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创造学研究的兴起

美国创造学研究的兴起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一些重要的理论研讨会也在美国的创造学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在这一研讨会上进行交流的都是当时美国最高水平的理论成果,这无疑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的创造力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美国创造学研究的兴起

2.1.1.1 美国创造学研究的萌芽

无论是创造学的理论探究,还是创造学的实践应用,在历史上都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东方和西方的先哲们就高扬起认识人类自身的旗帜,开始对人的心灵、认识、创造性等进行思辨性的探讨。经过由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到费尔巴哈(1804—1872)等近代欧洲哲学家的过渡,伴随着实验心理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崛起,人们对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行为的研究逐渐由哲学思辨层次过渡到经验层次。20世纪初,创造学进入孕育、草创时期。[2]真正把创造学作为专门领域来对待,最早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06年,专利审查人员普林德尔(E.J.Prindl)向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提交了《发明的艺术》的论文,不仅用具体实例说明改进发明的技巧和方法,而且还建议对工程师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到20世纪20年代末,专利审查人员罗斯曼(J.Rosman)从积存的专利资料中选出700多个最多产的发明家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并于1931年写出了《发明家的心理学》一书。其中专门探讨了对技术发明者进行创造力开发训练的可能性以及训练的有效方法。同年,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克劳福德(R.P.Crawford)开办创造力培训班。1933年,电气工程师奥肯(H.Oken)撰写了一本供发明培训使用的讲义,1935年开办训练班。1936年,史蒂文森(A.R.Stevenson)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设创造工程培训课程。这些早期的工作,为美国后来开展大规模的科技人员创造力开发训练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专门的创造力研究打开了思路。

2.1.1.2 美国创造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20世纪30到50年代中期,在企业界的支持参与下,开发科技人员创造力的实际训练和相应的理论研究逐渐在美国形成高潮。美国著名创造学家(后被誉为“创造工程之父”)奥斯本(A.F.Osborn)于1938年提出一套开发创造力的特殊方法——“头脑风暴法”,后于1941年出版《思考的方法》一书,系统地向人们介绍了头脑风暴法,创造学界一般把这一技法的提出视为创造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的标志。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设“创造性开发课程”,同年奥斯本在布法罗大学开办创造学夜校。1950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J.P.吉尔福特发表了《论创造力》的就职演说,开辟了创造心理学研究分支,吸引了一批心理学家改弦易辙直接涉足于创造力开发的研究,从理论上对创造力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极大地提升了创造学的学术层次,标志着较完整意义上的创造学的产生。1953年,奥斯本在总结推广“头脑风暴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出版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应用性想象》一书,之后的1954年还创办了“创造性问题解决讲习班”。至此,美国不仅开了大范围进行创造力开发训练的先河,也为深入进行创造力研究和系统开展创造教育打开了新局面。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七八十年代,美国的创造力研究与实践繁荣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主要总结如下:

第一,出现了很多专门的创造学研究机构和理论研讨会。由于吉尔福特的带动,美国在50年代后期便形成了一大批有成就的科研集体,发展到60年代则建立起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截至1979年,美国已有53所大学和10个研究所设立了专门的创造学研究机构。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机构有:以吉尔福特为首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能力倾向研究中心”、D.麦金农等人领导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个性评估研究所”、J.W.盖泽尔斯和P.W.杰克逊领导的芝加哥大学的“智力和创造力研究中心”、E.P.托兰斯领导的明尼苏达大学的教育研究所、A.奥斯本与心理学家S.J.帕内斯合作领导的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跨学科创造力研究中心”等。而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俄勒冈大学和犹他大学则逐渐成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创办的“创新中心”教学科研基地。此外,一些重要的理论研讨会也在美国的创造学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这些理论研讨会中最具深远影响的是著名的“犹他会议”,即从1955至1963年间,每两年一次在犹他大学召开的“全美科学才能鉴别与开发研究会议”。在这一研讨会上进行交流的都是当时美国最高水平的理论成果,这无疑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的创造力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第二,创造力开发实践不断发展。这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造力开发训练从早期少数人或个别学院办训练班宣传推广创造技法,发展为一些大型企业、军队或政府机构,为开发本部门职工、军官或行政管理人员的创造力,主动开设训练课程,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开发训练。如著名的IBM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道氏化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美国海军和空军等都设立了自己的创造力训练部门,常年开展职工的创造力训练工作。在大学中,最晚到20世纪末为止,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创造学训练课程,它们有的专门讲授各种创造技法,有的则同各门专业课相结合、运用创造力训练方法,改造原有课程。二是办起各种形式的创造力开发咨询公司,更加广泛地为全社会服务。奥斯本在1954年兴办了美国第一个创造力咨询公司,产生很大影响。以此为开端,这类公司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到1978年时,美国创造力咨询公司至少有33家。这些公司各具特色,专门为各大公司进行开发创造力训练,提供创造力咨询服务。如有的公司专为各行各业的领导人或管理者提供创造性领导方法的开发和训练服务;有的公司则吸收心理学乃至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侧重为科学家、工程师和科研管理者开设“创造性思维策略”课;有的公司则提供解题和革新开发、人才开发、领导能力训练和开发、思维技巧传授等较全方位的咨询服务。有的公司除在美国外,还在其他一些国家设立委托点,并为这些委托点开设各种提高创造能力的训练课程。[3]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创造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在美国几乎已形成共识,在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提出的《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加强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当把开发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的。

第三,成立了创造学组织即创造教育基金会(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和美国创造学会(American Creativity Association)。[4]创建于1954年的创造教育基金会,是美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创造学组织,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是一个以培养创造和创新能力以及领导能力为宗旨的非营利组织,其创始人是以开发“头脑风暴法”而闻名于世的A.奥斯本。创造教育基金会的第二任主席是西德尼·帕内斯(Sidney J.Parnes)博士,第三任主席是A.奥斯本的孙子约翰·奥斯本(John R.Osborn)。1955年,西德尼·帕内斯举办第一届“创造性解题讲习会”(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Institute,简称CPSI)。创造性解题讲习会是基金会举办的最大的活动,每年6月在总部所在地布法罗举行。由于参加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又在西海岸的圣迪戈增加一次,每年一月举行。CPSI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创造学培训班,为各个层次的人士都设计了培训课程,既有面向高级经理、独立开业的经营管理咨询师、教师、学者、工程师、艺术家等专业人员的课程,也有面向大中学校的课程,有深有浅,灵活多样。而各国创造学界的很多研究者都曾接受过CPSI的培训。1967年,创造教育基金会正式出版会刊《创造行为杂志》(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这是全球第一份创造学学术刊物,也是各国创造学研究者最关注的定期刊物,可以从中了解最新的研究动向和成果。(www.xing528.com)

美国创造学会(ACA)成立于1989年,由比·纳什(Bill Nash)博士、乔伊斯·君藤(Joyce Juntune)博士和多萝西·希斯克(Dorothy Sisk)博士三人创立。美国创造学会也是非营利的学术团体,是专门研究创造学的全国性组织。其宗旨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增强人们对创造学重要性的认识,二是促进创造力的开发。学会主要通过举办学习班、学术会议和发行刊物等,为学习、研究和实践创造学的个人与组织提供各种机会。其会员200多名,分布于20多个国家,通过互联网发表思想,交流观点,并且收集和提供世界各国同行在创造学研究与实践方面的信息等。自1990年以后,学会每年举行一次学术大会,每年的会议都有新的主题。这些活动都促进了创造学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经过60至80年代的发展,美国的创造力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对许多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现在,又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形成了彼此间从信息到人才联系密切的国际性网络,共同推动创造学向更成熟的阶段发展。

2.1.1.3 美国创造技法的发展概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促使专利数量成倍增加。这使得有人可以大量地接触到一些发明方案,也就出现了“总结发明家富有创意的技巧并加以传授”的灵感。1906年,专利审查人E.J.普林德尔给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提交了《发明的艺术》的论文,不仅用事例说明发明的技巧,还建议对工程师进行训练。1928年至1929年,J.罗斯曼对平均每人获得39项发明专利的710名发明家进行全面调查,并写出《发明家的心理学》一书,其中也谈到通过方法训练促进发明的问题。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R.克劳福德制定了“属性列举法(Attributive Listing Technique)”;1938年时任美国BBDO广告公司副总经理的A.F.奥斯本制定了激发集体创造力的“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此外,他还制定了简便实用的“奥斯本检核表法(Osaborn Check list Method)”;1942年瑞士裔美国天文学家F.兹维基在参与火箭研制过程中,借用排列组合原理制定了“形态分析法(Morphological Analysis)”;1944年,美国哈佛大学水下声学实验室科学家W.J.J.戈登有意识地记录下创新小组的讨论,并让创造者本人一边解决问题,一边自言自语,以考察创造发明的思维过程,从而制定了以隐喻类比为核心的“综摄法(Synectics)”;1957年,美国海军特殊设计局开发了“计划评审技法(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美国陆军开发了“5W2H法”;C.S.惠廷制定了“焦点法(Foused Object Technique)”;1960年,戈登还制定了“戈登法(Gordon Method)”,热点公司(Hot Pint)发明了“逆头脑风暴法”;1963年美国兰德公司开发出“德尔菲法(Delphi Technique)”,

另外,还有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输入输出法(Input Output Method)”;BBDO公司明尼阿波利斯分公司的J.G.马森制定了“停—行智力激励法(Stop-Go Brian Storming)”;美国密执安州希尔斯达尔大学校长J.D.菲利浦斯发明了“小组讨论法(Buzz Session)66”;美国ATT公司负责市场销售董事B.麦金吉发明了“快速思考法(Quick Think Method)”;前麻省理工学院的J.阿诺德教授提出了“范围思考法(Area Thinking)”和“假想构成法(Hypothetical Situations)”;美国空军宇航局少校J.E.斯蒂尔提出了“仿生学法(Bionics)”;麻省理工学院群体力学研究所所长K.莱温发明了“力场分析法(Force Field Analysis)”;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子公司发明了“缺点列举法”;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C.E.格雷戈里发明了“设想卡法(Idea Bit)”和“7*7法”;美国波士顿市的罗斯诺(Dr.Rosenau)博士发明了“归档系统法(Filling System)”;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 Technique)”;麻省理工学院教授J.W.福雷斯特提出了“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G.纳多拉提出了“工作设计法(Work Design)”;美国宾夕法尼亚拉斐特学院教授E.V.克里克提出了“工程设计法(Engineering Design)”;美国哈德逊研究所所长哈曼·康发明了“脚本编写法(Scenario Writing Method)”;T.J.戈登提出了“交叉影响矩阵法(Cross Impact Matrix Method)”;美国人际关系研究中心所长C.R.罗杰斯提出了“咨询法(Counselling)”和“交朋友小组法(Encounter Group)”;美国精神科医师E.伯恩提出了“交流分析法(Transational Analysis)”;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群体动力研究所的K.卢因提出了“感性训练法(Sensitivity Training)”;美国精神病医师J.L.莫列诺提出了“心理剧法(Psychodrama)”和“角色扮演法(Role Playing)”;美国西北大学的W.伏德发明了“创造性戏剧法(Creative Dramatics)”;F.奥斯本和布法罗大学教授S.J.帕内斯发明了“CPSI法(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Institute)”,即有系统的创造性开发程序;还有美国的“故障树分析法(Failure Tree Analysis)”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