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傅世侠和罗玲玲在其合著《科学创造方法论》中指出,科学创造方法论的研究重心在认识主体,并将主体性原则作为科学创造方法的方法论首要原则,认为“所谓方法论,必定重视方法及其原则问题的思考,但科学创造方法论对方法问题的思考,则是以对创造主体的关注为其基本前提的,而并不只是就方法而论方法问题”。“所谓创造方法,并不是什么‘自在之物’,或某种随手拿来即可用之的独立存在物,而是只有与掌握和运用它的人或创造主体结合起来才具有实际意义的‘构成物’。”从这些言论思想中可以看出,这两位学者强调必须将方法与主体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只有将方法学习与对人的创造个性或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联系起来,以及与一切有益于人的培养的诸方面联系起来,方法的学习或训练才可能对之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21]两位学者还将创造主体与创造方法的关系比作“本(源)—末(流)”关系,认为创造主体是源或本,创造方法的运用和掌握则是其流或末。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但不能本末倒置。强调创造力培养的根本在于形成创造性人格。
那么,如何养成创造性人格呢?日本创造技法主要是培养哪方面能力的?哪些是关于创造性人格培养的技法呢?对于这些问题,日本学者徐方启通过其博士论文《中日企业中创造性开发的比较研究》作了详细研究,他认为,创造性由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构成,所以创造性开发方法就包含创造力开发方法和创造性人格的开发方法。通过创造技法开发创造力,只起到短期效果,所以徐方启将其称为战术性方法;与此相反,将创造性人格的开发称为战略方法。总之,创造性人格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所以从孩童时代就应进行培养。[22]这与我国学者傅世侠和罗玲玲的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徐方启认为,所谓的创造技法主要是关于创造力(更具体地说,是创造性思考力)的培养、提高,而与创造性人格的相关性很少。与此类似,傅世侠和罗玲玲两位学者在合著中提到:“目前所谓的发明创造方法,开始即都是从一些已获得创造性成果的优秀个人的创造经验中,或依据一些极富创造性的科技发明成果的分析中,逐步总结、归纳并加以一定程度规范化和系统化的产物。”[23]应该说这样的创造方法主要是关于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如何进行发明创造的方法,即作为发明创造助产术式的方法,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www.xing528.com)
那么,对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就没有什么方法吗?对此,徐方启认为:高桥诚编著的《新编创造力事典》中介绍了11种所谓的态度技法,而将禅、瑜伽之类的传统东洋修身法作为现代创造技法,总觉得有些不自然。冥想法也是瑜伽派生的,基本没有改变。另外,自律训练法、交流分析、交朋友小组法、感性训练法、心理剧等都是针对心理患者,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作为创造技法,还没有真正地推广使用。唯一有应用价值的是角色扮演法(这是美国的创造技法:作者注)。[24]由此可见,日本极其缺乏有益于创造性人格培养的方法。而笔者认为,关于创造性人格培养的方法不仅应该包含在创造技法中,而且应是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内容。因此,不仅需要致力于创造性研究的日本学者而且也需要各国关心创造力研究的人士在这一领域多作理论和实践研究,针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