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7'
国家/地区:中国
制作机构:北京景行东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片人:高隽
导演:高隽,高宏
摄影:范琦,胡宇飞
剪辑:高宏
内容简介:
一位从来没有走出过贫困大山的女人,在深山中的小学一待就是几十年,这和时下中国巨大的农民进城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是什么原因让她快乐安详?细心观察和品味,你会发现: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只要内心宁静、情感真诚,虽身居深山,仍然可以获得心灵满足和精神富有。
主讲人简介:
高隽:《乡村教师》导演。1996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摄影专业,原CCTV纪录片创作室主力导演,现为北京景行东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导演。主要作品:《大国崛起》之《激情岁月》《帝国春秋》;纪录片《北京记忆》《中国故事》《公司的力量》等。
2014年,由北京景行东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纪录片导演高隽、高宏创作的7分钟短片《乡村教师》得到观众的好评和业内人士的关注,屡获纪录片奖项。一年来,该片共计获得了第四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微纪录片奖”、第五届金鹏奖中国国际短片节“最佳纪实片奖”、第二届“金丹若”国际微电影艺术节“最佳微电影奖”和“优秀公益微电影”两项大奖、第三届“纪录照亮中国——凤凰视频“最佳微纪录片奖”等多个奖项。在本届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节上,本片获得人文类“最佳摄影提名奖”。
俄罗斯著名导演康斯坦汀·布朗兹(Konstantin Bronzit)在观看这部影片后说:“对的,我喜欢这个。这就是我的看法。我评价一部影片最重要的标准是它能否打动我。就是这样。这很疯狂。当然它是不同导演合拍的作品,但看起来像只有一个导演。这是很奇怪的事。”
法国著名纪录片导演、《海洋》《迁徙的鸟》主创雅克·克鲁索(Jacques Cluzaud)先生说:“这部影片让我远在法国的妻子也感动得流下了泪水。”“充沛的感情和独特的思考,是要凌驾于技法和技巧之上的,因此我认为你们的片子拍得比我的好。”
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评委会认为:“这部影片虽然距离这个期待还有进步的空间,但其沉稳的镜头表现、交错闪现的创意,以及深情的现实关怀让人难忘。”
在2014“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节上,评委会对这部影片的评语是:“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崭新的故事。影片关注了一个深居深山的乡村教师,聚焦了一群渴望知识的留守儿童。在城镇与乡村的强烈反差中,她没有放弃最初的许诺。留在山里的每一天,她依然能找到快乐和安详的理由。影片摄影手法细腻,构图优美,光调温馨,作品充满深沉的人文关怀。”
在第四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典礼上,《乡村教师》全片无剪辑在现场展播,创下电影节颁奖典礼奇迹。评委会评语是:“作品整体制作水品优秀、镜头运用沉稳、主题鲜明突出,作者在短短的7分钟时间用充满张力的画面、直指人心的叙述,展现了一位扎根深山、献身教育的女教师。”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盛典晚会总导演何苏六教授说:“终评看片时就被这部7分钟的微纪录片中乡村教师的真情和创作者的真实感动了,当时心里就已经决定要在“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盛典上完整播放。”
短短7分钟的影片,让人留下印象、若有所思、甚至感触良多,这是我们主创人员始料未及的结果,回想起来,应该有一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作为一个专门从事纪录片创作的团队,景行东方一直致力于纪录片的创新和改造,团队成员主体构成是曾被业界称为“纪录片梦之队”的原CCTV纪录片创作室主力成员,团队成员独立创作或参与创作了《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复兴之路》等多部大型纪录片,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奖项。
我们以“是创作者、更是思想者”为创作理念,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影视片创作经验。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为了让纪录片的表达成为导演的自觉追求,团队长期以来宽松创作环境、强化创新氛围。2011年,我们率先提出“微纪录片”的概念并付诸实践,让创作团队适应现代传媒消费时间碎片化的趋势,创作出一批短小精干、带有典型纪录片风格和样式的微纪录作品。
好作品源自创作激情。2013年,CCTV12《中国慈善之夜》晚会委托我公司创作一部关于乡村教师的插播短片。在接到任务以后,主创团队就进入了一个激情的状态。对于我们来讲,拍摄每一部片子,都会有一次战前动员,而这种动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激发创作情绪。我们认为这样的激发是非常有益的,没有激情就没有灵感,没有灵感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不会有好作品。
所谓激情,是指十分强烈难于抑制的人类感情。它包含激动、激发、激扬、激励等多种含义。一个创作团队若是失去了创作激情,不仅会导致创作灵感的萎缩,创作欲望的丧失,还会造成好题材做出烂片子的结果。创作激情不是空洞的情感和单一的亢奋情绪,也不意味着有了这种情感就能出好作品,但作品表现的确需要注入更多的思想与情感才能丰富其内涵。而创作的灵感则需要在情感与理智之间碰撞,情感与理智的磨合,从而引发情感对创作激情的影响和促进。
然而,创作之初,团队的努力方向受到选题多变的影响:因为涉及扶贫救助的内容,连续联系的三个主人公都因为当地政府部门的疑惑和担心流产了,他们怕贫穷的符号会对当地的对外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采访对象的多次变故,我们并没有气馁,而是多方寻找和联系,希望能找到既符合主题表现,又能得到当地政府积极配合的人物。
就在其他短片已经完成前期拍摄回到北京之后,乡村教师的拍摄对象仍然没有落实。时任央视12频道主任的魏斌先生知道这个情况以后,拨通了他老家的电话,通过魏斌先生的推荐,我们选中了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姚坪乡化口村教学点的伍昌云老师。
化口村方圆25公里,位于房县与竹山县交界处,距离县城80多公里,摄制组驱车进山就花费了4个小时。这里山高谷深,四周青山环绕,绿水悠悠,但如画的山水却像一道巨大的屏障,把这里与外界隔离;悬崖峭壁间,仅有一条迂回曲折的盘山公路与山外世界相连,这里共有800多个村民,他们出行需要步行20多公里路才能坐上到县城的班车。因此,年龄太小的学生几乎无法到其他地方譬如中心小学学习。正是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子,伍昌云老师像一支燃烧的红烛,坚守了31年,培养出了一代一代的村民子弟。
如果仅仅表现山区的贫困、孩子的无助或者乡村教师的艰辛,这样的以贫穷困苦博取人们同情的片子实在太多、太浅、太直白。为了能够对于这个传统的题材做出更深层次的思考、拍出崭新的故事,摄制组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就纪录片来说,构建故事的第一步是要确定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并不只存在于故事片中,我们需要看到人物在面临命运的不幸之时所经历的成长和改变。一般来说,确定故事情节需要三步,开头、中间和结尾。这是文艺作品所普遍遵循的逻辑结构。故事开头要介绍人物和确立他们的目标。中间部分则是人物为实现目标所作的努力和争取,展现他们所遇到的种种阻碍。最后在高潮中结尾,为观众展现他们是否实现了目标。但我们面前所伫立的老师却没有那么波澜起伏的人生故事,她的人生经历正如她这个朴实的山里妇女一样单纯简单,如何来展现她?如何让观众能短时间了解她并且记住她?缺少跌宕起伏的故事是否能构成这部作品?
于是,我们弱化了情节在故事的构建中的主要作用,用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情感来支撑作品的结构。优秀的纪录片富含充沛的情感,只要观众关心故事里的人物,就能使他们的心情随着她的遭遇而起伏。
简单是美。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有一个感觉,就是这部片子很简单,不管是结构亦或是表现手法亦还是主人公的生活以及她的故事,都可以用简单来描述,而这正是我们化繁为简所追求的:“简单是美”。
百年老井清澈、幽深,似乎一眼就能望到底,其实,它本身却并不简单,就像这部片子里的主人公伍昌云,她从教31年,送出大山考上的大学生有40多位,毕业班成绩连续6年全乡排第一,她是村里孩子们的希望。
在家里,伍昌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个瘫痪丈夫的妻子,她自己的两个孩子现在都已大学毕业,而且都在上海、郑州等大城市成家立业,他们盼着母亲能退下来去大城市享受天伦之乐。(www.xing528.com)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应该记得,我们并没有给观众灌输伍昌云是怎么一个人、她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和不平凡的事迹,而是对影响她人生的重要事件点到为止,比如,仅仅用了一屏字幕来说明她丈夫的不幸,然后用大量的篇幅来渲染情绪。其中有一段她在教室中独自弹琴的镜头,时长几乎有一分钟,没有其他的有效信息,只有人生无常、生活孤寂、世事无奈的情绪在涌动。
看似简单的情节在情绪的渲染下显得厚重和韵味无穷。同样,看似简单的创作过程也不简单,这部片子动用了三部高清摄影机、两位导演、两位摄影师,后勤制片等人员20余人,前期拍摄素材达三十余小时。
正如康斯坦汀·布朗兹所说,两位资深纪录片导演的紧密合作让这部片子看起来物我交融、浑然一体,虽然是体量微小的影片,但我们并没有减弱创作的投入度。两位导演在前期拍摄之初与摄影师进行了多次研究商谈,约定拍摄方案和影像风格。现场拍摄中,高隽导演负责全面的创作工作,高宏导演则具体安排拍摄的场景与人员分工。
为了获得更多角度和景别的素材,两位导演既分工也合作,虽然都在同一场景中拍摄,但机位总是灵活多变,一号机拍摄中近景,二号机就拍摄大全景。整个前期拍摄两位导演所带领的摄制组基本上按照如下原则分工: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一松一紧、一声一景、一长一短。
在与其他工种的深度协作下、整个创作团队成员都能共同参与创作,提出想法,形成合力。
如果要用繁简来总结这部片子的创作,那应该用厚积薄发或者复杂开头、简单结束来总结这个过程。创作初期,我们希望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来展现伍昌云老师不平凡的人生,但是到后来逐渐发现:当一个人有了纯净的灵魂,那么就是一种感人的深刻,这样的简单才会让人敬仰。
在“简单是美”的创作思路指引下,我们最终决定只剪辑出7分钟的微纪录片,用简单的场景、朴素的采访、白描的形式来还原这位心灵纯美的乡村教师。
坚守来源于内心的宁静。这部影片的结尾,一屏字幕——“心静,哪里都能安生”,诠释了导演对乡村教师31年坚守大山的理解。
《乡村教师》在调研阶段,伍昌云的举动就曾经让人无法理解:在打工潮席卷中国大地每个角落的今天,怎么还会有人待在一个村子里大半辈子不出来?难道她没有欲望?不追求舒适的生活?不疼爱自己的儿孙?
创作过程中,我们慢慢深入伍昌云的心灵:原来,坚守来源于内心的宁静。
欲望是人的本性,太多的人对欲望无法把控,被它奴役,使得人们在一生中承受着多少心灵的痛苦!而伍昌云却用内心的宁静来消弭人性的烦恼,她做事不缓不急,对待学生不烦不怒,与人交流不卑不亢,面对荣誉不骄不躁。她说:“虽然这个村子很小,但我静下来一想:这就是我的世界。”
人生就是由欲望的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也痛苦这两者所构成,看了这部片子,或许观众对去除人生痛苦就多了这样一个参考:心静得安!像伍昌云老师一样安抚内心趋于平静,从而获得一生的安宁。
关于影像表达。这部片子在本届金熊猫奖上获得最佳摄影奖提名,摄影创作所付出的劳动获得评委的肯定,这也是我们很欣慰的事情。《乡村教师》在影像表达上其实也经历过一次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
本部影片的主摄影师是范琦,属于实力派摄影师,曾拍摄多部大银幕电影作品,虽然他在故事片拍摄上很有造诣,但纪录片创作却是他的新领域。另一位年轻的摄影师是胡宇飞,具有很强的创作欲望和活力。他们是第一次合作拍摄同一部影片,为了让两人的拍摄风格尽快合拍,摄制组白天拍摄,每天晚上一直到深夜,导演都要与两位摄影师对素材进行分析,对后续拍摄进行研讨。如此,才让两位导演带领的两位摄影师所拍摄素材如出一辙。
传统的摄影理论里,室外普通拍摄一般建议使用28~50mm焦段的镜头,这个焦段的镜头往往具备更立体的景深和符合常人的视觉习惯,因此,记录的场面具备真实感和空间感。而太广或长焦镜头都不宜使用。广角的镜头往往会带来强烈变形和画面之内过多的杂乱,一般只适用于狭小的环境或追求变形效果带来的视觉冲击力的场景。长焦镜头又往往因为视角过窄,不利于交代环境。究竟用什么焦段的镜头和保持多远的摄影距离?对此,我们进行了试探性的拍摄。
要走进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不容易的,特别对一个非常安静、理智和成熟的女性来讲。我们刚开始采用的是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的方法,但后来发现,这样看似真实的记录实则是急功近利的拍摄方法,根本无法还原这位乡村教师的真实世界。为此,总导演调整拍摄方案,决定更多地使用中长焦距镜头远距离拍摄,在保持摄影机与人物的距离后,伍昌云开始显露出她真实纯粹的一面,拍摄距离和心理距离的统一让镜头更加客观质朴,而乡村教师的内心世界也就此通过表情和动作显露出来。
细节是所有文艺作品中最重要的表现内容,纪录片也不例外。细节表现是将主题表现故事化的重要手法,有的细节往往是你不需要过多说明,也会告诉观众这是“有故事”的地方。细节作为情绪化的元素直接参与故事讲述,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
在拍摄伍昌云老师背书休息的那一段间隙,我们无意中发现伍昌云老师端着水杯盯着旁边的小花出神,继而把杯子里多余的水浇在小花所在的干涸的土地上。这一细节让我们突然联想到她对孩子的关爱与细心,于是,我们用高速摄影还原了浇花的场景,事实证明,这一细节的确让观众印象深刻,许多人记住了那个场面。
伍昌云老师手里有一个珍贵的电话号码本,里面记满了学生的电话号码,每到逢年过节,她总能收到走出大山的学生们对她遥远的祝福,这是伍昌云老师人生最大的慰籍。这个细节我们也拍摄了下来。可惜由于篇幅的限制,没能放在最终的片子里面。
纪录片创作并不全是原生态的记录,还必然带有创作人员许多自主的想法和认识,这或许就是灵感。而且,这些想法必须隐藏在主人公的真实情节和场景之中,不能让人感到突兀。
《乡村教师》所处的地理环境特殊,如果要用字幕和解说词,起码需要50秒的时间交代,而地理环境的介绍又不可或缺。在拍摄老师上课一场戏的时候,我们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这个小村子的地理情况,然后我们把它拍下来呢?
这一想法经过两位导演的紧急磋商达成一致,于是,让老师自己画图说明化口村的位置。
但是,伍昌云老师没有更多的美术基础,她能画出的中国地图实在太不准确,但她找到了一本介绍中国地图的课本,最后是高隽导演先帮她画好了地图的轮廓,伍昌云老师自己在地图上标注了大巴山和秦岭的位置。这个创意带来的效果非常好,它是具有国际化的视听语言,雅克·克鲁索(Jacques Cluzaud)先生在颁奖结束后的酒会上对我们说:“哇,那个镜头虽然很短,却让我们对伍昌云老师所处的大山在哪里一目了然。”
微纪录片作为新兴的纪录片子门类越来越受到业内的关注和广大电视观众的瞩目。我们认为,微纪录片在当下有其自身的创作特点和蓬勃的发展趋势。
智能手机、WiFi网络和城乡居民快节奏生活让世界在有了电影屏幕、电视机和电脑之外,又多了一个手机小屏幕,影像市场开始走向个性化点播服务,网络流媒体传播将成为一种主要的传播形式,这个时候,微纪录片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微纪录片继承和发扬了所有传统纪录片的表现元素和优势,短小精干,时长往往只有几分钟。微不仅仅指时间的长短,还有知微见著的意思。《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导演能在短时间内与观众建立认识和情感上的沟通尤其需要功力。
微纪录片不仅适合电视台播出,还特别适合流媒体播放,它不因短而丧失纪录片的思想性、真实性、新闻性和故事性。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的最大区别不仅在于人人可以参与记录的广泛性,同时兼有浓缩、精短的优势。
碎片化时间的出现也为微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今天,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观赏微记录片。这种行为虽然看似个别和轻微,但被重聚和时尚化之后便会产生巨大效果。
由智能手机带来的“三屏合一”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它不仅丰富了多终端,也代表了未来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崛起无形中使电视、网络、手机三种传播媒介的价值都得到了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微电影包括微纪录片就有了很大的市场。
虽然《乡村教师》这部微纪录片获得业界厚爱,但我们还是觉得有不足和遗憾之处,最主要的不足就是介入时间比较晚,时间跨度不够,因为都集中在一个季节、一个周期拍摄完成,所以,场景和人物的外观变化不大,缺少时间的重量和沉淀。这是我们创作这部纪录片比较遗憾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