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苹果树下》制作人李汝建访谈

《苹果树下》制作人李汝建访谈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苹果树下》获2016“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社会类最佳系列纪录片。网友@王梦阳说:《苹果树下》看完了,心情难以平静。感谢《苹果树下》,让人想到了人的生存、人的未来。用户wj1312587说:《苹果树下》主人公胡万增的一双儿女患有精神疾病,我是一名专业精神科医生,很想从医学上帮助这个家庭摆脱困境,能否求得您的帮助与其联系上?

《苹果树下》制作人李汝建访谈

长度:50'×4

国家/地区:中国

制作机构:大连广播电视

导演:李汝建,张申

摄影:李汝建,张申,牟照阳,张祯

剪辑:姜明,夏青,王玉周,柏晨,谷兵兵

内容简介:

胡万增夫妇是大连市东马屯村的果农,他们种植了三百多棵苹果树,抚养着有精神残疾的女儿和儿子。

本片历时一年,跟踪记录了胡万增夫妇从春到冬,种植果树和抚养儿女的真实生活。故事起伏跌宕,既关乎苹果种植的难易丰欠,又关乎一家人的喜怒哀乐。全片深情地赞美了胡万增夫妇面对艰难困苦,永不放弃建设美好生活的动人情怀。

主讲人简介:

李汝建,《苹果树下》导演。大连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交流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摄像师,中国电视纪录片研究委员会副理事;辽宁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大连市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苹果树下》获2016“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社会类最佳系列纪录片。曾多次担任国际纪录片大赛评委。他执导的《海路十八里》《工地》《农夫野鸭》《黑尾鸥之生死》《京剧,八答仓》等作品曾获得二十多个国内外大奖。

说真实的生活远比想象精彩,是说想象总是从已有的事物中生发出来的,是有限的;而生活是无限的,因为它每时每刻都在更新,都在变化,都在前进,所以无限丰富的生活,远远比想象更精彩。《苹果树下》从最初的拍摄到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其间很多事情都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所有的精彩,所有的感动都来自于生活本身。

纪录片《苹果树下》在央视纪录频道和大连广播电视台播出后,我一下子被潮水般涌来的观众的共鸣打动了,没想到这部片子会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反响。以下摘录的是观众观看《苹果树下》后的感言:

网友@天浩的自媒体说:这个片子很真实,非常的接地气,距离老百姓的生活是那么近,人物肖像的表情变化,把他的内心世界无声地述说出来了,那么真实,而这些正是观看纪录片的魅力点。

网友@翠湖寒梦说:从平凡小人物入手,讲述人生酸甜苦辣,其中坚韧、乐观地面对苦难的大忍精神,催促人们深入思考,感动。感谢这样罕见的好作品。

网友@张捷说:看完《苹果树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我看到的把身边的平常小事儿拍出最引人入胜的纪录片!这里每个人物、每个场景都那么鲜活生动,我甚至有个冲动,明年这个时候带几个人免费给胡家当佣丁。他们的乐观向上、吃苦耐劳、不怨天尤人的最质朴的品格大概也就是编导者创作的初衷吧?!

用户3705060612说: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深深地为胡万增一家的生活所感动!!老胡太不容易了!为了全家能过上好日子,夫妇俩没黑没白地经营几百棵苹果树,多么质朴的老胡,我的确太感动了!!如果有一天我能见到老胡,我非上去拥抱一下他!为他的事迹,为他是一个淳朴的好人!!我爱老胡,很想成为他的朋友!

用户1800472841说:我看了三遍,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辛苦劳作一辈子。老胡一家活得艰难,但是活得精彩,不输其他人。很感动。我们永远都不要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

网友@菠萝国王_King说:原来一个苹果的成熟如此不易,他们生活艰难,但这个片子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民的坚强和尊严

网友@小年年年说:这是关于我们中国农民的故事,关于我们国家民生大计的事,愿我们都学会对农民的尊重,感恩珍惜我们日常生活里这些随手可得的一切。

网友@王梦阳说:《苹果树下》看完了,心情难以平静。与苹果无甚关系的胡家儿女,让整个故事显得格外沉重。其中蕴含的勤劳与朴实、奋争与希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是正面的感动……感谢《苹果树下》,让人想到了人的生存、人的未来。

网友@黄河戏曲说:这就是我们渐行渐远的农村,这就是我们守护心灵的家园,这里有淳朴、善良的人;这里有苦难、烦恼的事;这里有难以想象的辛勤劳作,这里有坚强和不屈,这不是一部苦难史,这是一部最美的劳动者赞歌!

网友@看人间百态0领世事沧桑说:好纪录片!希望有医疗资源的人士看到,帮帮这对父母,减轻他们的负担。

用户wj1312587说:《苹果树下》主人公胡万增的一双儿女患有精神疾病,我是一名专业精神科医生,很想从医学上帮助这个家庭摆脱困境,能否求得您的帮助与其联系上?真诚地感谢您的节目带给我的震撼!我的联系电话:130……

一部纪录片的播出,能引发这么多观众的共鸣,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反响,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透过网友这些发自肺腑的感言,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于观众追片的热度。对于我一个纪录片导演来说,片中所反映的一切都不是我想象出来的,完全是意料之外的客观存在,我所能做到的就是用我的眼睛、用我的内心去观察、去感受,并及时准确地把我没想到的、出乎我意料的事情记录下来,呈现给观众,而非凭一己之愿去构想、去设计、去说教。

下面我想谈谈《苹果树下》创作过程中的几个没想到:(www.xing528.com)

1.没想到胡万增一家能成为片子的主人公

我从事纪录片创作几十年,始终坚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正在发生变化的现实生活这一创作理念,把镜头聚焦身边普通的事、平凡的人。基于这一创作理念,2015年,我和团队走进了大连瓦房店市东马屯村,开始记录苹果树下的故事。

拍摄前,在东马屯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前期调研,村书记向我推荐了五六个拍摄对象,胡万增家是其中之一。当开始拍摄时,面对这些陌生的人物,究竟哪一个会成为片子的主人公,谁也无法确定,带着懵懵懂懂的心态,我只能凭直觉一个一个地去跟拍,看看在未来的生活中会发生什么。比如一个叫梁振海的果农,他没有加入村里的合作社,一个人单干,每天去果园时都把一个收音机挂在树上,一边听着音乐和养生节目,一边干活,这场景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以为他就是我要找的拍摄对象,可是拍着拍着,这个人物不但没有在我的视线里日渐清晰,反而越来越模糊了,因为在他身上,除了劳作时听收音机这一情节有独特之处外,再没有其他让我感动的地方,所以最终他只能成为片子的一个陪衬。与他相类似的还有几个加入合作社的果农。

纪录片创作过程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未知性,因为是与生活同步进行,所以无法预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今天选定的人物明天可能会被另一人物取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每一个拍摄对象逐渐有所认知之后,一些人从我的镜头中渐行渐远,一些人在我的视线里逐渐地清晰、逐渐地鲜活,最终选定胡万增夫妇作为片子的主人公,其实不是我选的,而是这一家人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一天一天地走进我的视野,一点一点让我感动。当然,这其中也有犹豫,也有怀疑,也曾想过放弃,比如,最初走进胡万增家,看到胡万增一个智障的儿子,一个精神分裂的女儿,我一下子就犹豫了,他们的形象,他们的言行举止,在电视上播出后会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直到拍摄几个月后,我仍然时而会冒出放弃拍摄他们的念想,因为这一家人实在是与我的主观想象相去甚远。我之所以最终没有放弃他们,是因为我在纠结的过程中拍着拍着,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人类最纯真的本性、最闪光的精神,那就是善良、仁爱、顽强、坚韧、积极、乐观。这些优良的品质和宝贵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吗?事实证明,他们不仅感动了我,也感动了观众,并让观众在感动之余,获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情感的升华。比如胡万增的妻子,许多大夫都跟她说女儿的病治不好,可她多年来八方求医,四方问药,从不放弃。比如患有精神疾病的胡爽,煮好饺子后让弟弟先吃,然后端一盘子送给爸爸,自己只喝了几口煮饺子的汤。再比如在遭遇干旱的时候,有水井的人家都卖水给其他果农浇树,而胡万增却无偿地把自家的井水提供给别人使用。

胡万增一家在这一年里发生的种种故事都是我之前没有想到和无法预测的,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把这一家人当作朋友,在与他们朝夕相处中,用心观察,用心感受,用心发现,用心记录。比如患有智障的胡强,在送走帮他家干活的顾工的时候,却说出了一连串通情达理的话。还有原本爱说爱闹生龙活虎的胡强,在医院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却变得目光呆滞、不言不语了。

是胡万增一家人的生活把我当初的设想打翻在地,颠覆了我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我的创作态度,进而让我的神经敏感起来,把关注点聚焦到眼前正在发生变化的生活,开始对胡家发生的一切处处留心,用心捕捉他们言行间触动我心灵的情节和细节。如果不改变思维,如果神经不敏感,如果不用心,再精彩的生活你也会视而不见,胡万增一家人是不会成为片子的主人公的。

2.没想到拍这么长时间、拍这么多素材

这部片子拍了整整一年,拍摄素材800多小时。拍这么长时间,拍这么多素材,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事。为什么要这么拍呢?我想,是时间的作用,因为是时间告诉我苹果红得太不容易,同样也是因为有了时间的长度,才能看到胡万增一家生活的起伏跌宕、悲喜交加。这就是纪录片的特性,是它最难的地方,也是它最有魅力的地方。也就是说,它要有一个时间变化的过程,这个变化即包括事件的变化,也包括人物内心情感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更包括我们自身心境的变化。正是这些不断的变化,说明了纪录片创作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果没有时间长度,没有季节的变化就无法感知苹果所负载的感情色彩,无法体会胡万增一家在苹果树下,从剪枝、施肥、稀花、稀果、套袋、摘袋,一直到最后摘果卖果的艰辛和不易,更无法真切看到在平凡的情节和细节中所蕴含的顽强奋争的精神。比如,当旱季来了,为了给果树浇水,胡万增每天要忙碌十六个小时以上,常常顾不上吃顾不上喝。比如,胡万增妻子一边要照看两个患病的孩子,一边还要抽空上山帮丈夫打理果树。这样的生活常态只是一次表现也许让人感叹,但是记录它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并成为一种生存精神,就让人震撼了。

一年来,胡万增夫妇一边满怀希望,一天又一天起早贪黑地劳作,百折不挠的与干旱、冰雹自然灾害抗争,期盼着苹果的丰收,一边坚守着似有似无的疗效,为一双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女东奔西跑,求医问药。

如果说片中胡万增一家人的故事感人至深,那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点一滴流淌出来的,是我们的想象无法企及的。就像胡爽,本来一年的辛苦都过去了,苹果也丰收了,可是她却要服药自杀,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更无法设计。所以,作为一个记录者,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见什么,最漆黑、最茫然的那段路终究要用心独自走完。不把心死死地扎在人物命运的深处,不在灵魂深处劳心劳智,心灯就不可能点亮,这条夜路很长很泥泞,且没有捷径。事实上,记录得越深入,困惑、茫然、甚至绝望的煎熬也会与日剧增,只有顺应变化,经历几番崩毁,改变自己,才能有认识上的一次又一次的超越。

3.没想到会形成现在这样一个主题

《苹果树下》之所以能让那么多观众产生共鸣,得到他们的喜爱,我想一定是与这部片子关注人性、关注人物命运分不开的。

最初确定拍《苹果树下》这个片子时,我的关注点是东马屯村的两种不同生产方式,一种是合作社,一种是单干。我想拍出这两种不同生产方式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以此反映当下中国农村发展的现状。最初萌生这个想法的时候,我还以为找到了拍摄的方向,可是拍着拍着,不知不觉地就放弃了预先的设想,把镜头聚集到了胡万增一家人身上,也许是他们一家人的命运触碰了我敏感的神经,同情之心,敬仰之情日渐萌发,搅得我心神不宁,正如下面两位网友所言:@做表情包的日韩代购螃蟹大王:“……我想,要是我也是拍摄团队的一员,一定忍不住流泪的,很难想象在两个孩子都有精神残缺的情况下,胡万增夫妇是怎么坚持过来的。”@黄河戏曲:“其实老胡才47岁,并不老……但是随着夫妻二人慢慢变老,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啊!”虽然当时我还不知道创作的尽头在哪里,但拍摄自觉不自觉地将胡万增苹果种植的难易丰欠和一家人的喜怒哀乐作为主要的拍摄内容。

回顾《苹果树下》的全部拍摄过程,我一直是在一种被感动的状态下去适应,去改变,去发现。感谢生活给了我这些感动,因为它超乎了我的想象,它鲜活生动,接着地气带着体温,它通向的不是概念,而是心灵,这也许是观众被吸引、被打动的缘故吧。

具体地说,这部片子主题的形成是生活催生出来的,是生活赋予我们的精彩情节、鲜明人物形象、真挚情感以及牵动人心的悬念凝结而成的。再确切地说,是胡万增不经意说的一句话:“日子还得过,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点亮了此片的主题,其实,纪录片说到底记录的是创作者自己,为什么拍张三而不拍李四,为什么选取张三的素材,而舍弃李四的素材,这其中包含了创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也包含情感取向和价值取向。

作为一个记录者,最最重要的不是你希望生活发生什么,而是生活改变了你什么,这也是纪录片创作的本质。事实上,即使我们使出浑身的解数,拍到许多出乎意料的一、二、三,但也无法穷尽一、二、三的全部,我们往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因为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你意想不到的变化,因为它神秘莫测,因为它变幻无穷,你无法预知,也不能设计,所以它总是超乎人的想象,需要创作者不断地去适应去改变。

同时,怎样吸引观众,如何产生共鸣,这也是我创作此片的又一个重点和难点,我试图从知识和智慧层面加以介绍和表现,最大限度地满足多元受众的审美需求,让观众的智慧和思维活跃起来,转起来;让观众情感动起来,最终达到移情的目的。观众在接受你叙述过程中,他是欣赏你、批评你,还是和你商榷,反正最终是被你的作品感动了。目前,从受众的反馈来看,这一目的基本实现。

说了这么多没想到,那么有人会问,作为一个导演你想到的是什么?我想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就是尊重生活,尊重内心,尊重纪录片的创作规律。第二句话就是生活改变着我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心里多了一种境界,一种情怀,并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因为生活永远有超出我们想象的事情发生,永远比我们的想象更精彩,所以值得我们记录。

另外,我在这里深深地感谢央视纪录频道,如果《苹果树下》不是在央视播出,也就不会引来这么多观众对胡万增一家人的关心和关爱,更不会让胡万增一家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人间温暖和精神鼓舞,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最后,我想和大家共同分享三条信息,是有关《苹果树下》胡万增一家人的。

1.节目播出至今已有四十多天了,每天都有热心的观众驱车前往胡万增家问寒问暖,关心两个孩子的病情,了解今年苹果的长势,并纷纷表示等苹果开摘的时候,一定过来买他家的苹果,这让胡万增夫妇十分感动。据胡万增粗略统计,四十多天里他接待了200人左右。

2.这期间,还有百余位外地的果农登门向胡万增求教先进的剪枝技术。

3.节目播出也引起本地和外省市医生的关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先后和胡万增取得联系,有的登门问诊,免费看病,有的将配好的药剂按时寄来,还有的向胡万增夫妇索要孩子的病历,便于深入研究,制订最佳治疗方案。

由此,我有理由相信,胡万增一家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由此,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纪录片事业也会越来越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