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学者揭示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

日本学者揭示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8]徐方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实在日本至少从1913年就有一些人关注创造性问题,日本的教育者研究创造教育,出版了很多著作和论文。接着,日本最早的研究团体——日本独创性协会也诞生了。

日本学者揭示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

说起世界上的创造性研究,一般都认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48]徐方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实在日本至少从1913年就有一些人关注创造性问题,日本的教育者研究创造教育,出版了很多著作和论文。只是由于当时日本国内外形势的影响,这些事实没有被欧洲社会所了解。[49]之后,日本在创造力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而创造技法的研究与推广普及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内容,出现了恩田彰、市川龟久弥、川喜田二郎、中山正和、片方善治、高桥诚、高桥浩、中村芳树、中山徹、国藤进、樋口健夫等一批创造技法的研究和实践者,对日本国民创造力的提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日本,对创造技法的研究曾出现过三次高潮:[50]第一次高潮是1955年前后,日本最早的创造学课程是在产业能率大学中开设的。接着,日本最早的研究团体——日本独创性协会也诞生了。第二次高潮是1965年前后,川喜田二郎发明了KJ法,中山正和发明了NM法。进入80年代后,新的“创造技法研究热”,即“为创造性地解决一切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和开发”犹如燎原之火广泛地燃烧起来。日本创造技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3.1.1 关于创造技法的概念与作用

对于“创造技法”概念研究极少,目前在日本尚未做出明确、统一的定义,在一定的语境下还可以与“创造工程”[51]、“创造性开发方法”[52]、“创造性开发技法”[53]、“创造性问题解决法”[54]、“发想法”[55]作为同义语使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造成思维混乱。高桥诚给“创造技法”下的定义是:所谓创造技法,就是为了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而使用的技法,[56]并简单定义为“以变革为目的而产生新价值的有效手段”。[57]

日本对创造技法的作用评价很高,1976年,市川龟久弥在论文《世界不景气时代的到来与创造理论》[58]中,提出引进美国创造技法的重要性和普及创造技法的必要性,认为创造技法可以开阔视野。在创造技法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并具有权威地位的高桥诚认为,人要进行创造,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要素,即“态度”和“能力”。为此,首先必须培养属于态度的创造性和属于能力的创造力。为了进行创造,“程序”和“技法”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程序”就是解决问题的步骤,所谓技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这两个要求,可以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成为可能。[59]他还在《创造力百科辞典》中指出:“在解决问题时使用创造技法,其优点归纳如下:①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②提供新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等;③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刺激人们的想象力;④使创意具有多面性,带来用以前的办法想不到的解决方案;⑤突破思维障碍,使创造过程通畅;⑥发现信息或知识的新组合。”[60]龟崎恭尚在《创造性开发》[61]中指出,创造技法对创造活动是有益的:第一,能够提高创造活动的效率;第二,促进思维将目的与焦点结合起来。

1.3.1.2 关于创造技法的分类

将创造技法进行合理地分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创造技法。对于创造技法的分类,很多论文或书籍都有涉及,如高桥诚的《创造技法手册》、《问题解决方法的知识》、《创造力百科辞典》、《新编创造力百科辞典》、《图解!解决力——知道!能!创造技法读本》,高桥浩的《新教育训练游戏》、《在竞争中取胜的创意开发—头脑最大限度转动的13秘法》,龟崎恭尚的《创造性开发》等。综合来看,有如下几种视角的分类:

(1)按思维类型进行分类

高桥诚在1981年出版的《创造技法手册》[62]中,从各类技法中精选了100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法进行分类,将创造技法分为三类,即:“扩散发现技法”、“综合集中技法”和“创造意识培养技法”。这一分类是参考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授吉尔福特(J.P.Guilford)的思维分类法“扩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和“集中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而进行划分的,另外还加上了培养创造意识的技法。其中,扩散发现技法包括自由联想技法(通过类比、相似和相反这三种联想来提出设想)、强制联想技法(把课题和提示强制性地联系起来思索设想)、类比发想技法(把本质上相似的因素当作提示来考虑设想)、特殊发想技法(通过催眠或睡眠,用印象暗示进行设想)、问题发现技法(分析课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关键)、面洽技法(通过面洽发现问题并寻求设想)和收集情报工具技法(收集数据并加以整理的工具和系统)。综合集中技法包括一般综合技法(是收集情报的方法,可适用于各种领域)、卡片式一般综合技法(在一般综合技法中使用卡片)、技术开发技法(主要用于产品的开发和设计)、销售技法(主要用于销售及广告等领域)、预测技法(主要用于未来预测及技术预测等方面)、计划技法(考虑有效地执行解决问题策略的程序)。创造意识培养技法包括集中精神技法(为提出设想而控制大脑集中思想的方法)、协商技法(主要是为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和烦恼以维持情绪的稳定状态)、心理剧技法(通过表演戏剧产生心理上的自由感以及创造性行为)和思维变革法(训练思维活动并灵活变化的技法)。每一小类技法中还包含一些具体的创造技法。

高桥诚将创造技法分为“扩散发现技法”、“综合集中技法”和“创造意识培养技法”的这种分类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令我们对创造技法的体系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但还不能尽如人意,正如他自己所言即“各种技法因含有各种要素而难以详尽地加以分类”。另外,这里的分类标准不统一,“扩散发现技法”和“综合集中技法”是按思维分类法进行划分的,但“创造意识培养技法”是另外加上的。

1984年,高桥诚在《问题解决方法的知识》[63]中对创造技法的分类进行了调整,分为四类,即发散技法(包含自由联想法、强制联想法和类比联想法)、收束技法(包括空间型和系列型)、统合技法和态度技法(包括冥想型、交流型和演剧型技法)。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高桥诚按照吉尔福特的思维分类法将创造技法分为发散技法和收束技法后,发现这种二分法中还有两种技法群不能被包含进来,其一是同时含有发散和收束思维的技法群,称为“统合技法”;另一种是技法本身不是用于问题解决,而是用于达到“问题解决的思想准备”即“具备创造的态度”,称为“态度技法”。另外,这四类包含的子类技法与以前相比也有明显变化。

1996年,龟崎恭尚出版《创造性开发》[64],接受高桥诚最初的创造技法分类标准,并将创造技法分为三种,即扩散技法、收束技法和态度技法。他还认为:扩散技法主要包括智力激励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检核表法、系统合成法、戈登法、综摄法、NM法;收束技法主要包括特性要因图、要因关联图、亲和图法、交叉法;态度技法主要是表象控制法。

(2)从有益于团体创造氛围的形成角度进行分类

1974年,高桥浩在《新教育训练游戏》[65]中,从促进团体发想法角度进行研究,开发出了一系列有益于团体创造氛围形成的游戏性的创造技法,可以主要分为三类,即对协同动作和交流的训练有益的游戏(包括五角形游戏、三角形游戏、寻宝游戏、活动卡片游戏、拼图游戏、形象游戏、交换游戏、越野识途比赛、以心传心游戏、P-T-P游戏、希腊十字游戏、符号组合游戏),对创造性开发有益的游戏(包括团队创作游戏、吊球游戏、各种联想和类比游戏、偶发事件游戏、配合游戏),有益于相互理解的游戏(用插图进行自我介绍游戏、收信人姓名游戏、赠送礼物游戏、赠送礼物T游戏、复合反馈游戏)。通过这些游戏的充分训练,能够养成良好的团体创造氛围,甚至可以预想:如果长期坚持推广发展,很可能会逐渐积淀为深厚的团体创造的文化底蕴。

(3)按照主体创造性品质进行分类

1985年,高桥浩在其著作《在竞争中取胜的创意开发——头脑最大限度转动的13秘法》[66]中认为,当今时代是智慧决定胜负的时代,要想成为有智慧的人,需要具备13种品质即独创性、发想力、集中力、灵活性、破坏力、直觉力、构想力、好奇心、达成心、空想力、追求心、敏感性和解脱心,并分别论述了如何获得这些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4)按照作用领域进行分类(www.xing528.com)

1988年,高桥浩在《创造力、发想力不断涌现的读本》[67]中将创造技法按照如下几个角度进行了分别介绍,即感性和问题发现能力的开发法、打破阻碍自由发想和行动的固定观念的方法、发想的动力即想象力与集中力的锻炼方法、锻炼发想力的种种发想法(即结合变换型技法、问题解决型技法、类比型技法、联想空想型技法、分解再构筑型技法、视点变换型技法、强制转换型技法、累积构成变换型技法)、快速使用且提高效果的特选发想法。

1.3.1.3 关于创造技法的特点

对于创造技法特点的研究,相关的文献较多,高桥诚的《创造技法手册》、《问题解决方法的知识》、《创造力百科辞典》、《新编创造力百科辞典》和学位论文《创造技法的分类和有效性研究》,日本创造学会编撰的《创造的理论与方法:创造性研究1》,片方善治的论文《系统与创造性开发》[68]等都有关于创造技法特点的阐述,但这些都是对某个具体的创造技法特点的阐述,如头脑风暴法的特点等。而对某一技法群或某一国家的技法特点的阐述文献很少,村上幸雄在其论文《各种创造技法的共同内容及其本质》[69]中,举出等价变换思考法、ZK法、NM法、KJ法,并对这些方法的共同内容和本质进行了讨论,认为收束思维与发散思维就像车的两个轮子相互协同作用,共同推动着问题解决的智能活动不断前进,在创造工学的技法中,也渗透着收束思维和发散思维;中村芳树的论文《TRIZ创造技法的考察》[70]、《TRIZ在问题解决结构中的地位和特征》[71],上田宏的论文《TRIZ发明原理的发明适应性》[72]中,都涉及TRIZ这一创造理论方法的特点。特别是中村芳树的论文《TRIZ创造技法的考察》通过与已有创造技法即自由联想法、强制联想法、头脑风暴法和类比技法的比较提出了TRIZ理论方法的一些特点。

1.3.1.4 关于创造技法的有效性

关于创造技法的有效性探讨,基本上是从两个视角进行的。一个是从与其他创造技法相比较的角度进行的,如:(1)1999年,高桥诚在《个人头脑风暴法与团体头脑风暴法的发想生产性比较》[73]的论文中指出,将发想时间由原来的12分钟延长至18分钟,而且利用书写式头脑风暴法通过实验来比较个人头脑风暴法和团体头脑风暴法的生产性,结果是团体头脑风暴法的生产性相对较高。(2)1999年,藤田邦彦和国藤进的论文《使头脑风暴法灵活运用的BA系统的试做与评价》[74]认为:头脑风暴法的参加者不只是与题目直接相关的专家,而是汇集各种领域的人才时会得到更好的结果。这是因为异质信息能够拓展发想的范围,给参加者带来意外的信息联系。因此试制了将异质信息提供给远隔头脑风暴法环境的BA(Brainstorming Activator)系统。运用BA系统进行了远隔头脑风暴法实验,结果发现,使用BA系统比不用BA系统时,发言和提出创意的数量都有所增加。

另一个是针对某一创造技法的有效性进行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或者是通过创造力测试进行有效性研究,或者是通过创造技法的实际应用而出现的创造成果来衡量创造技法的有效性。如:(1)2001年,高桥诚在其学位论文(这部论文是高桥诚关于创造技法的集大成研究成果)《创造技法的分类与有效性研究》[75]中的第三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比实验对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的“发想规则”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2)1998年,弓野憲一和山本浩之发表《等价变换训练对创造性影响的效果》[76],这篇论文研究市川龟久弥倡导的等价变换理论的实施效果,通过创造力测试,发现等价变换训练对一般创造力开发很有效。(3)京极狭彦在其论文《妖怪发想法——东洋式头脑风暴法》[77]和比嘉佑典在其论文《新奇的东洋大学》[78]中,通过学生的创造活动结果指出,妖怪发想法有益于创造力的开发。(4)樋口健夫在其著作《创意达人的笔记本活用术》[79]和论文《创意马拉松的实施情况》[80]、《创意马拉松的一般效果考察》[81]与《企业内部创意马拉松研修效果的考察》[82]中指出“创意马拉松”这一创造技法有益于人们的创造活动。(5)小林務在其论文《210∞独创力开拓法》[83]中指出12年来实施210∞法取得的实际成绩。(6)上西健治和弓野宪一在论文《关于用NM法培养创造性的实证研究》[84]中指出,用NM法培养创造性,可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创造性。

1.3.1.5 关于创造技法的文化背景

徐方启在《创造教育研究》的论文中指出,日本强调平均主义和集团主义,缺乏创造性风土文化,所以日本应在建设宜于创造的风土文化方面做好长期不懈的努力。川口吉太郎在《日美的文化比较与创造性》[85]中通过比较日美文化,认为日本缺乏与创造性相关的四个方面,即精神的独立性、身份保障、相互批判的精神、挑战精神。小林纯一的论文《从日美比较的立场看大学生的创造性与性格的关系》[86]和木村明生的论文《从日苏比较的立场看前苏联的创造性》[87],是通过国家之间的创造性比较揭示文化对创造性的影响。芦谷正男在其论文《日本的企业社会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创造性呢》[88]中指出,日本企业社会固有的即均一化、论资排辈、嫉妒他人成功、枪打出头鸟等文化不能培养创造性丰富的人才,独创性发想也很难实现,因此要不断地打破以前的人事秩序,构筑合理的新人事体系,以谋求日本企业更好地发展。

还有学者只是探讨了日本文化,而未对日本文化如何影响创造活动作出评价,如:王秋华和比嘉佑典的论文《中国人的发想与日本人的发想——日中合资企业文化的调查》[89]研究了中国华中地区的日中合资企业中的文化摩擦和文化背景,通过对比探讨了两国间的企业文化差异

1.3.1.6 关于创造技法的推广普及

1955年,日本最初的创造性开发教育“独创性开发训练课程(Creative Thinking Course)”在产能短大开始。这次独创性开发训练课程,参加人数超过两万,可以说是日本最大的创造性开发教育。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系长、主任。内容是讲授创造性及其重要性,进行基本的创造技法训练。[90]由此逐渐开始了创造技法的推广普及工作,一直渗透到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还成立了创造技法研究推广普及的各种研究会或研究所,如市川龟久弥发起的等价变换理论研究会、高桥诚的创造开发研究所等。然而,日本学术界对创造技法的推广普及至今还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成果问世,我们只能从一些学者的文献和实践中提炼其有关创造技法推广普及的内容。可能涉及的文献有:

高桥诚的《图解!解决力——知道!能!创造技法读本》[91],这是一本利用图解(使用图进行解说)方式写作的书籍。这本书的基础就是1984年出版的《问题解决方法的知识》,但进行了补充:将创造技法的解说分成两页,增加了实例,彻底地重新审视并追加了项目,而且对创造技法的解说和图解都更加充实,通俗易懂。

弓野宪一的《世界创造性教育》[92],其中的一个内容是从日本的教育制度,日本创造教育的动向,日本小学校的创造性教育,日本初中和高中的创造性教育,日本高专、大学和大学研究院的创造性教育等方面阐述了日本的创造性教育。

柴山胜生、远山纮司、东千秋的《问题发现与解决的技法》[93]中对图解表达进行了研究和说明,指出了图解表达的作用。

另外,村上洁的论文《从幼儿开始进行创造性开发》,桧山哲男的论文《企业创造化研究会的活动》,高桥诚的《企业的创造性开发——昭和39、47、58年的调查比较》,比嘉佑典和小林美智子的《幼儿创造性开发教材的研究》,弓野宪一和高渊直哉的《利用网络进行创造性培养》,国藤进、三村修和羽山彻彩的《迷你移动大学的尝试》,国藤进、三村修的《七尾移动大学的尝试》等论文也代表了一些学者在创造技法的推广普及中努力从各方面所做的研究。

通过研读这些文献,从中可以归纳出,日本推广普及创造技法的经验:(1)学校、企业以至国家应制定适于创造技法推广普及的政策措施。(2)创建专业的创造技法研究和推广普及机构。(3)不同年龄段的接受者都应有适合自己的创造技法教材。(4)运用案例和图解法介绍创造技法,通俗易懂,使人容易接受和掌握。(5)按照不同年龄段的性格特征,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创造技法普及。(6)通过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推广普及创造技法。(7)现场学习体验创造技法。(8)邀请有突出成就或有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介绍在创造过程中如何选择和使用创造技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