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26'×5
国家/地区:中国
制作机构:大陆桥文化传媒集团
制片人:杨波,凌立
导演:于新玲,洪亮,刘念,米
歇尔·法卡斯,庞其军,曲峰
摄影:王维铸(阿福),Mitchell Farkas,赵午,杨林,卢寅
剪辑:王杨,陈学亮,陈博睿
内容简介:
跨越滇西北高达3000米落差的横断山脉,深入黔东北毒蛇密布的梵净山原始森林,探险岳鄂西神农架号称“蚂蝗谷”的无人区,攀越延绵近千里的陕西秦岭,一切只为追寻中国金丝猴部落的款款足迹。远离尘嚣,深入重山密林,与“人间精灵”相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与中国大陆桥传媒集团联手制作,大型纪录片《中国金丝猴部落》为您带来一次最亲密的接触,一种最敬畏的注视,一段最美丽的邂逅,一首最动人的礼赞。
主讲人简介:
洪亮,《中国金丝猴部落》导演,2004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涉足的领域包括电影、电视剧、情景喜剧、电视栏目、栏目剧、广告和纪录片,所从事的职位也跨越了导演、编剧、策划甚至摄影师、后期剪辑等多项工作。2009年开始制作纪录片,包括《反对者陈独秀》《中国通史》等。
早在2011年刚刚接触金丝猴这个项目的纪录片时,没有拍摄过一部自然类纪录片的我对于这类片子的印象还停留在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在20世纪出品的一系列科教片。尽管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和普及,包括BBC,Discovery以及其他国际纪录片届的一些经典的自然类纪录片已经纷纷进入国内,为国内观众带来了完全不亚于电影的视听享受以及更加丰富的内容。但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大多数人当时都还认为这种大片级别的作品不属于中国,不接这里的地气,虽然潜意识中也涌动着做出一部不同以往的自然类纪录片的冲动,但面对一个完全陌生且不可预测的世界,经验欠缺的我们确实无法感知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怎样艰巨的任务,就是带着这样忐忑的心理我们踏上了前采的旅程。
金丝猴作为与大熊猫齐名的国宝级野生动物,如今的公众却对它们知之甚少,即使我小时候很喜欢野生动物,对金丝猴的了解也非常有限。经过脑补,我才了解到金丝猴总共分成四种,除了越南金丝猴,其他三种都分布在国内,然而除了川金丝猴是真正金黄色毛发之外,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竟然与“金丝猴”毫无关系。事实上这几种亲缘关系很近的猴类共同学名为“仰鼻猴”,只是国内动物学界为了纪念最早发现的川金丝猴而将它们统称为“金丝猴”。另外还有金丝猴各种群数量稀少,群居生活,这些敏感的生灵天性胆小,温顺等大体概念。除此之外,对于金丝猴各种群现存准确数量,以多少只为大群,组织分工如何,目前栖息地的生存状况如何,却几乎一无所知。也正是由于这些未知,让我无比憧憬着与野生金丝猴群的接触。
然而跑了一圈国内著名的金丝猴种群栖息地之后,我们发现这个项目还没启动就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每个野生金丝猴群数量都不超过几千只,蜗居于贵州东北部梵净山的黔金丝猴更是不到几百只,即使在条件艰苦的山上住上一两个月,都很可能无法一睹黔金丝猴的真容。我们面临的,很可能是一部拍不到部分金丝猴种群的金丝猴纪录片。
而通过向专家的了解得知,目前金丝猴群的生存状态也是相当堪忧:尽管经过国家林业局及各地方林业局的大力保护,各大金丝猴栖息地都已经成立了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不仅偷猎行为已经被杜绝,而且连砍伐树木都要面临重罚,但如此的保护力度,却并没有让金丝猴种群数量得到恢复,反而使得金丝猴的生存面临着愈发困难的局面,到底是什么在威胁着这些人间精灵的生存?(www.xing528.com)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前采的过程中接触了川、黔、滇等国内研究金丝猴种群最为权威的专家和战斗在保护金丝猴最前线的工作人员,因而对于金丝猴种群面临的宏观和微观问题都有了一定了解,而其中我们最关心的金丝猴种群生存的困境这一问题,从各金丝猴种群研究界专家那里得到的答案都非常一致,但也颇为沮丧:保护金丝猴如果只依靠林业部门甚至当地民众的努力往往只是杯水车薪,在这个全球生态一体化的时代,来自于大城市、东部发达地区的民众,将中部和西部的生态保存良好的地区视为旅游目的地,从而推动了这些金丝猴栖息地的旅游产业发展,然而游人的增多,配套设施的建立却开始越来越直接威胁到金丝猴群落的安全,尽管在它们生存的核心区域内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没有保护区的批准不允许旅游者进入,但是大批的游客带动的周边地区旅游产业还是严重挤压了它们的取食范围和生存空间,不仅让它们无法繁衍更多的种群,甚至对于目前的生存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更可悲的是,不仅是金丝猴,甚至不仅是中国,这几乎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空间的矛盾,成为人类文明与自然界之间的一个巨大矛盾。
了解了金丝猴生存所面临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最强烈的创作冲动,本片最终将这一问题作为终极命题,围绕着它开展全片的策划,在总共5集片中,第一集“天降美猴王”讲述金丝猴是如何被发现以及它们如何进化成今天这种美丽的生灵,却又为何会成为濒危动物。抛出了这个终极问题后,第二集“金色的天使”深入两个川金丝猴栖息地:湖北神农架和陕西秦岭,通过两地的两个金丝猴家族成员讲述川金丝猴群落的现状和生存问题。第三集“雪山精灵”进入滇金丝猴栖息地:云南白马雪山,通过本地区一个金丝猴家庭讲述滇金丝猴群落的生存现状和保护情况。第四集“寂寞的独生子”则来到黔金丝猴唯一的栖息地——贵州梵净山,讲述黔金丝猴的生存状况和巨大困难;最后一集“保护美丽天使”则试图为这个终极问题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作为策划的重点,关键在于解决本片讲什么以及怎么讲的问题,在完成了“讲什么”的方案后,确定“怎么讲”可能更直接关乎本片成败的关键。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目前的纪录片大体的潮流都是在讲故事,即使是自然类的内容,也会将动植物甚至是自然环境赋予角色性格和特点,使得这类片子彻底脱离了空洞的说教。而作为人类的近亲,极具灵性的金丝猴,自然天生具备了这种牵动人心的潜质,因此我们也选定了国内三大金丝猴种群中选取一或几只金丝猴作为故事的“主角”,以及和当地金丝猴保护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个人物作为本集的主人公,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来让人们一窥金丝猴各大部落的全貌。
除了讲述金丝猴物种的起源、发展、进化、现状,当然还有几位主角悲欢离合的“猴生”故事,而作为终极命题的具体表现,我们也选取了一个与金丝猴栖息地紧密结合的矛盾点:为了发展当地旅游,地方政府建设了公路、索道方便游人,但这些公路却把自然保护区,也就是金丝猴的栖息地割裂成一块块的小孤岛,胆小的金丝猴和其他动物不敢穿越这些不时传来汽车发动机和人声的公路,导致它们的栖息地越来越破碎化,而对需要大范围迁徙以寻找食物的金丝猴群来说,这种孤岛很可能成为锁住它们生存希望的枷锁,让它们在越来越破碎的生态孤岛上等死。而这,也就是自然保护区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金丝猴种群却不见繁荣昌盛的最关键原因。带着这个终极命题,我们踏上了拍摄之路,也期待着能够通过金丝猴乃至整个生态学界的专家们之口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摄制组跨越数千公里,穿越了湖北神农架,贵州梵净山,云南白马雪山和陕西秦岭四个不同的金丝猴种群栖息地,跨越春夏秋冬四季,徒步总行程超过一万公里以上,然而在开始阶段,除了能够拍摄到一部分神农架半野化的川金丝猴群外,几乎无法接触到其他的任何纯野生的金丝猴种群。对于自然类纪录片而言,拍摄到主要角色可能要比其他技术或艺术问题都更为关键,尤其是对于以灵巧和胆小、畏惧人类著称的野生金丝猴,而其中最难见到的莫过于黔金丝猴,真正拍摄到它们的芳容需要很多要素:对的时间,对的地点,还有一些运气。
所谓运气,可以归结为百分之六十的耐心和百分之四十的预先判断,在到达梵净山后,大雾弥漫,能见度只有10米左右,而猴群对于人类的安全距离至少保持在200米。因此第一周我们完全在等待大雾散去,第二周开始才真正进入林区,由于南方森林植物繁茂密集,视线很差,我们在经历了十几天的搜索后曾经碰到过一次上山的猴群,尽管是深秋季节,但茂密的竹叶和树枝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只闻其声而不见其踪迹,只能眼睁睁看着被惊扰的猴群溜走。最终在当地林业局专家和向导的建议下,我们选择了一个视线相对较好,猴群迁徙时经常路过的地点等待猴群,这几乎是可以拍到猴群的唯一办法。
剩下的自然就需要运气的降临了,在猴群大范围迁徙的四月及十月,我们最终幸运地等到了迁徙的黔金丝猴群路过,拍摄了很多极其珍贵的黔金丝猴的内容,终于彻底解决了黔金丝猴一集无法见到主角的尴尬。但本集的故事主线,依然集中在了摄制组跟随科考队上山寻找金丝猴群上。
而其他两集讲述川金丝猴和滇金丝猴的故事内容却相对简单,由于神农架的半野化种群,秦岭和白马雪山的科研团队的介入寻找,使得寻找猴群不再是一个特别棘手的难题,尽管我们的跟踪拍摄团队也同样在山中搜寻了十多天,但是都可以较为近距离地接触和拍摄金丝猴群。而这两集的故事主线也相对清晰:选定一个金丝猴家族,跟踪其中一位较有故事的“家族成员”。
就这样,在经历了跨越四地、历时近两年的跟踪拍摄后,我们得到了大量第一手的中国三大金丝猴种群的素材。这其中在拍摄过程中,我们曾分成三个团队在三地同时拍摄,为了保持摄影风格及故事视角的统一,我们也经过一定的磨合和试验。当今很多知名的自然类纪录片,如《人类星球》《鸟的迁徙》《野性中国》等片的影像风格已经将纪实性和艺术性完美地融合,在真实展现自然的同时带给人无比震撼的美感。包括国内很多优秀纪录片,无论是自然类的《森林之歌》等或者人文类的《舌尖上的中国》等也同样向这一风格靠拢,因此本片的基调也以在纪实的同时,更多进行审美和意境上的处理,毕竟世界最美丽的灵长类动物和它们所栖身的,几乎是中国景色最美的几片原始森林,为本片提供非常好的拍摄创作条件。然而金丝猴这一特殊题材在操作中的确面临着较大的困难甚至风险。毕竟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拍摄到性格敏感,害怕人类的金丝猴群体生活,而且环境是在栖息着这些“飞翔精灵”的深山密林之中。也正因为如此,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和试拍摄后,我们在保持最初思路的基础上,以大量空镜和环境描述尽可能地展示出我们所处的自然之美,并在拍摄半野化和野生金丝猴群相对静态的长焦镜头中展现金丝猴独特而无与伦比的美感;而在处理大量跟踪、追逐猴群段落拍摄时,则完全按纯纪实风格处理,以晃动的镜头和快速的剪接代替了优雅的风格,却保证了我们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拍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悬念感和真实感,能够将观众真正带入到野性的丛林之中。
在拍摄野生金丝猴群的过程中,我们摄制组的全体摄影团队都经受了巨大的考验,经常需要携带沉重的摄影设备徒步穿越十几公里泥泞、陡峭的山路,躲避路上令人恐惧的毒蛇和毒虫袭击,还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捕捉到难得一见的金丝猴生活和迁徙的点滴画面。特别是摄影指导米歇尔·法卡斯常常为了一个讲述金丝猴主观视角的镜头,忍着寒冷、潮湿的天气,趴在溪流和泥水中等待野生金丝猴从他身边攀爬、跳跃而过,常常一趴就是两三个小时,而这些敬业的摄影师最终记录下了大量珍贵的、难得一见的野生金丝猴精彩的点滴,以及完整、清晰的以金丝猴的视角看世界的故事素材。
相对金丝猴的拍摄,每一集主人公的故事如何展现却有着更多的选择,总体上我们依据的共同原则是除了保持访谈和事件的真实和记录性外,还选择人物背景以及和事件相关联的情节进行艺术化处理和情景再现。比如第三集和兴民去救助受伤的金丝猴家长,这段除了本地的摄制组拍摄了大量如何救治金丝猴的原始素材外,我们还拍摄了和兴民就雄性滇金丝猴为了争夺“王”位进行的斗争事件,以及如何发现救治族长的过程。包括如何诊治,买药,处理伤口,最终却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开颅手术,眼睁睁看着族长伤重死去。最后的结尾既有族长尸体的写实镜头,又有和兴民有些自责的写意镜头,以及他和团队更加努力地巡护这里的滇金丝猴和野生动物的背景,将一位基层林业工作者对于野生动物的热爱和对这片森林的情怀刻画得较为丰富而细腻。
当我们带着多达近千小时的素材回到后期机房后,便开始了另一项烦琐而艰巨的工作——后期剪辑。早在拍摄项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们便已经利用拍摄间隙开始进行采集素材、做场记,工作量的确非常巨大,但是这项工作的效果在整个后期中非常明显。由于拍摄中已经大致捋出每集的故事主线,比如第二集川金丝猴故事的主角瑛瑛和主人公杨敬元,第三集滇金丝猴故事的主角小猴芭比和主人公和兴民,第四集黔金丝猴只有主人公杨业勤和科考队成员,因此后期剪辑师就以搜索这些主线角色和主人公为主,找出场记中规定故事内容和其他有趣的内容即可,当导演真正进入粗编流程时,后期编辑以及对故事所要讲述的内容基本清晰,剩下的内容便是填充血肉。当然,这也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因为在人的眼睛看来,金丝猴长得都差不多,除了小猴、怀孕的母猴稍明显一些。因此我们只有在浩如烟海的金丝猴素材中不停地搜索它们的标记,渐渐地也练出一些分辨猴类面孔的本领。
最终当粗编全部完成的时候,我们每一集的故事已经完全清晰,每一个金丝猴家族的故事足够打动人心,然而作为导演,我却依然不够满意,因为我在最初设定的那个终极命题——人类社会和金丝猴栖息地之间的矛盾依然处于迷雾之中,尽管五集中一直在强调,但总还是没有一条完整的逻辑线索和有力的结局。最终神农架基地的一项计划中的生态工程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尽管还没有落实,但是这项计划本身是编导在采访中非常感兴趣的一点:建立一条生态走廊,用巴山冷杉等高大树木在公路上方搭建一条立体通道,这条通道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将金丝猴被切割的栖息地和人类的交通发展放在一个立体空间中和谐共存,从而解决了我们所要探讨的终极命题。
如果说电视艺术是遗憾的艺术,纪录片往往会带有更多的遗憾色彩,特别是成片完成后,往往会想如果当时做出了另外一个正确的决定,本片可能会呈现出怎样不同寻常的亮色。就本片而言,特殊的拍摄环境对于我们缺乏经验的团队来说,确实不乏遗憾之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无法最为全面和完整地展示中国三大金丝猴种群的全部生活细节。但是本片在国内同类型影片中应该具备较强的纪实性和全面地、多角度展示金丝猴三大部落的点滴。尽管不够完美,但求印象深刻,打动人心,这是我们最初的策划思路,经过前后两年多的努力,我们最终完成了一部具有相对理想的影像效果,对金丝猴这种美丽可爱的生灵以更多的关爱和宣传,以及对于人与自然界之间如何索取与保护带有一定人文关怀和思考的影片,也算是为保护濒危的金丝猴部落尽到了我们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