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流动对深圳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文化流动对深圳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文化流动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张弓认为,文化流动理论的提出解释了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考察深圳文化流动形成的介质,包括政策、经济、科技及文化本身元素,便于进一步研究文化流动的规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深圳应明确自身定位,制订详细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坚持中国特色、传递中国价值,在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中,扬长补短,在推动区域合作共赢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

文化流动对深圳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文化流动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主要进展有:一是从文化流动理论延伸出对世界四大湾区流动指数的研究,对美国纽约旧金山圣何塞日本东京,中国香港深圳等湾区核心城市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的对策建议;二是从文化流动的视角研究深圳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与路径突破,以及从文化流动介质考察,深圳未来如何打造城市文明典范的问题;三是从新文化史学角度阐释文化流动理论机制问题;四是将文化流动理论运用于“一带一路”的文化内外交流和市场观念的力量及其塑造的文化等问题。

王京生、王为理、廖明中认为,世界湾区形成、发展于全球尺度和本地尺度下的要素资源流动网络之中,流动性和世界湾区构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孪生关系。他们采用物资流动、人员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动和流动环境为主要评价指标,对纽约、旧金山、圣何塞、东京、香港和深圳六个湾区城市的要素资源流动指数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显示,深圳的要素资源流动综合指数得分在六个城市中列最末位,仅物资流动分项指数得分超过六个城市的平均水平,人员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动和流动环境等分项指数得分与六个城市的平均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

张全晓认为,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深圳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又一次被党和人民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深圳既要认真总结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更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光辉实践中继续深化对文化流动的认识和理解,继续坚定不移地为文化流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始终坚持以文化流动激发思想解放,以思想解放引领改革突围,努力夺取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胜利。

张弓认为,文化流动理论的提出解释了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考察深圳文化流动形成的介质,包括政策、经济、科技及文化本身元素,便于进一步研究文化流动的规律。文化由某种特定形式流动至深圳,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后,又以何种形式、如何辐射周边?深入探索深圳城市文明典范打造,实质上是对深圳城市文化特征、输出符号新格局的考察和经验总结。(www.xing528.com)

王焱麒、周笑冰认为,“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孤岛。文化孤岛的时代早已逝去”。文化流动的特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表现得更为显著,全球化趋势代表着接触、碰撞、互动、交流和杂交的过程,若忽略这一过程来研究文化现象,就失去了理论与当下现实的必要联结,也就失去了对当下现实的解释效力。以英国学者彼得·伯克为代表的“新文化史学”正是意识到流动性之于文化的重要意义,将注意力转向文化杂交的复杂过程,试图通过分析这些现象,观察到文化全球化可能带来的结果。

程晨认为,“一带一路”促进了东南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契机。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驱,其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具有关键的战略意义。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深圳应明确自身定位,制订详细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坚持中国特色、传递中国价值,在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中,扬长补短,在推动区域合作共赢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

周国和认为,观念的力量在塑造一座城市集体人格之时,也在塑造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深圳人笃信市场经济的观念,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如今成就了全球最成功、影响力最大的经济特区。市场的逻辑要求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必须尽可能地满足他人的需求,消费者才会用货币投票的方式来选择他们满意的商品。正是市场经济这一显著特点及其蕴含的文化流动基因,促成了“文化流动理论”的提出,也促成了深圳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