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40年间,深圳文化创新从自发到自觉,一路前行,一路高歌,越往后思路越广,越往后举措越多,越往后成就越大。可以说,经过40年的文化创新,深圳经济特区在城市文化上走过了世界上很多知名城市上百年甚至数百年走过的历程。回顾深圳所走过的40年文化创新之路,盘点深圳文化创新所取得的成就,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深圳文化创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观点,始终立足于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和发展实际,立足于深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实际,这就是深圳文化创新的现实逻辑。
1979年4月,在某次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在谈到如何命名广东、福建几处实行特殊政策地区的时候,这样说道:“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2]邓小平短短几句话,既朴实,又管用,内涵深刻、寓意深远,就此赋予了深圳经济特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发展思路,引领一代又一代深圳人以“闯的精神”“冒的精神”“实干加拼命的精神”积极投身于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和发展大潮,深圳文化创新就是在这一大潮中所涌现的一段饱满而高亢、雄浑而深沉的文化洪流。
深圳文化创新的主体是深圳人。正是一代又一代深圳人在城市文化方面的思考与行动,深圳文化才能不断创新,一路前行,频频奏响时代文化强音,让深圳城市文化在国内乃至全球竞争力越来越强、声名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事实上,由于地理位置毗邻香港,加之出身经济特区,深圳人天然就具有创新精神。深圳人的这种创新精神表现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化方面当然也会展现出来。深圳人在文化上的创新,都是源于火热的城市建设和鲜活的市民日常生活。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歌舞厅和“大家乐”的兴盛,是市民群众基于自发意识、针对大众业余文化生活匮乏现状、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差等现实创新出来的,一旦它们出现,就因为切合了普通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被广泛认同并盛极一时。“老八大文化设施”“新八大文化设施”和“新十大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及其他城市文化机构的开办与运营,则反映了几代深圳城市管理阶层对强化深圳文化基础、壮大深圳文化软实力、树立深圳文化形象、增强深圳文化影响力的自觉追求。
深圳文化创新根植于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在国内率先实现健全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为深圳文化创新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也正因此,文化创新与经济创新融合发展、共同进步,是深圳文化创新一个显著的特点,这一特点显著体现在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总体而言,深圳经济特区的文化产业在国内起步较早、发展快、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成效显著,这些都得益于近年来深圳立足自身实际、着眼加快推进构建与城市地位和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城市文化创新方面的先知先觉和敢闯敢试,具体体现于深圳经济特区在几个关键节点上出台的重要决策上。早在2003年,深圳就在国内率先确立文化立市战略,提出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性战略和主导性战略,并且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领域加快发展。2005年,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深圳第四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2012年4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将文化建设放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更加重要和急迫的地位,决定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争当全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头羊。在此期间,深圳出台《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及其配套政策,重点加快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十大新兴产业。(www.xing528.com)
2016年12月,深圳市印发《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与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相匹配的文化强市战略目标,提出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部署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业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文化领军企业,推动文化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加快实施“大项目驱动”策略,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进一步创新文博会办会机制,打造国际知名展会品牌;继续完善国家级产业平台,集聚盘活文化市场要素资源等工作任务。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率先打造城市文明典范,构建高水平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深圳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迎来新的更大发展机遇。
可以看出,40年间,深圳文化创新的每一步,都是深圳人立足深圳经济特区实际、扎根深圳经济特区区情、适应深圳改革开放试验田和排头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发展定位而踏踏实实走出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