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教学中最难把握的是提出问题这个要素,学生提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虽然有意义,但未必与教学发展方向一致。因此,多数课题恐怕还是要由教师提出。这样做还是科学探究吗?还是。根据现象或过去的知识找出矛盾或疑问,把它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习惯。教师经常这样做,时间久了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这样做,遇到相似的场景时会不自觉地在心里产生疑问,于是就形成了提出问题的习惯,也就逐渐学会了怎样提出问题。我们强调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在“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我们这样做是在引导“批判性的思维”,是在培养“怀疑精神”。例如我们学习力的相互作用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学生自然会想:“对呀,同性相斥啊……可能除了库仑力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力,使得质子相互吸引,不然怎么会……那这个力会是什么力呢?这个力与我们熟悉的力有什么不同?……”这小段教学过程也许只有一两分钟,但它包含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以及极其简单的分析。尽管学生不可能得出可靠的结论,但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一种示范。又如,在学过匀速圆周运动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可以看作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桥面的半径就是地球半径。地面上有一辆汽车沿着赤道行驶。根据前面的分析,汽车速度越大,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就越小。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速度大到一定程度时,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零?
学生在拱形桥的问题中已经知道,半径越小时,车对桥的压力与重力之差越大,地球的半径很大,这种效应应该不明显;但学生还知道,速度越大两力之差越大,所以要在地球上产生明显的效应,车就要开得很快。学生自然会提出要多快呢?这时驾驶员与座椅之间的压力是多少?他这时可能有什么感觉?……(www.xing528.com)
教师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的教学就是用教师的行为来影响我们学生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