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推动了我国以市场取向为主要目标的经济转轨全面展开。国际上,80年代末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进一步凸显。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社会全面开放,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之中。然而,快速发展的深圳也面临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发展面临“四个难以为继”——一是土地、空间难以为继;二是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三是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四是环境承载力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的全面铺开,深圳的优势逐渐丧失。[11]一时间,平安保险、招商银行、华为、中兴等一批深圳本土产生的金融、高科技企业,以及沃尔玛等一些著名的外资企业即将把企业总部迁往上海、北京的传言不断出现。2002年,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很好地表达了深圳当时面临挑战的处境和隐忧。作为移民城市,深圳城市认同尚待形成,高端人才流失现象不断出现。
针对这些挑战,深圳开始了调整产业结构,“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努力。1995年,时任中共深圳市委书记的厉有为提出深圳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端服务业、金融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二次创业”。1995年,全市科技大会提出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战略思想,并推出系列政策。[12]1996年,深圳开始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紧接着的1997年,我国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13]1998年,腾讯在深圳诞生,标志着深圳互联网文化企业的崛起。1999年深圳举办了首届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由于产业转型成效显著,至2001年,深圳首次提出了建设高科技城市的目标。优化的产业结构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移民汇集,深圳城市规模远远超出了1986年城市总体规划的预计。2000年,获国务院批准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提出深圳的新发展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花园式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深圳开始从一个“经济特区”向“现代都市”全面转型。2004年,深圳率先全面推行农村城市化,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围绕新的城市发展目标,深圳大量兴建文体休闲设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由移民组成的日益庞大的深圳人群体则在接受市场经济洗礼和外来文化影响后,思想观念、精神风貌、生活方式发生迅速的变化,深圳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首先,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和特殊的移民人口,形成深圳人普遍的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拼搏精神,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其次,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深圳覆盖面更广、服务更完善的基层文化设施开始建立运作起来,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日益提升。再次,适应市场需求,尤其是国际市场产业分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深圳大量承接香港等地文化制造业的转移迅速,印刷、玩具、礼品、包装、动画、黄金珠宝首饰、服装等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门类日益齐全,规模日益可观,有的甚至占据了全国乃至全球相当大比例的市场份额。最后,随着深圳高科技城市建设的推进,全球性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腾讯等一批与高科技相关和内容生产与传播有关的互联网企业开始诞生。与此同时,按中央部署,深圳开展了以文艺院团改革为代表的文化体制改革;另一方面,也鼓励以华侨城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企业及以华强文化科技、环球数码等为代表的文化科技企业另辟蹊径,探索走出了一条依靠市场力量,推动文化资源跨地域“挪用”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www.xing528.com)
总之,这一阶段是深圳文化迅速发展、开放多元,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阶段。改革开放之初的思想解放,观念创新,在“不争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时代氛围中,转化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整体看,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问题暂时被搁置,快速发展的文化市场和不断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使深圳迅速呈现出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和开放多元的文化心态。在市场的主导下,文化的经济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以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业、广告、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为主要组成的文化产业开始迅速发展。就城市文化影响力来看,较之80年代“深圳观念”的全国性影响,90年代深圳的文化影响力多多少少“退步”为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与旅游、文化与高新科技、文化与市场等结合的层面。有意思的是,今日回首,时势造英雄,也正是当年的这种文化与经济、文化与城市发展、文化与科技的结合,较好地迎合了信息时代迅速到来的全球性文化经济大潮,推动了深圳文化产业融合多个传统行业,形成异军突起之势,文化的服务、赋值功能得以全面彰显,并使得一个文化积淀薄弱的年轻城市,悄然实现着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化崛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