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圳成功背后的密码:政策是关键

深圳成功背后的密码:政策是关键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深圳由一个缺乏资源的、人口仅30余万的小县城发展为今天极具活力的都市,如果要考察其背后成功的密码,一定不能忽视政策在其中的作用。其实从政策的制定到深圳城市的形成及深圳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无一不体现出政策的作用,尽管很多时候政策的作用是非主观式的。这种呼应是任何一种上升的文化中的精髓,而恰好这种精髓通过政策的作用使其流动至深圳,从而促使并加快了文化流动的产生。

深圳成功背后的密码:政策是关键

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宝安县改为深圳市,1980年8月,深圳市被正式确立为经济特区。深圳由一个缺乏资源的、人口仅30余万的小县城发展为今天极具活力的都市,如果要考察其背后成功的密码,一定不能忽视政策在其中的作用。就深圳自身政策的制订来说,1985年后,确立了“以外商投资、加工装配、产品出口为主”的方针,发挥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的优势,制订“三来一补”加工和转口贸易政策(即从港澳那边来生产原料、来产品样式、来生产设备,这里只负责按样加工,产品则返回港澳并由那边的老板销售[3])。这种通过对外开放以发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做法,能够使不发达地区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并迅速实现经济形势好转。同时,这种政策的制订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作为支撑条件。试想在当时的背景下,若没有相关政策出台,深圳能够快速站稳脚跟是无法想象的。

今天审视这些政策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一些做法,在当时却是石破天惊之举。如1980年5月深圳开始做城市规划,面临4000万资金的缺口。深圳想出来的办法是出租土地,但是在当时得换一个说法叫“土地有偿使用”。结果“从1980年到1981年,仅房地产公司,就吸引外商及港商在罗湖投资40亿港元”。[4]今天土地资本几乎成为地方财政的支柱收入,在80年代则只有改头换面才能“蒙混过关”。若没有相关政策的支持,再怎么“偷天换日”都是不能实现的。而对于深圳的发展,中央还是给予了相关政策的支持的,用谷牧副总理的话说就是:“也就是要给点特殊政策。”当时涉及资金问题深圳还向财政部提出减免10——15年税收的建议。当时财政部长王丙乾给出的答复是:“关于纳税问题,不按国内办法,而按香港办法。在香港你们怎么交税的,在蛇口就怎么交税。”[5]

正是由于各种政策的支持,使得深圳在当时的计划体制上捅出了一个口子,开始“按照国际规则打篮球”。在考察这段历史的时候,学界多将其归入政治学或者历史学范畴。其实从政策的制定到深圳城市的形成及深圳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无一不体现出政策的作用,尽管很多时候政策的作用是非主观式的。比如在引进市场经济的同时,深圳的文化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受到一些影响。这其中有一些是消极的,但也有相当大一部分经过转化形成了深圳独有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表现出来的“深圳奇迹”往往使人们惊叹,而忽视了它本身作为文化符号的价值。而这些创造“深圳奇迹”的文化符号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深圳速度”。考察深圳特区的发展史,深圳国贸大厦曾缔造出3天1层楼的壮举,成为“深圳速度”的最好诠释。而这种深圳效率被写进深圳历史的同时,也应该能够找到它在文化史上的呼应。这种呼应是任何一种上升的文化中的精髓,而恰好这种精髓通过政策的作用使其流动至深圳,从而促使并加快了文化流动的产生。(www.xing528.com)

另外,在制订符合特区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同时,也不难发现相关政策对于外来文化、制度的包容。如以人才工作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本是现代企业的重要内容,其中形成的企业用人文化制度,对于当时尚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人事制度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公开招聘、注重业务培训,这与计划分配人员显然不同。深圳工业区建设初期,亟须大量专业人才。在得到当时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同意后,蛇口四处网罗人才,并从广州、武汉、北京、成都等地公开招录了50余名在职干部。“人才招聘使蛇口工业区杜绝了干部调动中的‘走后门’现象,为在业务上造诣较深、有志于特区企业管理的专业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6]而这些做法在现在看来就是对西方现代企业文化的采纳,从而形成了深圳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

在建立特区的最初构想上,“国务院深信,经过三五年的努力,实现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把宝安、珠海两个县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成为吸收港澳游客的游览区,建设成为新型的边防城市,是完全可能”[7]。也就是说在最初的政策制订上,国家层面已经为文化流动扫清了障碍。如果宝安等县确实建成了能够吸纳大量港澳游客的游览区,随着游客的到来的,海外的思想文化亦必定随之而来,文化流动的加速也就必然会发生。事实上,深圳的文化恰好朝着这个方向在发展,甚至比最初的设想走得更远。今天的深圳已经不再局限于游览区的功能定位了,这个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势必进一步促进文化流动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