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已经擘画,目标已经明确,接下来就是建设路径的选择和实施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仅关系着深圳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走向,使命与责任重大,机遇与挑战并存,怎样谋篇布局,如何善作善成,既需要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更需要深圳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打敢拼的特区精神,才可能突破各种思想观念的禁锢和各种体制机制的束缚,再次“杀出一条血路来”。尽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但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表明,以文化流动激发思想解放,以思想解放引领改革突围,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文化流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做过一些比较深入的探讨。例如,20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代表性著作《历史研究》中就专门谈到了文化流动问题,他不仅将文化流动称之为“文化的社会辐射”,而且还进一步“把文化的社会辐射比作光的物理辐射”[7],强调了文化流动的自然性和客观性。国内方面,“汉语拼音之父”、著名学者周有光20世纪90年代初发表有《文化的流动规律》一文[8],中共江苏省委党校顾乃忠21世纪初发表有《文化流动的规律》一文[9],这两位分别来自北京和南京的学者也都高度认可文化流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客观存在和价值意义,并试图从历史哲学的层面揭示文化流动的一般规律。尽管国内外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文化流动问题,但基于文化流动的视角检视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成脉络和演进逻辑,进而助推城市文化创新和城市文明典范打造的先行实践者,却又以深圳这座新兴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极为典型,也极为成功。
早在2013年10月,时任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的王京生就基于深圳城市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率先提出了全新的“文化流动理论”,强调只有流动的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而文化流动的过程就是文化创新创造的过程。[10]这一充满历史智慧又极富时代前瞻性的著名论断,不仅是王京生长期主政深圳城市文明建设的理论思考,同时也为深圳确立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培植了扎实的思想根基。受其影响,近年来深圳社会科学界围绕“文化流动理论”的思考和讨论也日趋活跃,并已经逐渐内化为一种具有鲜明深圳特色的群体自觉。兹举其大者,就有2015年12月张骁儒主编的《文化如此流动》[11],2016年5月王京生主编的《文化流动与文化创新报告》[12],以及2020年6月王京生、王为理主编的《文化流动与文化创新研究报告》[13]。这些以“文化流动理论”为主题和主线的著作或研究报告,都紧扣城市文明建设的深圳实践和深圳奇迹,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深入解析了深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背后的文化力量,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文化流动理论”的思想内涵和逻辑依据。
如果说40年前深圳经济特区从初创到崛起的成功离不开文化流动的激发和触促,那么当前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伟大实践同样离不开文化流动的激发和触促。尤其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难繁重的改革任务,深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通过文化流动来激发思想解放,破除思想坚冰,进而以思想解放和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流动不仅是解说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年光辉历程的观察视角和分析工具,而且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持之以恒地深化对文化流动的认识和理解,继续坚定不移地为文化流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笔者对文化流动与深圳的未来发展有如下基本认知:
其一,文化的流动是一种历史必然,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人们承认或不承认,乐见或不乐见,文化都将按照自身的规律永恒流动。历史上,虽然也曾有人试图用强权和暴力来斩断文化的流动,例如我国明代的海禁和清代的闭关锁国,但这些公然违背文化流动规律的颟顸行为,最终也只是暂时迟滞了文化的流动,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阻止文化的流动。事实上,这种愚昧荒唐的秕政有时还会产生“抽刀断水水更流”的逆向效应,导致文化流动的失序和泛滥,祸国殃民,流毒社会。鉴往知来,作为高新企业密集型城市的深圳,要继续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自信的姿态,积极为文化流动的正常化争取和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
其二,文化的流动包括纵向的时间上的流动和横向的空间上的流动。关于这一点,以王京生为代表的深圳学者不仅提出了“文化流动说”,而且还将其与“文化积淀说”对应起来,用于弥补深圳作为新兴城市的特征,同时也便于与国内某些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的传统城市相比照。当初,为了更好地宣扬“文化流动说”,树立一个“文化积淀说”的靶子,不仅可以理解,而且也很有必要。但经过这些年的理论探讨,特别是随着深圳再次被党中央点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应该大胆前进一步,将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换句话说,“文化积淀”也是“文化流动”之一种,即文化在纵向的时间上的流动。承认这一点,或者说承认深圳在历史积淀方面的客观不足,其实并不影响深圳作为新兴文化高地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
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交通、通讯的不发达,文化在横向的空间上的流动有诸多限制,因此文化在纵向的时间上的流动对一座城市的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但进入工业社会尤其是进入现代信息社会以后,随着交通、通讯的迅猛发展,文化在纵向的时间上的流动对一座城市的影响已退居其次,甚至有可能转化为制约一座城市转型升级的历史包袱。相反,文化在横向的空间上的流动对一座城市创新发展的影响,则上升到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对此,深圳既要有充分的发展自信,也要有充分的话语自信。
其三,文化的流动是文化全要素的流动,文化的创新也是文化全要素的创新。一般说来,文化大致是由物质技术、组织制度和思想观念三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文化的流动和创新也理应涵括物质技术、组织制度和思想观念的流动和创新。但在文化流动的实际过程中,由于人们对文化三要素的认知和容受存在明显差异,文化三要素的流动又经常表现出事实上的不同步。例如,近代中国在睁眼看世界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西方文化向东方中国流动的过程,就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其中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重点学习的是西方先进的物质技术,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重点学习的是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和民主共和制度,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则高扬“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旗帜,既强调物质技术的重要性,更直指文化最为核心的要素也就是人的思想观念问题,并由此出发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尽管近代中国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文化三要素的流动往往遵循的是先物质技术、再组织制度、最后思想观念这样一个基本次序,但我们还是不可以听任文化三要素按照这种惯常的方式自然流动,还是要有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还是要对文化流动进行一些必要的积极的干预。所谓必要的积极的干预,就是要努力促发思想观念的流动,因为一旦有了思想观念的流动,物质技术和组织制度层面的流动才可能更顺畅和更有效。正是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才又一次向深圳和全国人民发出了“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的伟大号召,春雷激荡,振聋发聩!
当然,在具体的发展实践中,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轻视物质技术的流动,因为物质技术的流动最容易促动,也最容易见到实效。如何平衡和拿捏文化流动过程中文化三要素的不同步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看得最准也做得最好,他不仅响亮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而且还勇敢地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既强调从物质技术层面入手,同时又注重从思想观念层面引领,既求真务实,又高瞻远瞩。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英雄城市,一直以来都备受邓小平同志的关心和爱护,因此也更应该牢记邓小平同志的谆谆教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勇攀科学技术的高峰,继续争当解放思想的领头羊。
其四,文化流动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城市文明典范打造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离开了文化的流动,再辉煌的城市也是一潭死水。有了文化的流动,再稚嫩的城市也是一片光明。因此,无论是年轻的新兴城市,还是多少朝的历史古都,想要拥抱当下,拥有更好的明天,都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流动和创新问题。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表明,深圳之所以能够从当初底子最薄的经济特区成长为今天最具活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会,一方面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心,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离不开深圳人的艰苦奋斗,但同时也离不开与香港的交流和互动。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为深圳的文化流动尤其是文化在横的空间上的流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这也是国内其他经济特区望尘莫及的地方。
今天,深圳的经济总量虽然已经超越香港,又获得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政策加持,但可以预见的是,对岸的香港仍将是深圳面向世界扩大开放的重要通道,深圳与香港的双城故事也仍将长期演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深圳经济特区从初创到崛起,走过了波澜壮阔的40年,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40年春风化雨,40年春华秋实,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深圳又一次被赋予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这不仅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圳40年改革开放的充分肯定,也饱含着党和人民对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殷切期望。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是使命也是责任,是机遇也是挑战,是压力也是动力,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难繁重的任务,深圳既要认真总结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更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的伟大号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光辉实践中继续深化对文化流动的认识和理解,继续坚定不移地为文化流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始终坚持以文化流动激发思想解放,以思想解放引领改革突围,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时代答卷!
【注释】
(www.xing528.com)
[1]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10月14日。
[2]国务院研究室:《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汇编》,中国言实出版社2019年版,第996页。
[3]何立峰:《支持深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人民日报》2019年9月19日。
[4]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10月14日。
[5]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8月24日。
[6]许正中:《深圳如何应对发展的新挑战》,《开放导报》2020 年第4期。
[7]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48页。
[8]周有光:《文化的流动规律》,《群言》1992年第12期。
[9]顾乃忠:《文化流动的规律》,《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0]王京生:《文化是流动的》,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1]张骁儒:《文化如此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12]王京生:《文化流动与文化创新报告2015》,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3]王京生、王为理:《文化流动与文化创新研究报告2019》,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