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自然表演指导策略:体验剧的实践创新

幼儿自然表演指导策略:体验剧的实践创新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身体表达指用肢体、表情动作表达内心情感与想法;身体表达又包括了自然性身体表达和舞台性身体表达。肢体动作、表情符号围绕模仿、造型、控制三个维度展开,“情感”喜、怒、哀、乐的情绪贯穿于所有表达中,体验剧表达必须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及其在头脑中所获得表象的基础上。这个时候指导者可以将某个情感或某个场景同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让幼儿将这个经验迁移到自己的表演中。

幼儿自然表演指导策略:体验剧的实践创新

表演并非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需要引导幼儿借助已有经验,从感知、模仿、想象、情感等方面去充分认识、理解角色,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表情、动作,推动自己的表达表现。

(一)指导幼儿身体表达的策略

作为一种以身体资源表现为主的艺术,体验剧活动中依靠身体的方位移动是表现角色空间变化的主要方式。身体表达指用肢体、表情动作表达内心情感与想法;身体表达又包括了自然性身体表达和舞台性身体表达。前者围绕肢体和表情本身;后者则体现了装扮、道具以及音乐对身体表达的辅助作用。

肢体动作、表情符号围绕模仿、造型、控制三个维度展开,“情感”喜、怒、哀、乐的情绪贯穿于所有表达中,体验剧表达必须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及其在头脑中所获得表象的基础上。

1.不断积累素材

肢体动作和表情是幼儿在表演中进行体验剧表达的最直接的手段。指导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肢体动作和表情的符号,来表现角色的行为和内心。例如,喜、怒、哀、乐的表现,笑的时候眉开眼弯嘴上翘;伤心难过的时候眉呈八字嘴下垂;生气的时候双眼睁大眉倒竖;惊讶的时候嘴巴张大眉头抬;发愁的时候嘴角收拢眉头皱;又如,增加肢体动作,捶胸顿足直跺脚,表示生气;手拉衣服摇摆身体,表示撒娇;两手一摊,表示无可奈何;手搭于额头,表示远眺;双手插腰,表示神气高傲,或表示蓄势待发;手心向外一推,表示拒绝等等。

不同年龄幼儿,高兴的情绪表现指向:对于小班幼儿,肢体动作只要能够做到拍手或蹦起来就可以了,表情则与幼儿平时生活中自然的状态相同就行了。到了中班,会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程度的高兴是如何表现的。如果是淡淡的高兴,那么拍手的幅度就是比较小的,嘴角上翘一点就行了,而且动作表情持续的时间较短。如果是很高兴,那么肢体动作的幅度就要更大、速度更快,表情就要更加夸张,持续时间也要更长。还会指导幼儿根据角色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当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到了大班,幼儿就要尝试将高兴和其他的情绪结合起来进行表现,如由喜转惊,再转羞的复杂情绪。

肢体动作和表情的符号素材积累过程,必须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在表现部分较复杂抽象的情绪时,幼儿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避免用同一种表现形式,使幼儿的表达趋向模式化、刻板化。幼儿独特的个性是他们在自己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应该得到保护。换而言之,这也成就了同伴学习的机会。

2.引导幼儿观察

引导幼儿观察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在帮助幼儿输入丰富的肢体动作和表情符号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丰富多彩的表情和灵活多变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角色个性。舞台上演员的生动表情和肢体动作可以说是转瞬即逝的,对于幼儿来说完全依靠自己去观察、去模仿,而没有任何的辅助和支持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遇到一些对幼儿来说比较陌生的角色时,要让他们自己表现就更有难度了。因此需要从旁适时地引导幼儿去观察和模仿。

如在小班“快乐的幼儿园生活”活动“神奇的泡泡”中,幼儿轻轻低下头,上前迈出一只脚,再跨进一只脚,并脚站好便意味着进入了泡泡的内部空间,不再随意乱动;当幼儿再跨前一步,便是钻出了泡泡。泡泡空间的区分通过一步之差表现出来。

◆案例6-8 “杨梅狂欢节”表演片段

在表演“幼儿园的杨梅成熟了”中品尝杨梅一幕时,要求幼儿的表情、肢体动作表现出酸、甜的表情。于是,老师和大家讨论品尝时的动作有哪些(图6-9)。

图6-9 幼儿品尝杨梅时“酸、甜”表情

幼儿1:“小手放在胸前,脸上笑眯眯的,就是杨梅很甜。”

幼儿2:“眼睛眯起来,身体动一动就是很酸。”

老师:“那大家来做一做。”幼儿示范了一下,“酸吗?甜吗?”

孩子们都觉得不太像。

老师又问:“那还可怎么做,把吃杨梅的感觉表现出来?”

一个孩子说:“拿一颗杨梅,放进嘴里,就像这样。”(表情补充:眼睛睁得大大的,然后微笑)

另一个孩子说:“对的对的,再拿一颗,很甜还想吃。”

老师:“脚可以怎么动呢?”

孩子们答不上来。

可见幼儿对肢体动作都有一些零散的经验,但没有完整的认识。那么怎样将这些经验组合在一起呢?这个时候有个正确的可供观察和模仿的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老师提供了几段糖果的广告视频,并提供杨梅品尝。幼儿一边观看,一边又讨论起来。

“甜甜的杨梅吃完,让人想跳舞,可以转圈圈,吃完还想吃。”

“酸酸的杨梅吃进后会让人身体发抖,还可以跺跺脚。”

“酸酸的杨梅吃进后赶紧吐出来,吐在手里,看一看。”

幼儿逐渐明白了表情和动作的组合所能达到的表现效果。表情是由人的眼睛,眉毛,鼻子,嘴巴协调地产生变化而形成的,眼睛对表达忧伤,口部对表达快乐和厌恶很重要。愉快、感兴趣等正性情绪增加面部肌肉的活动,发怒、沮丧等负性情绪主要引起前额区和眉间的活动等。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在指导时遵循着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依据幼儿对情绪的理解和表达程度,统计出如表6-3的情绪常用表。

表6-3 常用情绪表

通过引导观察法,幼儿逐渐积累了自主观察、学习模仿的经验。无论在平时欣赏表演时,还是在自主表演时,都能主动地去观察和模仿,从而逐步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表演中去。当然教师是幼儿的第一榜样,必要时还要亲自为幼儿进行夸张的示范,幼儿才能被感染,并敢于大胆夸张地去表演。当有具体的可供幼儿模仿的对象时,比如某种动物、某件具体的事件、某个具象的特征明显的表情等,引导观察法是非常有效的。

3.指导幼儿经验迁移

利用生活经验让幼儿理解肢体动作和表情的含义,感受身体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传递出的信息,帮助幼儿在表演中自然、适切的表达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增强童话剧的表演效果。当某些角色或情节没有可供直接观察和模仿的对象时,就需要运用经验迁移法。

幼儿的经验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很多复杂的情感很难用动作和表情表现出来。这个时候指导者可以将某个情感或某个场景同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让幼儿将这个经验迁移到自己的表演中。

◆案例6-9 《赶花会》表演时的生活经验迁移

在表演《赶花会》中,开场穿戴盛装出席照镜子的情节。

老师问:“你们觉得这个时候小动物们的心情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个孩子说:“当然是很开心的。”

另一个孩子说:“觉得自己很漂亮很好看。”

老师问:“既开心又觉得自己很好看是什么样子的呢?”

大家纷纷尝试表演起来。但是大家马上发现开心很好演,觉得自己好看很难演。

老师又问:“你们见过别人觉得自己很好看的样子吗?”

一个孩子回答:“妈妈化妆的时候。”

另一个孩子说:“阿姨在店里试衣服的时候。”(www.xing528.com)

老师请这两个孩子回忆模仿一下。

一个孩子见了马上说:“我妈妈烫好头发就是这样照镜子的。”

经验迁移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和表现一些特定的或者比较抽象的情感,或者情节所需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幼儿日常生活的经验各不相同,通过运用这个方法,幼儿已经渐渐形成将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动作重新组织渗透在表演中的意识。一个孩子表演的动作无形中也促使其他孩子的思维活跃了起来。

表演需要幼儿的步态、手势、动作比日常生活中的要夸张一些,要有表演的舞台效果。各个角色因其角色特点不同,还要求幼儿在表演游戏时要恰当而准确地把握。教师须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有效的指导应存在于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它可以是幼儿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也可以是获得成功体验后表达或与大家分享感受时,教师必须努力去把握有效的指导时机。

(二)指导幼儿言语表达的策略

言语表达指用声音、语词以及相应的语气、语调表达说话人内心情感与想法。对于言语和声音而言,更多的是角色音质的表现,包括角色特有的音色音速、语气和语调特点。幼儿对语言的运用,通过声音粗细,语气、语调的变化,语词的延长、停顿等来体现。幼儿在幼儿体验剧中的语言表达还受到自身语言发展水平的限制,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和有感而发的情境游戏中逐渐丰富、流畅起来。

1.声音模仿

幼儿喜欢模仿,且善于模仿,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不仅喜欢聆听故事,更喜欢学着故事里各种动物的模样来进行表演,“嗷嗷,我是大灰狼,我要拿小兔子当点心吃。”“我是大灰狼,小白兔快出来”……

小班的幼儿喜欢模仿,经常能够把故事里听到的对话等,在表演时运用进去;在日常的活动中,时常会带着小动物头饰,进行简单的表演。在表演中,如果开始时大灰狼的声音不像,孩子们很快就能发现,并进行调整,把它变成了粗粗的声音。孩子们还是很敏感的,这对今后的表演很有利。

2.声音对比

不同的语气、语调,或是语词的停顿、拉长,在表演中的对话运用,呈现出的效果是不同的。不同的语气能体现相应的角色特点,以“看”符号来识别语调,以“听”来感受、区别,最后运用不同声音技巧,用“说”来表达、创造,根据不同的意思表达出不同的声音。引导幼儿学习丰富的声音表情,首先要让他们理解不同的声音表情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初步了解正确运用声音表情的重要性。如说同一句话:“下雨了!”用较高的音调、较快的语速及向上的语调说出来,能表达一种快乐、欣喜的情绪;用低沉的音调、较慢的语速及向下的语调说出来,表达的是一种沮丧、失望的情绪。如:“快开门!”用细柔的声音、较慢的语速说出来,可体现在兔妈妈的身上;用较粗的音调、较快的语速及向下的语调说出来,表达的是一种粗暴、野蛮、急躁的情绪,具体体现在大灰狼身上。

接着让孩子学习运用不同的音色,来表现不同的角色形象。比如:《草垛不见了》中的小羊被动物们拿走草垛时生气洪亮、语调稍慢发音,吐字清晰,表现出小羊生气了,而牛伯伯的声音语速稍慢、声音沉稳,应该压低喉管挤压成声,显出特色。

声音表情的运用是一种艺术,用声音为角色造型时,要根据故事角色形象的个性特征,以及根据故事情节变化的需要来把握语调的高低,语速的轻重缓急。对不同声音的欣赏、比较、练习,使幼儿逐渐获得运用声音进行表演的能力。

(三)指导幼儿表演的策略

在幼儿体验剧表演中,为了以幼儿为中心,凸显幼儿在表演中的主体位置,避免教师为主导的教,就需要教师把握自身角色,提供合理、有效的支持。

1.三方共构

在幼儿体验剧的实施中,教师、幼儿以及体验剧内容是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和发起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监控者。在创作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一同讨论故事内容,商议故事的发展,并将讨论的结果以体验剧舞台的语言呈现出来。可见,教师不是主导的权威,而是平等地与幼儿和谐共处,共同推进体验剧开展的合作者与支持者。

在体验剧的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经验不是依靠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线性传递与知识技能灌输获得的,而是在与教师一起充分体验学习题材后,进行意义建构中取得的。这样一种三角共构的学习模式必然要求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遵循幼儿的发展需要,努力与幼儿维持民主友好的师幼关系。

2.双重身份

在体验剧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常以两种身份行动:教师身份和角色身份。教师身份:以教师真实的教育者身份组织幼儿在体验剧的活动。主要用于活动开始的采风环节,以及教师出戏对班级的管理与角色的讨论等。角色身份:教师扮以剧中的某一虚拟角色出现于幼儿面前,以便更好地引领幼儿进入情境,激发其创作能力。

从角色内容与主题的相关性看,教师的角色身份可分为事件内(丑丑猫、小白鸽、盲童、北极熊)和事件外(小仙女和风伯伯)。事件内的角色是与故事情节发展直接相关的角色,而事件外角色是情节中的次要角色,只对故事发展起一定的辅助作用,不决定事件的发展方向。教师扮演的低姿态角色可以很好地激发幼儿思考,并为整个活动注入张力

3.教师入戏

“教师入戏”是“通过教师扮演某种特定的角色,带领幼儿进入虚拟的世界,从而加快幼儿心理上进入‘这就是真实’的体验,加深活动探索的成绩效果。”作为体验剧表演中最常用的策略,教师进入表演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入戏,促进角色问的对话。除此之外,教师入戏还可以引发兴趣、控制剧本动作的方向、邀请参与、提供选择和可能性、发展故事、为幼儿制造入戏交流的机会等。

(1)演绎角色特征。教师在入戏前利用简易的道具和服饰表明身份的更换,如教师带上小白鸽的头饰装扮成小白鸽,戴上猫的头饰、披上灰色的披巾表现脏兮兮的丑丑猫,戴上墨镜扮演看不见的盲童。但外形的装扮不是教师入戏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在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性格特征方面首先入戏,充分并夸张地表现,这样才能让幼儿较快感受到环境和教师身份的变换,与教师一起入戏。

如在活动“阳光农场小星农”中,教师不仅用简易的头饰扮演出蔬菜的样子,而且通过夸张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将蚯蚓粗鲁无礼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幼儿对蚯蚓的直观感受才会更加深刻,在讨论中会有更多的想法。

(2)坚持所扮角色。在活动中,教师入戏时曾遇到过幼儿的几次质疑:“老师,你别再装了。我知道你不是蚯蚓,你是老师。你别再骗我们了好不好?”“我知道花仙子又是老师来装的,你不是铜人像,我知道你是老师,别再装了!”

提出质疑的多是极个别发展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对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已经很了解,能够清楚地分辨教师在剧中的真实身份与角色身份,敢于挑战教师。面对质疑,教师应坚持自己的角色身份,以认真的态度告诉幼儿:“我就是……,我和你们一起表演……我是……。”教师这样一种参与的认真态度能很快获得幼儿认同,并为幼儿的假装行为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3)做好角色转换。在班级表演区,教师被要求一起加入表演时,通常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阳光农场小星农》中教师先扮演星农引导幼儿进入舞会情境,之后又扮演蚯蚓闯入舞会引起幼儿的愤怒;《有趣的桥》教师先扮演小精灵,引出小朋友造桥的情景,再到扮演破坏桥的小恐龙,制造戏剧冲突。教师在角色转换时要注意角色之间的自然衔接,要突出不同角色前后之间在声音、外貌、动作等方面的差异。此外,要尽量减少幼儿的等待时间,给予幼儿一定的任务意识帮助其角色转换。

然而,教师入戏的策略虽好用,但仍需控制。教师与幼儿以角色身份互动时间过久,会使得幼儿过于兴奋,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的行动,造成活动秩序混乱。教师应带领幼儿适时地出戏,以局外人的身份讨论戏剧中所发生的事件,动静结合,入戏与出戏交替,从而培养幼儿勤于思考、善于倾听他人的学习品质

4.自然续演

自由式续演凸显的是幼儿遇到剧情场景时的本能反应,是幼儿自然、自我、自发的情感表达和语言处理,能体现出幼儿最本真的内心世界和所知所想。无剧本,无彩排,无预设,当进行场景高度还原的剧情场景时,幼儿可以凭借对故事走向的理解,现场氛围的感受而生成自由的想象进行表演,虽然通常情况下仅仅是几句对话的延续或“话赶话”式的临场反应,情节可能松散凌乱、荒诞无理甚至不知所云,但已经能够有效地延续故事情节和生发新的矛盾冲突,此时教师应帮助幼儿进行情节梳理和亮点记录。

◆案例6-10 在大班幼儿体验剧《多多吃饭》还原场景表演

利用幼儿园的专用教室宝宝厨房,能高度还原一般的餐桌故事,因为宝宝小厨房满足场地需求(圆桌、座椅、厨房设施、空地)和经验需求(时常开展的厨房体验活动)。将已发生、已体验的故事按照幼儿的表达方式、故事理解和表现能力进行场景还原的自然续接表演,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编力,续编体验剧。

幼儿自主报名进行故事表演,未参演的幼儿做观众;幼儿自选角色自定表演,教师演前提出表演希望:最好把故事演得长一点点,演演可能发生的事情。

1组:……哥哥生气地进入房间(空地搭建的卧室),将多多的被子拉开,恶狠狠地告诉多多“你再这样以后就都不要吃饭了”。多多呆呆的看着天花板,默默的说“哥哥,我知道我做得不对,我会改的”。哥哥把多多的被子扔回给他:“你每次吃饭都做错事情,上次还把所有的鸡翅吃光了,喝汤声音和猪叫一样。”多多抱着被子说:“我下次肯定不抢了,我还会把虾仁让给小妹妹。”

2组:……哥哥打了多多的肩膀一拳,埋怨他:“你下午吃饭怎么不等等爸爸,爸爸每天那么辛苦挣钱,接送我们上学。”多多点了点头:“都是我不好,我只顾着自己吃饭,忘记了爸爸还饿着肚子。”哥哥:“那我们明天去爷爷家吃饭,你记得等着爷爷奶奶一起吃。”妈妈这时候进来了,夸奖哥哥说:“哥哥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多多要多向哥哥学习。”

3组:……哥哥刚说完“那你就再也不要吃饭了”,多多就起身哭了起来,边哭边打哥哥。“让你凶我,你上次还把汤汁洒在了我的衣服上呢,你怎么不赔我衣服。”哥哥也生气了,说道:“那是我没有端稳盘子,好,我以后再也不给你打开饮料了,你就一直讲话、一直聊天好了!”多多:“好啊,那我再也不分我的巧克力给你吃了”……

在幼儿的自然续演中,能够直观地捕捉记录到幼儿个体对餐桌不文明行为的认知情况和处理方式。教师可从续演中统计归纳某一现象的认知情况或处理行为的方法种类,及时发现幼儿个体的认识或行为偏差,在运用晨间谈话、小组讨论、个案追踪等方法培养大部分幼儿的餐桌文明礼仪的同时,兼顾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

◆案例6-11 大班幼儿体验剧《多多吃饭》还原表演后的讨论

场景还原表演后的讨论:

师:说说看,你们在大家的表演中发现了进餐的时候都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幼儿1:我们是小朋友,应该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了以后再一起吃饭。

幼儿2:有我们喜欢吃的菜的时候,应该和大家分享,不能自己全部吃完。

幼儿3: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请大人帮忙,不然会弄得更乱的。

幼儿4:吃饭的时候不能只顾着讲话,应该认真吃饭才对。

以剧促学,结局体验、过程感知、因果联系,是利用体验剧创编培养幼儿餐桌礼仪的精髓所在。在体验剧的创编中,教师有意识、有选择地就餐桌礼仪进行开放式提问,引导幼儿注重创编过程中遇到的餐桌礼仪问题和解决方式。因体验剧的表演和展示具有现实模拟性和可反复性,能将幼儿在开放提问中的回应多次进行实景展示。幼儿能够亲身体验无礼仪行为带来的后果,感知文明进餐的方式、理解社会规则的因果联系,可反复的结果体验和后果比对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礼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