的时空,但是离了时空我们就不能知觉事物。因此,在我们有感觉事物之先,我们必有时空的直觉。
时空是先天的,是主观的,而没有客观的存在。时空不是离我们的意识的对象,因为我们只有占时空的事物做我们知觉的对象。我们从这种前提就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我们知道,若是我们认识客观独立存在的东西,我们预先就带了时空的眼镜。所以无论我们所直觉的什么东西都是经过时空的眼镜,这就是说,凡呈现在我们前面的感觉,并不是客观事物的本体,而只是经过时空眼镜的现象而已。譬喻我终身戴一副黄色的眼镜,那么我所见的黄色的东西,并不是那些东西的本来面目,而只是经过黄色眼镜的现象而已。凡知识必有感觉以为其原料,而此次原料必经时空的眼镜而来的,则吾人所言论所知所觉者,皆现象耳。吾人既终身不能脱落此时空之眼镜,则在此等现象背面本体始终不可得知之。
知识的根本来源是直觉与悟性。直觉里面也有外来的感觉和由理性而来的先天形式。用先天的形式——时空—把乱杂无章的感觉原料制成直觉;由此直觉而供知识之原料。若是只有原料的输入,心只是被动的,那么若是没有制造原料的机关,知识也绝不能组织成功。因此要组织知识,那末心不但是被动的接收,而且还要积极的活动。有了心的活动做为制造知识的形式,然而始有知识的发生。因此,康德特别注意心的活动。
所谓心的活动并不止将接收的感觉加以分拆,加以认识,而且心的活动还有一种综合的能力。它把许多零零碎碎的直觉综合拢来成为种种有意义的判断。但是这种心的综合作用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任意编制。这综合作用也是像直觉里面用时空的形式来联合感觉一样的依照各种先天的形式。心的综合能力先是依照各种先天的形式,把直觉所供给的原料加以综合,而形式知识内所包含的判断。这种先天的形式康德,亚利士多德之后而名之曰范畴(Categories)。
我先说过范畴是先天的形式。康德以为最高的范畴是因果观念。因果观念是两种现象之间所必需的关系。这并不是从经验而来的。休谟以为这种因果观念只是科学方面的一种偏见,而与玄学上没有什么价值。康德则不然。康德以为这种范畴既不是由经验而来则当为先天之形式。于玄学功用甚大,范畴乃组织之工具,它们供给了组织知识所必需的模型。
康德没有深深的证明范畴之先天性。于是他进而给我们一个完全范畴的列表。这个表对于范畴的分类是依照历来分类的判断的方法而定的,因为范畴是我们判断一切的形式。判断的分类先总分为四种,每种内分三个判断,共计十二种如下:
(一)量(Quantity of Judgments)
普遍(Universal)
特殊(Particular)
单独(Singular)
(二)质(Quality)
肯定(Affirmative)
否定(Negative)
无限(Infinitive)
(三)关系(Relation)
直言(Categorial)
假设(Hypothetical)
分类(Disjunctive)
(四)情态(Modality)
疑问(Proplematical)(www.xing528.com)
确信(Assertoric)
必然(Apodictical)
例如
一、普遍判断 凡人皆必死。主词是普遍的。
二、特殊判断 有几个人是哲学家。主词是几个的。
三、单独判断 安迪生科学发明家也。主词是独一的。
四、否定判断 凡人必死。表示真实。
五、否定判断 灵魂不死。表示非真实。
六、无限判断 灵魂不死。表示限制。
七、明言判断 上帝是公平的。表示实质和融贯。
八、假设判断 如上帝是公平的,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表示因果。
九、分类判断 古代之头等国家或是希腊或是罗马。表示互相交替。
十、疑问判断 行星或可居人。表示可能性或不可能行。
十一、确信判断 地球乃圆形。表示实在。
十二、必然判断 上帝必是公平的。表示必然性。
康德从这十二个传统的判断分类而建立十二种思想的范畴。列表如下:
(一)量
一体(Unity)
多数(Plurality)
总计(Totality)
(二)质
实体(Reality)
非实体(Negation)
限制(Limitation)
(三)关系
实质是(Substance)
因果(Causality)
交互(Community)
(四)情态
可能(Possibility)
实在(Existence)
必然(Necessity)
在这十二种范畴之中,第三个范畴关系是包含其余的范畴而最为重要的。兹复简而由量、质、关系、情态、四大范畴略加申述。
(一)量的范畴 这是讨论一体,多数和总计种种量的关系。我们知道一件东西的时候,我们不仅是知觉这件东西的颜色,形式,地位等等可感觉的性质,而且我们还认识这些性质之间互相联合,互相混杂,互相统一的等等关系。我们认识一件东西,尤其要对许多可感觉的性质有总计的认识。我们要知道一件东西,我们必需要把这件东西所含有的种种印象都统一起来。这种统一或总计的范畴是先天的,是必需的。因为没有这种范畴,我们就不能统一种种的印象;不能统一散漫的印象,我们就没有对于这件东西知识的可能。
(二)质的范畴 我们知道一件东西,我们非但预先要有统计等等量的关系,而且我们还有种种质的比较关系。每种感觉必有厚薄浓淡之程度不同。我们认识一件东西的时候,对这件东西有些可感觉性质我们觉得认识得深切的,有些可感觉的性质我们觉得认识得不很真确。因此凡可感觉的东西都有一个先天的质的范畴。这种感觉之深浅真切的程度也是先天的,不变的关系。
(三)关系的范畴 我们知道一件东西,我们不仅是需要预先在量上有总计等等范畴,在质上有程度差异的范畴,我们还要有因果关系的范畴。前后两种知觉必有因果的关系。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现象世界是有秩序的,有条理的。这些先后秩序等等关系并不是前后两个知觉各不相关系的排列着。一件事情的发生前有因后有果。我们知道某件事情我们必先有前后的因果观念的关系。虽然我们不知道某一件事,必有某一因必致某一果,然而我们能确定凡因必有果,凡果必有因。这种因果关系不是暂时的,不是偶然的,它是必需的而无例外的。
(四)情态的范畴 康德于情态太多注重于应用方面,而讨论何谓实在,可能和必然。所谓实在就是“我们认为一件事物是实在的”而不是说一件事物的绝对实在。这所谓实在是应该归入于感觉现象之下的。所谓“或然”就是我们的概念只是或然如是的。所谓“必然”也是在感觉现象必然如是的一种情态。
分析知识的结果,我们知道知识包含两种成分:一、感觉,二、理性。感觉一方面用时空两种形式把接收的许多印象聚积起来而造成了直觉。另一方面,理性作用十二种范畴把直觉综合拢来而加以判断,于是而造成了知识。刚才所讨论十二种范畴,他们的工作是把许多无秩序无系统的直觉经验综合拢来,统一起来,好像时空一样的把感觉配合起来。我用一个譬喻,整个的知识好似一部完整的机器。制造机器的原料是铁。而铁的来源是铁矿。时间与空间好似开矿师的计划。依照这种计划把铁矿开垦出来加以锻炼而制成了有用的铁。这锻炼过的铁就似我们制造知识的直觉。范畴就似制造机器的工程师所有图样计划。根据这图样的格式把铁料制成一架完整的机器。
康德以为时空和范畴都不在经验之内的。譬喻开矿的计划。制机的图样都在从铁矿里面出来的。所谓时空范畴都是先天的主观的,由吾心的综合活动而有的。从这一点我们知道知识虽然含有感觉时空范畴种种的成分,然而知识不是这些东西的堆在一块而已。知识是整个的一体的。这种在许多分散的动作里面的理性统一,就是所谓“我心”。由“我心”的活动而有悟性作用而有范畴的发生。由“我心”的活动而有时空之形式。由“我心”之活动而能接收外来之印象而成为感觉。然后心的活动以时空的形式组织感觉而成为直觉。然后由“吾心”之综合作用,依十二种范畴以直觉为原料而发生知识。因此时空是先验的,范畴也是先验的,也是主观的。事物之本体不能有所谓一体,多数因果关系。所谓一体,多数,因果关系皆在吾心。吾人只有一体因果之心理活动,而不知另有所谓一体之本体。亦不知另有所谓因果之本体。
从上面所讨论的结果,我们知道知识的内容除了感觉作为原料之外完全是吾心的综合作用;完全是我心依照几种一定的格式在那儿活动的现象。凡我们所知觉的东西,都是经过时空的格式和十二种范畴等等吾心的活动而来的。换句话说,若是离开了时空和十二种范畴,没有了我心的活动,那末我们就没有所谓知识,也没有所谓知觉。那末离吾心而存在的本体,不经过时空及十二种范畴的实质,我们都不得而知。因为我们所知道的是本体经过时空范畴所发生的现象而已。因此我们现在带着时空和范畴的眼镜所观看的世界,只是一个现象世界而已。本体不可知,康德的这种理论有个很好譬喻。我们承认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离我心而独立的本体世界;一个是由我心而发生的现象世界。我心的综合作用譬如是分光的三棱镜。日光经过三棱镜者变成了各种颜色的光线。本体的世界也似日光一样的经过了吾心活动依照时空和范畴的格式而化成了这个五色光芒的现象世界。我们所知所觉都是经过了三棱镜所发生的现象。在三棱镜那一面的实体我们不得离三棱镜而知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