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45'
国家/地区:中国
制作机构:真实传媒有限公司
制片人:李涛
导演:郝晓霞
剪辑:郝晓霞
内容简介:
川金丝猴,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总数仅2.5万只,分散在中国四川、陕西、甘肃、湖北四省境内偏僻的山林中,难得一见。摄制组历时两年,深入湖北神农架深处,以隐蔽拍摄和跟踪拍摄的方式,较完整地记录了川金丝猴的栖息生境与它的生物学特性,并首次记录了雄性川金丝猴争夺家长的全过程,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影像资料。影片以一只名叫“大胆”的公猴为线索,讲述川金丝猴一年四季的生存状态,探究川金丝猴与森林之间微妙、和谐的共存关系。
主讲人简介:
郝晓霞,《川金丝猴》导演。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编导,科普作家。编导拍摄作品有《中国大鲵》《扬子鳄》《震旦雅雀》《岩羊》《文昌鱼》《川金丝猴》《松江鲈鱼》《藏狐》等。《中国大鲵》获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科普影视类一等奖,《扬子鳄》获日本野生动物电影节“科学教育奖”;《岩羊》获第20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作品;纪录片《川金丝猴》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评委会特别奖;《藏狐》获2015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最佳短片、第21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优作品,最佳摄影等奖。
随着城市化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离自然环境越来越远,对自然界的情景也越来越陌生。大型自然类纪录片《生命》《地球脉动》《海洋》等在国内播出后,人们重新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惊叹自然物种的神奇。在目前以电视剧和选秀节目为主的电视荧屏上,自然类纪录片就像一阵凉爽的微风。
提起自然类纪录片的制作公司,广为受众接受的是英国广播公司(BBC)、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日本NHK等国外知名的制作机构,央视CCTV与BBC合作的《美丽中国》《隐秘王国》等大型自然类纪录片广受好评,更让人们认为,只有与国外的制作力量结合,才能制作出优秀的自然类纪录片。
上海电视台真实传媒有限公司于2009年成立了《中国珍稀物种》项目组,是国内鲜有的长期制作自然类纪录片的摄制组,至今已完成七部影片,并获得国内外众多评奖机构的认可。结合自身拍摄经验,分析国内外创作手法和制作理念的异同,努力寻找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方向,是我们当前迫切的任务。
一、了解拍摄对象
我国地大物博,物种丰富,拍摄对象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由于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每一个物种都几近濒危,每一个物种都等待关注。
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情况以及拍摄条件选定一个物种后,导演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从生物学角度对拍摄对象的详细了解。根据该物种的生活习性选择适当的摄影机及摄影镜头。如在《文昌鱼》拍摄时,成年文昌鱼的体长只有4~5厘米,因此相应的摄影机要以显微、放大为主。金丝猴生活在茂密的丛林中,又不容易接近,因此长焦是金丝猴拍摄的主要镜头。高大的树木以及茂密的森林,让摇臂无用武之处,行为敏捷的川金丝猴让高速摄影成为这次拍摄的主要手段。
通过了解拍摄对象的生物学特性,确定拍摄重点。自然类野生动物是不可控的,但并不意味着在现场拍到什么就是什么。由于资金的限制,也不能无限期地跟踪拍摄,因此确定拍摄重点,安排外景时间至关重要。如在《川金丝猴》的外景摄制中,将重点设置在:春天的小猴子出生和“阿姨行为”,夏天小猴子的生长情况,秋天的家长争夺战,冬天猴群的食物来源,这些是川金丝猴各个时间节点中的主要行为,基本能表现川金丝猴的生活习性。
除了了解、熟知拍摄对象的专业知识以外,寻找现在已有的影像资料也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影像资料,既可以形象地了解拍摄对象,又可以知道目前的拍摄水平,突破已有的视频资料,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金丝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因为其美丽的外表和动人的故事,多次被搬上荧屏。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川金丝猴的影片大多从“人类怎样保护川金丝猴”的角度入手,介绍科研人员的辛劳。在《美丽中国》中,对于川金丝猴生活习性的简单介绍也仅局限在解说词上,单调的镜头并不能生动、准确地表现川金丝猴的灵动与活泼。此外,川金丝猴作为树栖动物很少在地面上活动,而目前几乎所有影片中的川金丝猴都会出现在地面岩石上找东西,违背了川金丝猴的生活习性,这是因为这些拍摄点都在动物园或保护区,川金丝猴的生活习性已经有所改变。而我们摄制组的重点在用成组的镜头展现原始自然的川金丝猴的生活习性。
二、现场拍摄
既然要展现原始自然的川金丝猴的生活习性,那就需要深入川金丝猴的栖息地。我们选择的拍摄地是湖北神农架,那里的森林植被基本还保持着野生的状态,而且当地有一个由四个家庭组成的川金丝猴群接受科研人员的投食,我们想,这样不怕人的猴子可以为镜头的捕捉提供保障。
当我们到达现场,发现这就是很多电视纪录片、教育片等取景的场地,猴群坐在地下,乞丐似地转着眼睛,打量并猜测着谁的手里握着花生。在猴群的周围,是一片被破坏殆尽的树木,只剩下了光秃秃的主树干,一点都没有初春的景象,萧瑟如深秋。
现场情况让人失望,需要寻找更好的拍摄点。一天,等科研人员研究结束后,猴群离开了。没有人的时候川金丝猴会是什么状态呢?当我们气喘吁吁、手脚并用,爬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在一片密林深处找到川金丝猴的身影。在这里,猴群外围是保护家庭的公猴群,在远处可以听到小猴子的叫声和在树上跳来跳去的声音,这就是书中多次提到的自然状态下的猴群分布!果然在远处粗壮的树干顶端,看到了披着金色大氅的威风的家长和簇拥着它的母猴。只要离开人,它们就保持着原始、自然的生活状态!
扛着器材,深入密林深处拍摄,艰辛自然不必说,只有到了别人到不了的地方,才能拍摄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除了辛苦外,选择合适的角度和拍摄点是拍摄自然类纪录片的主要难点。《川金丝猴》的野外拍摄中,川金丝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树上,而且在树丛中跳跃的速度非常快,因此“以逸待劳”是与川金丝猴“作战”的第一法则。在当地科研人员的帮助下,我们选择了大概川金丝猴会出现的地方。有时一天一只猴子都看不见,有时只看树的枝头在动,却见不到猴的影子。川金丝猴金色的毛发在树木中非常亮眼,我还一直为它没有保护色而担心,现在才发现,大自然精心地呵护着它的每一个孩子,尤其偏爱川金丝猴。
我想,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没有离开过川金丝猴的视线。也许我们的每天出现已经让猴群知道我们没有危险,也许我们每天近乎野人的生活感染了自然的气息,让它们把我们当成自己人,反正它们开始无视我们的存在,胆大的小公猴甚至敢在我们旁边的树上吃树叶。在我们几乎每人都被淋了猴子尿后,猴群开始肆无忌惮,我们甚至可以进入猴群中心位置,看到今年刚出生的小猴子。拍摄点随着我们与猴群的熟悉而成为可能。
除此以外,临场拍摄经验非常重要。根据当地科研人员的经验,猴群的状态相对稳定,家长的身体状况良好,不会发生家长更替的现象。虽然不会发生家长更替,但根据猴子的天性,架肯定是要打的。我们依然每天跟在猴群后仔细观察。在一天临近中午,猴群开始休息,我们也准备吃点干粮的时候,突然发现家长站起来向临近的树上跳去,而公猴小白出现在另外一边。这是个不同寻常的信号。一般家长会冲向前来骚扰的公猴,而不是后退。我们摄制组迅速进入战备状态。
果然,家长争夺战开始,公猴“小白”不停进攻,把家长“大胆”的腿拉掉了一块肉。在一招得胜后,它不再攻击,而是不停地骚扰,不给家长大胆任何休息的机会,直到家长精疲力尽,放弃自己的家庭。这个时间前后仅半个多小时,交手六次。高清和高速,两个不同的角度,记录下这个不同寻常的瞬间。科研人员也将这段视频作为第一手的科研资料。
根据现场突发事件迅速调整机位、镜头等,是对拍摄自然类纪录片的摄影提出的基本要求。这些机会可遇而不可求,也不可能再重复一次,这也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对摄影师更高的要求是拍摄突发事件时保证镜头成组。(www.xing528.com)
随着摄影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画面清晰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摄影设备的多样化,画面越来越震撼,可以从观众平时看不到的各种视角拍摄;随着后期功能的不断开发,各种特效、动画、校色等可以让画面更加绚丽多彩。然而,透过纷繁复杂的画面看影片实质,还是不能脱离画面构图、镜头逻辑等基础的镜头语言,因此在拍摄时要有整体意识,考虑后期剪辑,拍摄成组的镜头,而不是追求单个画面的可看性、趣味性。
三、后期制作
自然类纪录片的拍摄不同于人文影片的拍摄,因为不知道在现场能抓拍、抢拍到物种的哪些行为,所以没有一个完整的拍摄脚本,只有根据该物种的生物习性,列出拍摄大纲。因此对于后期制作来说,制作此类题材的好处是可以按照自己对拍摄对象的理解,开拓思路进行二度创作,但制作难度要比按稿拍摄的题材高很多,受到的局限也大很多。
根据前期场记单,浏览素材带,并做好后期编辑场记,是自然类纪录片后期制作的第一步。由于拍摄条件的局限以及一些动物动作的不可重复性,成组的镜头并不一定全是在前期拍摄中完成,因此在后期制作时要将纷乱复杂的零散镜头拼起来,是件不小的工程。在《川金丝猴》中,夏天迁徙的场面大,镜头丰富,但并不是同一天、同一场景拍摄的,而是通过后期镜头拼接而成。在自然类纪录片的创作中,这是常用手法。
因为动物不能摆拍,不能与其沟通,镜头大多以抓拍、抢拍为主,所以即使大多数的单个镜头精美、构图巧妙,但如果没有与之相衔接的镜头,就没有任何意义。在《川金丝猴》的素材中,家长小新在前面雄赳赳地开路,爱妻怀里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幼儿紧跟在后,这个镜头有侧光勾出小新的轮廓,并给微微抬头的小新打了眼神光,这个长镜头虽然构图完美,但没有任何一个镜头能够与这个镜头搭配成组,最后也只能忍痛舍弃。
在猴群过小溪的一场戏中,家长带领妻妾过河,公猴只能等在旁边守卫,这里的公猴坐在草丛中四处张望,与旁边的受宠的母猴形成对比,通过画面就可以生动看出两者在猴群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因此即使这个画面不十分好看,但因为能说明问题而成为好镜头。
在《川金丝猴》中,有一个“阿姨行为”的长镜头。小姐姐喜欢刚刚出生的小猴子,把它从母亲怀里抱过来,跳到小猴群里玩,两只小猴还过来抢着抱,小姐姐不让。但它的年纪毕竟小,小猴子觉得不舒服,开始叫“妈妈”,小姐姐手忙脚乱地想哄哄小猴子,但小猴子不领情,还在拼命叫,妈妈赶紧过来把小猴子抱走,小姐姐虽然不舍,却也只能让妈妈抱去。这个长镜头其实并没有拍好,由于距离远,是长焦推上去的,当两只小猴子抢着抱时,镜头继续推近,可惜焦点没有一步到位,中间虚了一下。这个镜头虽然也有技术性处理,如接一个妈妈的反应镜头等,但思虑再三,觉得都没有本身这个长镜头真实有力。事实证明,一部片子每个镜头都尽善尽美固然是好,假如由于资金、设备等条件所限,选择最有利于表现影片内容和情绪的镜头更重要。
四、国内外自然类纪录片创作手法的异同
因为摄制组的辛苦坚守,我们拍到了很多珍贵的镜头,但我们始终听到的一句话是:与国外相同类型的影片相比还差太多,比如叙事角度单一、不会讲故事、画面没有冲击力等。但由于客观环境的不同,创作手段和方法自然也不同。对比国内外创作手法的异同,我们希望寻找一条拥有独特风格的创作道路。
1.拍摄环境不同
气势磅礴,是《生命》《地球脉动》《狂野非洲》等宏伟制作的自然类纪录片的第一感受。要想满足这点,首先需要大场面。
但我国没有一个像马塞马拉、美国黄石公园那样存在自然食物链的地方。而是很多动物都被围在铁丝网或水泥墙里,那些可以享受野外自由的动物,躲在茂密的深山、偏远的荒野里,只要闻到人的气味,就会远远避开,更不用说靠近了。
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是国外优秀自然类纪录片的第二个制胜法宝。影片中的紧张感来自动物自身的行为,如捕捉食物的压力和被捕捉的压力。而围墙内的动物,远没有自然界中紧张的环境压力,它们的食物也为了人类管理的方便而做了许多调整。老虎不再捕食,因为有切好的肉放在它嘴边;长颈鹿不用抬高脖子够树叶,而是低下头来吃草饲料……它们饭来张口,舒适悠闲,早已没有了灵动的眼神,敏捷的速度。物种这种非自然的、独立于食物链之外的生存状态,让我们的自然类纪录片缺少激烈的竞争关系。
2.叙事角度不同
很多人提出国外纪录片有开放式的叙述模式,而国内的叙述太强调叙事的铺垫、高潮和结尾。选择怎样的叙事角度,是由各种客观环境决定的。
在自然类纪录片的创作中,剧本是在后期制作中逐渐形成的。在国外的前期拍摄中,摄影为主要创作人员,拍摄尽可能丰富的镜头,后期制作时,编剧再根据拍到镜头组成一个个小故事。
在国外,几乎没有单个物种的深入性的纪录片,因为这样做所需的拍摄时间跨度长,拍摄对象不可控。而国外的制作公司在决定选题前,要做大量的可行性报告研究,需要有详细的拍摄预算,因此,拍摄对象的常规生活习性,是国外制作公司的主要拍摄内容。单个物种的常规生活习性并不足以支撑一部30分钟以上的影片,因此,一部国外自然类纪录片一般以两个以上的物种作为影片主要表现内容。选择每个物种生存状态下最紧张、最激烈的生活片段,既可以控制影片节奏快慢,也可以引导观众情感共鸣。
这在国内也是不容易实现的。一来国内很少有许多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片区域中,二来没有足够的摄制组,三来没有足够的经费,甚至如果前期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策划,项目立项也很难。因此,在受到自然环境和资金双重限制的情况下,我们选择深入介绍单一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为突破点,除了拍摄物种常规的生活习性外,以拍摄到日常很难以观察到的镜头为追求,传播科学知识以及环保理念。这样既有科学支持,保证影片的准确性,同时不需要散开摄制组,造成项目的不可控,为项目的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3.拍摄条件不同
在确立了拍摄内容后,搭景拍摄,也是国外拍摄的主要手段。《生命》中各种植物生长的逐格摄影,由于有外界光线、风力、小飞虫等的干扰,因此只能在摄影棚内完成。《海洋》中的众多水下镜头,也是在特制的水箱内完成拍摄的。《隐秘王国》中拍摄蘑菇的生长,画面干净、光源不变、周围没有小飞虫的干扰,这在自然环境中是不可能的,因此也可以看出是摄影棚内拍摄。摄影棚内拍摄的好处是不用受到外界天气的影响,而且拍摄对象的活动范围可控。而这个摄影棚内现场的布置费用及后期使用电脑抠像、合成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对目前国内还没有成为规模的自然类纪录片的摄制来说,摄影棚的搭建和使用就显得太过奢侈。如果自然类纪录片的摄制有一定的规模,利用一个景来拍摄多组不同影片所需的镜头,就非常划算了。因此,相对于国外来说,我们国内自然类纪录片倒是货真价实的自然的真实记录。
我们目前正在拍摄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藏狐。藏狐是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同时又有相同生态位的物种制约,如狼、野狗、老鹰等,如果这部影片中缺少与这些物种的关联,就不能很好地表现藏狐的生活习性,因此我们将拍摄点选在四川石渠,在纯野生状态下,寻找藏狐的踪迹。国内外很多影视专家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们目前已经拍到了藏狐捕食鼠兔、与旱獭争洞穴、与藏原羚的冲突等珍贵的镜头。但由于长焦镜头、高速、航摄等设备的缺乏,我们的镜头美感和冲击力相对来说较差,这也是目前无法克服的设备难题。
4.素材的利用率不同
在素材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可以根据影片内容重复利用相应的镜头。如BBC“生命”系列片中灵长类一集,介绍了全世界已知的最小猴种——眼镜猴,它们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茂密的森林中,而且在夜间捕食。精彩的镜头只用一次实在可惜,因此这组镜头又出现在《隐秘王国》的《丛林密境》中。这样既丰富了本集影片的内容,又节约了拍摄成本。
再者,在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根据选题的不同,再做多种动物的合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而这需要时间的长久积累。《生命》《地球脉动》等也是多年辛苦的结晶。BBC如果单靠这几部片子可能没办法维持它庞大的系统运转,根据其中的一组镜头,再加上人物采访,或者与其他物种对比,或者相同地域的物种的不同生活方式,这样就可以再做好几集片子。针对其中一个个珍贵的镜头的解读,又可以做一系列的影片。
5.拍摄诉求不同
国外自然类纪录片以趣味性为主,调动观看者的情绪,这是与国内自然类纪录片最大的不同。自然类纪录片,对国内来说,除了好看、除了通过小故事打动人,也许还承载着一个更重要的任务。
纪录片还有一个很重的自身的功能被很多人忽略,那就是记录真实,留住瞬间。由于国内环境污染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自然环境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自然环境所占的面积越来越少,国内除人之外的各个物种都面临着失去自然家园的危险。现在的孩子们只有在动物园才能见到被囚禁在笼中的动物,只有在植物园才能看到无精打采的植物,并不明白为什么要保护这些奄奄一息的生物。或许,再过几十年,有些动物只能从视频资料上被了解,如果没有人记录,说不定就此变成了生物书上枯燥的文字和图片。而这时,几分钟的精彩记录就略显不够,如果能通过自然类纪录片尽可能地完整记录该物种的生活史就显得意义重大了。这也是《中国珍稀物种》最初想要记录并表达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