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该轮到我玩了。”
“再让我玩会儿吧,行不行?”
“不行,咱们约好一个人只玩10分钟,现在时间到了。”
“可是,我正在兴头上呢,再让我玩几分钟,到时候,我也让你多玩几分钟,好不好?”
“那好吧,就让你这一次。”
“太谢谢了,你真好!”
“如果你再这么任性,我就不跟你玩了。”
……
儿子一个人在房间,怎么传来两个人对话的声音?乐乐又是谁呢?妈妈觉得奇怪,探头一看,原来是儿子一个人对着变形金刚说话呢!妈妈不禁担忧,他的脑子是不是出了什么毛病?
其实不然。这是空想游戏的一种,叫“想象中的朋友”。这不是单纯的自言自语,而是宛如面前真有个朋友互相交谈。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想象中的朋友是非常普遍的,一般只有一个,有时会有两三个。孩子会以想象的方式,与这个朋友聊天,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他,给他预留座位,给他准备碗筷……
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心理学家玛乔丽·泰勒和华盛顿大学的斯蒂芬妮·卡尔森进行了一项关于孩子与“想象中的朋友”的研究,结果发现:65%的7岁以下的孩子曾有过至少一个“想象中的朋友”;与“想象中的朋友”做伴的孩子,往往比同龄人更优秀,他们通常有更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更富于创造力,在理解他人观点方面更胜一筹,在游戏中显得更快乐、更活泼。
那么,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想象游戏呢?
不要打破孩子的幻想(www.xing528.com)
面对孩子的想象游戏,很多父母总是持否定态度,一看到孩子与“想象中的朋友”交往,就会说:“好了,别在这演戏了,他根本就不存在。”
这种打破孩子幻想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伤害。如果我们总是否定孩子的幻想,他可能就不会在我们面前表达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了,那亲子之间的交流就会出现障碍。所以,不要随意打破孩子的幻想。
但是,如果孩子这种幻想的朋友关系一直存在,这种状况每天都持续很长时间,而他根本不与现实中的朋友交往,就不能置之不理了,而是要设法让他接触现实社会,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给他介绍几个现实生活中的好朋友。
理解孩子“想象中的朋友”的心理
每当孩子与“想象中的朋友”交流时,一些父母就会担心孩子的心理出了什么问题。事实上,这是在三四岁孩子当中比较常见的正常现象,是孩子心理成长发育所必经的阶段。对于孩子而言,“想象中的朋友”只不过是玩伴而已。
孩子在幻想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安全感。当孩子沉浸在一个虚幻的世界中,内心的安全感来自于他与父母之间的相互信任。
所以,我们要理解孩子“想象中的朋友”的心理,任由他去玩,不要追问他在干什么,也不要过于主动地参与其中。
尝试用幻想解决幻想中的问题
一天,妈妈准备带女儿去爷爷家,她却拒绝道:“不行,欣欣(想象中的朋友)病了,我要留下来照顾她。”
听到女儿这样说,妈妈虽然有些哭笑不得,但还是运用“将计就计”的策略,对女儿说:“欣欣生病了的确需要人照顾,妙妙(想象中的朋友)不是也在家吗,就让她先照顾一下欣欣吧。”
“好,先让妙妙照顾欣欣,我们走吧。”
每当孩子出现类似的问题时,总是特别固执、不可理喻,如果父母没有耐心,那么一场冲突将在所难免。这位妈妈的做法很明智,想象了另一个朋友——妙妙,然后说服女儿让妙妙照顾欣欣。
当孩子因“想象中的朋友”而出现一些教育方面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像案例中的妈妈一样,尝试着用幻想解决幻想中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