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1 难言知识体现了方法的地方性
难言知识也可称为意会知识、默会知识、隐性知识,与此相对的是名言知识,也可称为明确知识、言传知识。波兰尼[2]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3]“如果我们称前一种知识为言传的(explicit)知识,后一种则为意会的(tacit)知识。”[4]也就是说,所谓名言知识就是能够用各种名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难言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表达和言传的知识。名言知识和难言知识是每一项知识不可分割的两极,即每一项实际知识都是名言知识和难言知识的混合物。
在波兰尼看来,默会认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understanding),是一种领会,它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智控制的能力。心灵的默会能力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上都起着主导性的作用,默会维度相对于明确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无论在前语言的认识中,还是在掌握了名言符号之后,默会认识是人类获得和持有知识的终极能力。[5]
创造技法作为一种知识,融合了难言知识和名言知识。名言知识经过了概念化处理,多体现了知识的共性和普遍性;难言知识很大程度上是非语言的,需要亲身体验的处理,而且难言知识是个体知识,和认识者不可分离,所以对这种知识的理解需要依赖其所处的具体地域文化情境,这就体现了知识的个性和地方性。正因为日本创造技法中的难言知识以及难言知识对名言知识的优先性和主导性作用,增加了日本创造技法在其他民族中广泛传播的难度。(www.xing528.com)
7.2.1.2 地方性方法在异质文化中传播的文化转换
伴随着近代科学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人们逐渐形成了客观主义的科学观和知识观,并已成为人们看待科学知识的主要观点。客观主义强调科学知识的绝对客观性、超然性和非个体性特征,认为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所有个体性方面都违背客观主义知识理想。客观主义的科学观、知识观过于简单,对人类认识和科学研究的现实缺乏正确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研究和实践领域造成了许多消极后果。这种情况在20世纪受到了西方哲学的批判,默会知识论学者、科学实践哲学学者以及文化人类学学者等都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默会知识论学者波兰尼针对这一问题,用个体知识论来取代客观主义思想。波兰尼的个体知识论涉及大量的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个体性因素,如理智的激情、判断力、良知、信念、承诺和责任心等等,而这些个体性因素都有较强的风土文化情境依赖性。科学实践哲学强调知识的地方性,所谓的地方性主要是指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的人们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所处的各种文化情境,如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立场、视域、价值观等等。因此,知识不仅有其客观内容,还蕴含独特的地方性文化情境。
日本创造技法作为一种地方性方法和地方性知识,蕴含日本独特的地方性文化因素。因此,在异质文化环境中传播时就涉及文化转换,否则异质文化间的冲突会阻碍地方性方法的传播。那么如何进行文化转换?这主要需要接受方认真研究日本创造技法及其提出者的具体情况,了解日本文化的深层本质,同时寻求本民族文化与日本文化间的契合点进行文化转换,避免文化冲突;或者结合本民族文化进行改良创新,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的创造技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