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自觉、立市战略与文化权利:2020文化流动与创新研究报告

文化自觉、立市战略与文化权利:2020文化流动与创新研究报告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文化立市战略决定文件里有三句话,表明深圳的决心:“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从文化立市战略开始,深圳即大力打造以设计为核心的创意产业。文化立市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无疑是深圳文化自觉的重要标志。

文化自觉、立市战略与文化权利:2020文化流动与创新研究报告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就不会有强烈的文化追求,就认识不到文化对于一个城市的根本性意义,就不会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文化自觉首先是一种文化上的认识与觉悟,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化繁荣与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更是对文化创造与开拓的具体行动。

文化是可持续发展关键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文化就成为深圳发展的题中之意。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先后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斥资兴建新老“八大文化设施”,并在90年代提出打造“现代文化名城”,2000年后又陆续建成图书馆新馆、深圳音乐厅、中心书城等大型文化设施。除了大手笔投建文化地标,还打造一系列深受市民喜爱的文化活动品牌和文艺精品,文化建设取得了不凡成就,促进了经济增长,也为后来文化跨越式前进,形成勇猛、刚健、创新的文化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么,深圳为什么在2003年提出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因为当时深圳受到两个困扰:一个是“深圳被谁抛弃”的争论,有人认为深圳所有优势都快丧失了,政策也利用得差不多了,国家也不太重视了,深圳已经被抛弃了。二是深圳面临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遭遇这四大危机,怎么发展,全市都在寻求对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深圳开始走向全面创新之路,进行转型升级,文化立市战略也由此提出。

当时中国改革开放不到30年,中国的城市已经进行了拼经济、拼管理的两轮竞争。第一轮是拼经济,一个城市发展得好不好,主要看GDP增长速度,深圳这一轮从无到有迅猛增长。第二轮是拼管理,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怎样提高档次和品质,开始摆上议事日程。管理好不好成为继经济因素后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但城市最终拼的是文化,这是新一轮城市竞争的主战场,也是一个城市能否走向伟大和辉煌的关键所在。正如竞争战略之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所言,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这就是深圳提出文化立市战略的由来。其实当时也有争论,有人认为深圳是经济特区,提“文化立市”南辕北辙;但中共深圳市委坚定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决心,认为城市竞争最终决战在文化。世界上一流的城市一定有两个辐射能力——经济辐射力和文化辐射力,而文化辐射力更长远、更持久。必须在文化上寻找深圳更广阔的更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传统的动力在消失,到哪儿寻找新动力?就是要创建新的文化,通过新的价值观念和一系列的精神追求去解决问题。也就是,把文化和创新关联在一起,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创新的不同,文化的优势才是最根本的优势。所以,文化立市战略决定文件里有三句话,表明深圳的决心:“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这个决定说明深圳当时已自觉站在文化的高度上,去瞻视自己的未来。正是这种文化自觉,让经济特区种出了文化大树。

文化立市战略具体措施中提出建设“两城一都”,即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和设计之都,旨在营造书声琅琅、琴声悠扬、创意无限的城市文化氛围。

为什么要建图书馆之城?因为深圳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在可持续发展之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可持续,而人的可持续最关键的是靠读书。读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要作为这个城市最强大的基因一以贯之。“数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所以深圳从那时开始,倡导全民阅读,不断地推动读书浪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每年的深圳读书月就像钱塘江潮似的,让整个城市书香弥漫。读书是长久之计,深圳由此开始大量建设图书馆、书城、书吧等,为市民提供阅读阵地。目前全市有近千家图书馆,其密度之高居全国前列。深圳人对读书的热爱感动了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当年她访问深圳,两度参观中心书城后说:“我走过很多地方,去过很多城市,没有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像深圳那样,那么多家庭,那么多孩子聚集在书城尽享读书之乐,这快乐温馨的场面,我永远都会记得。”

读书和创新之间紧密关联。世界上凡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和国家,也是走在创新前列的国家,甚至可说阅读指数和创新指数高度成正比。比如以色列,是全世界公认的极富创新力的国家,也是善于学习的国家之一。瑞士、瑞典、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莫不如此。国民阅读率决定国家创新力。一个城市的文化从阅读开始,不仅仅是提高人的素质和境界,创造一种更高雅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用大气压制浮躁,用优雅驱逐粗俗,更重要的是为城市的可持续和创新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回溯深圳经济特区40年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这座城市无数大胆的改革设想和创新创意都来源于持续阅读与勤学善学,从而支撑这座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奇迹和文化奇迹。

打造钢琴之城,则充分彰显了深圳对文化特色、文化人才和国际重大赛事的高度重视。深圳钢琴事业原本没什么基础,但因为引进了像但昭义这样的优秀教师和钢琴教育家,局面便迥然不同。作为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培养了一批世界级钢琴人才,从而带动了一座城市对钢琴事业的热爱。据2012年统计数据,深圳钢琴拥有量为每百户家庭8.5台,高于北京的3.2台、上海的3.6台、厦门鼓浪屿的4台。全市每年钢琴考级人数超过10万。而但昭义的学生团队中有26人在国际钢琴赛事中获得68项奖项,其中24次获得第一名。全球最重大的四项一流国际钢琴比赛,但昭义的学生问鼎三项大奖。在此基础上,深圳经国家批准创立了国内第三个最高级别的国际钢琴赛事——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它使深圳文化有了更为鲜明的特色。

之所以要建设设计之都,是因为“文化深圳,以创意为代表”。创意是什么,最核心的是创意设计。从文化立市战略开始,深圳即大力打造以设计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目前深圳文化创意设计企业超过5万家,从业人员近百万人,工业设计份额占全国超过60%,平面设计份额占全国40%,还有服装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也在全国独树一帜。深圳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其中以设计最具代表性。深圳是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设计之都”,正是设计之都建设,使深圳活力四射、创意无限,成为亚洲设计重镇和中国现代设计的一面旗帜。(www.xing528.com)

文化立市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无疑是深圳文化自觉的重要标志。而支撑起这一战略基础和高度的是两根支柱:市民的文化权利与国家的文化主权。

深圳文化发展中特别重视两个问题: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这两者的主体和核心是什么,究竟服务谁、维护谁?深圳最早给出了答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的是市民的文化权利,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维护的是国家的文化主权。因此,“文化权利”“文化主权”是主体和核心,是两个支柱。所有文化问题都围绕这两个支柱和核心展开。现在所有文化活动都属于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文化权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享有文化成果的权利。主要是指政府要为市民提供优质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市民打造良好的文化设施和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比如推出戏聚星期六、美丽星期天、南书房夜话、深圳晚八点、文博会艺术节等诸多文化品牌;每年持续发布“城市文化菜单”,形成“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生活新局面;规划建设“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十大特色文化街区”,等等。

二是文化参与的权利。如果仅仅是享受文化成果,那还停留在初级的甚至是被动的层面上。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化活动,使广大市民能充分享有文化参与的权利。要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就必须要最大限度提供老少咸宜、各得其所的条件与氛围,包括鼓励市民为城市文化建设建言献策,鼓励发展文化义工、文化类社会组织等。仅以民间阅读组织而言,深圳就超过100多个。正是由于市民的广泛参与,深圳文化才迸发出无限活力。

三是文化创造的权利。只有全社会资源都充分调动起来,并投入到文化创造活动中,才能形成大规模的文化建设高潮,使市民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潜能得到极大发挥。没有这种自由的文化创造空间和机制,文化权利的实现将停留在较低层次上,不可能真正造就具有文化创造力想象力的现代市民群体。深圳保障市民文化创造的权利,一手靠政府推动,如音乐工程、美术工程、影视工程、文学工程“四大工程”;另一手靠市场推动,如举办文博会、“创意十二月”、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发展“文化+”业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

四是文化创造的成果受保护的权利。也就是个人进行文化艺术创造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保护权。政府对文化创造成果进行有效保护,有利于建构全社会尊重知识产权的合理秩序,从而提升个体对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参与性和创造性,使文化作品的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形成良性互动。深圳注重依法管理文化事务,保护文化创造成果,如1997年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2004年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文化市场管理条例》;2008年通过《深圳文化产业促进条例》;2009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每年12月7日设立为深圳“创意设计日”,是国内首个政府设立的设计日;2012年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是国内首部文明行为促进条例,2019年修订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2016年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是我国全民阅读立法的一个创举;等等。

文化主权是国家和民族集体拥有的文化权利,包括文化保护权、文化发展权、文化话语权,是国家、民族尊严和文化认同的依归,是国家主权的精神支撑和思想内核;涉及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及其特色,包括文明形态、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深圳为什么关注文化主权?因为深圳特区从诞生那天起,就不是将视野局限于国内,中央赋予深圳特区的任务是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全球标杆城市。拥有世界眼光,才能担当国家使命。世界上很多重要城市,其文化设施和文化品牌活动,往往代表着国家形象、国家利益和国家立场。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人文颂》、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等国际项目正是让深圳成为弘扬国家文化主权重要载体的有效尝试。2004年创办的“文博会”以博览和交易为核心,全力打造中国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平台,促进和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至今已成功举办15届,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平台。深圳历时八年创作的大型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借助西方交响乐的形式与表现手法,开创了以艺术形式凝固民族国家核心价值,并在全球交流展示的崭新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向世界特别推荐的交响乐作品。以“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连续举办三届以来,共邀请到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500位世界优秀艺术家来深圳演出。中央要求“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文化担当是题中应有之义,深圳应主动承担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使命,实现国家立场、深圳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