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互动方法。一是本土方法论,现实生活人与人的互动是以一定背景知识和常规为基础的,如果忽视了这种内隐规则,互动就无法进行,进而也不能实现预期目的,所以各方主体能达成对所认定“规则”的共识是有效开展互动的前提。二是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是社会互动的媒介,互动是通过符号进行的,是一种“符号运动”,人的行为具有意义,而意义会随着情境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互动各方通过不断协商来达成共识以重塑其意义,进而决定行为选择和行动方向。
根据社会互动理论,职业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为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①职业教育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通过与现代化生产联系最密切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劳动力的技术素质和智力支持。职业院校能够具有掌握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和信息资源的相对优势,可以为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②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一方面,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以及由此引发的人才数量需求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能力和有效需求,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③产业结构优化为职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依靠坚实的物质基础,地方财政和社会投资将成为职业教育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决定了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特色化实践必须与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www.xing528.com)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决定了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更应该主动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断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结合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产业结构决定专业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就会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的加快,以往的技术结构和就业结构必然发生改变。在转变过程中,对人才的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也需要多层次的专业结构影响带动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科技、管理、实践人才,这些层次、素质、技能各不相同的人才多是由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主体的高校来培养。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机构,其培养人才的结构、规格、规模等只有都与产业结构相吻合,才能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培养和输送数量、质量、结构和层次相当的各类专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因此,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需要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二是专业结构的优化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影响经济发展。专业结构制约着人才的工种和岗位类型的形成,专业结构失调会直接影响人才的专业和岗位的对口。产业结构的变化取决于人才的类型和水平,而人才结构的变化、人才素质的提高只能通过发展教育、调整学校专业结构来实现。合理的专业结构可以为适应这些转变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两者之间的适应性是相对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人才供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因此,要积极主动进行专业结构的改革调整,使之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