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流动与创新:软实力转化之路

文化流动与创新:软实力转化之路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吸引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把“软实力”写进了大会报告,并通过“文化软实力”赋予概念中国特色和意义,即凸显“文化”在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软实力”到“文化软实力”,反映了观念和理论使用场域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表述和政策运用。“文化软实力”首先强调的是对内的凝聚力、感召力以及文化创生力,其次才是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文化流动与创新:软实力转化之路

“软实力”概念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针对当时盛行的美国衰落论而提出的。1990年,他在《美国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软实力”概念。此后,西方许多学者进行了拓展深化研究,“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通过学术梳理很容易发现,这些研究大多数立足于政治学,主要是为国家外交政策服务,故具有很强的外向性特征。前不久,约瑟夫·奈在与中国学者对话时,再次强调软实力是通过吸引的能力来获得他人影响;软实力不仅取决于话语体系,还取决于实践价值观的方式。人类历史发展到全球化时代,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层出不穷,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在这一背景下,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竞争并不是零和博弈,可以是良性的,参与竞争者均可以从合作中获得更多利益。可见,促进沟通互鉴,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必将有助于相互理解或共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所产生的摩擦,最大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通的关切及平等对话与合作的可能性。

文化吸引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语境中其处理的问题是:如何展示自己文化以及如何吸引其他国家和公民。进入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及知识时代迈进的21世纪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日益获得密切关注。英国文化协会在2013年6月发布的《影响力和吸引力:21世纪的文化和软实力竞赛》(Influence and Attraction:Culture and the race for soft power in the 21st century)[2]报告中讨论了文化与软实力的关联及其全球趋势。其中即肯定了包括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在内的文化机构的作用,并建议通过持续的投资和对文化机构的支持来提升英国的软实力。2017年英国智库ResPublica发表了一份题为《英国的全球未来:驾驭英国机构软实力资本》(Britain's Global Future: Harnessing the soft power capital of UK institutions)[3]的报告。这份报告也表达了博物馆、美术馆作为英国制度模式的体现和价值观的载体,在英国软实力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建议政府增进国民文化自信和自觉意识,确保国内政策和资助框架支持这些机构组织的文化交流工作。从以上的政策研究示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作为文化机构的博物馆、美术馆是实践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方式;文化对话促进相互理解,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合作共赢和平发展。(www.xing528.com)

在中国语境中,“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是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把“软实力”写进了大会报告,并通过“文化软实力”赋予概念中国特色和意义,即凸显“文化”在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全民族凝聚力和创造活力的重要源泉。从“软实力”到“文化软实力”,反映了观念和理论使用场域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表述和政策运用。“文化软实力”首先强调的是对内的凝聚力、感召力以及文化创生力,其次才是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此后,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五位一体”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开始全面部署。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