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从多个角度展开,主要包括:一是对深圳市演艺行业的创新发展进行研究,并从中分析其对深化文化改革的启示;二是研究文化共享综合评价的分析框架;三是分析深圳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并提出对策建议;四是关注和研究全民数字阅读问题;五是对新媒介语境下中国民乐的审美流变进行了深入分析。
高宏存、张晓丹认为,深圳作为文化体制改革先行先试城市,自2003年至今,其演艺行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尤其是在打造良性演艺生态系统等方面凸显特色。与此同时,囿于发展环境、变革进程,深圳演艺行业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结合深圳文艺院团改革实际、演艺行业发展特色,立足全国演艺行业发展大背景,应从探索文化经典与市场需求融合渠道、优化演艺人才保障体系、构建国有文艺院团社会企业运营模式、完善政策执行体系以及探索多元化艺术资助融资渠道等方面着力深化改革,促进文艺院团创新发展。
陈长治认为,文化分享与共享是文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文化行为的基本单元和原初格式。文化共享所形成的综合评价对文化行为、文化作品的质量具有决定作用。但是,文化分享和共享是多样性、多层次的,如何确立文化共享综合评价的分析框架,对深入研究文化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杨立青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品性质及对公民文化权益的保障功能,决定了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核心责任主体角色。但基于公共资源的有限性,政府不能沿用传统的大包大揽模式,而必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形成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互补,以化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基层文化治理中主体结构过于单一所带来的困境;其中,推动政府文化职能的转变和转移、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社会化改革、发展壮大文化类社会组织、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合作和良性竞争的执行机制、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过程的监管等,都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www.xing528.com)
张晗认为,数字阅读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阅读形态的多样化、阅读内容的网络化、阅读载体的数字化,共同构成了当今开展全民数字阅读的社会基础。由于数字阅读需要借助电子设备和网络通信,不同个体、内容、设备和情景的数字阅读效果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在搭建全民数字阅读平台的同时提升数字素养、引导阅读行为、弥合数字鸿沟。
钟雅琴、陈礼华认为,中国民乐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体系与审美特征。在经历了审美断层和西方音乐的冲击后,中国民乐于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呈现出新的面貌与特征。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民乐创作和传播方式。与此同时,中国民乐在网络环境下亦呈现出音乐内容、审美感悟、身体参与等方面的缺失。借助新媒体,丰富民乐的表现形式与表达路径,加强民乐审美教育,是当前语境下重构中国民乐审美的题中要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