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世侠教授提出创造力研究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的方法论原则,对于日本创造技法的研究也同样适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说法为许多学者所用,但具体含义并不完全一样。韦特海默认为,“自下而上”指的是从局部到整体,更多是强调这种方法实质上只能拘泥于细节或局部,而难以真正掌握事物本身的结构整体性;“自上而下”指的是从整体到局部或细节的研究方法。G.T.费希纳最初从心理学领域的视角出发,提出心理学存在着两条对立的研究路线:一是自上而下的,也即哲学思辨的研究路线;一是自下而上的,也即经验的、实验的研究路线。[8]本文中关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含义基本与费希纳的说法一致。
目前看来,创造技法的产生基本上有两条路径,或者是对人们的创造过程及创造经验进行反思和分析,或者是对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成果进行分析和概括而来的。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含义与创造技法的由来看,创造技法体现了“自下而上”的方法,日本创造技法也不例外。这种“自下而上”的方法有其优点,如容易为解决相同问题或类似问题的人所理解,运用起来也很便捷,能够增加解题的效率等。但同时也带有其自身难以解决的局限性,如难以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异质文化中广泛传播,降低了可借鉴性;或者容易出现雷同相似的方法,导致方法体系的臃肿和混乱,等等。
针对“自下而上”的创造技法自身所带来的这些问题,如何进行解决呢?笔者认为这需要充分展示哲学方法论的魅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跳出“自下而上”的方法之外,从创造技法的“圈外”看“圈内”,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自上而下”地思考,总结得失,调整方向。具体地说,就是在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对众多的创造技法进行抽象、总结和概括,从而提炼出它们的共性和规律性,并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提升,形成一般方法。这样就能相应地降低知识的地方性色彩,增强知识的普遍性意义。而且,还能因此而提高方法的传播性和可借鉴性。(www.xing528.com)
虽说“自下而上”的方法需要“自上而下”的方法的补充和指导,但绝不是说“自上而下”的方法能够取代“自下而上”的方法。应该说,这两种方法独具特色,各有千秋。但若能将两者完美结合,将会有助于创造技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