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史上看,像日本这样长时间“海纳百川”式地大量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绝不多见,但日本并未因此而中国化或西方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日本在坚持“和魂汉才”、“和魂洋才”的理念下将吸收的外来文化基本都“日本化”了,也就是进行了改良创新,即不是全盘照搬或完全模仿,而是根据自身需要结合、改造、创新外来文化,使之融合成为本土文化的构成要素。著名文化史学家内藤虎次郎就曾对此作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说:“在我看来,(日本文化的形成)就像做豆腐一样,在磨好的豆浆中虽然有豆腐所需要的成分,但要使其凝结成块,就要加点卤水;而中国文化就好比卤水一样。”[9]
日本的制度源于中国,却不同于中国。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指出:“从一开始日本就没有完全仿照中国建立那种无等级的社会组织。日本所采用的官职,在中国本来是授给那些经过科举考试而及第的行政官员的,但在日本却授给了那些世袭贵族和封建领主。这些官职就成了日本等级制度的主要构成。日本不断地被分裂成许多半独立的藩,领主们总是相互嫉妒对方的势力,重大的社会机制都是那些与领主及其家臣、侍从的特权相关的。不管日本怎样努力地从中国引进文明,但他们采纳中国的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取代日本的等级制度。”[10]“日本也没有采用中国的世俗皇帝的观念。日本人称皇室中的人为‘云上之人’,只有皇族的人才能登上皇位。……天皇是不可侵犯的,天皇本人是神圣的。”[11]日本的儒学源于中国,但却与中国强调以“仁义”为核心不同,则强调以“忠”为核心。佛教在日本经过改良与日本的神融合在一起,成为统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镇国之宝”。在平安时代,日本借助中国汉字创造出片假名和平假名,从而有了自己的文字。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融合了中国法家、儒家、墨家及佛家等思想,并结合日本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奈良的都城虽然模仿了唐朝长安,但从地板的铺法和丝柏树皮葺顶的屋顶来看,又混合了和风建筑……
同样,日本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吸收也是如此。在文学方面,大正时代兴起的“私小说”就是“和洋结合”的成果。学习西方文明开化,却又保持着万世一系的天皇制。即便是在战后的“美化”过程中,日本依然顽强地保持东方传统,不学西方个人自由主义、纵欲主义等等,保持着忠孝、勤俭、服从的民族特性,创造出“年功序列”、“终身雇用”等特有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经验。[12]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注重小型化、多功能化和增强性能,改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产品,使原有技术获得新的提高……(www.xing528.com)
美国著名学者埃德温·赖肖尔通过对日本进行研究,认为:“日本人的出类拔萃之处,与其说是模仿性,毋宁说是其特殊性以及他们在学习和应用外国经验时,又不失去自己文化特征的才能。”[13]这种能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就形成了改良主义的民族性格和传统。在这种传统的映射下,对引进的创造技法进行改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