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45'×5
国家/地区:中国
制片人:张建宁,蔡小敏
导演:时间,周兵,朱建宁
摄影:皮埃尔,李真
剪辑:李宁,牛璇,马兆龙,覃牧,秋马潇
内容简介:
从1840年《南京条约》签署,南京就与整个中国一起,在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中国城市的现代之路中,一次次成为时代的引领者。《百年南京》,以古都南京的百年历史为轴线,跨越晚清、民国、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四个时代,真实再现每一个曾经影响甚至改变南京乃至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为观众呈现精彩故事的同时,也让观众与南京一起,站在时代和世界的维度,寻找到南京乃至中国现代化之路。
主讲人简介:
朱建宁:《百年南京》执行总导演。南京广电集团电视传媒中心专题部副主任,主要纪录片作品有《哈里发(青年阿訇)》《钟山风雨50年》《我要回家》《回家》《再进北川》《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城市味道——金陵鸭滋味》《城殇》《证言——南京大屠杀真相再揭秘》《日本战犯忏悔备忘录》等。
南京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有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等别称。尤其近现代以来,南京成为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与见证者。
时间重叠着时间,记忆堆积着记忆,这些厚重的底蕴一方面给南京这座古城带来了丰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记忆,但同时伴之而生的是这些“遗产”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众多的“意象”:不管是“伤城”“末日之城”“脂粉之地”;还是后来的“英雄之城”“胜利之城”等。此外,众多的中外影视作品也推波助澜,展示出纷繁复杂的的南京“形象”。那么,一部纪录片能改变这些“意象”吗?它又该从何着手,凝练这座城市的精神,展示这座城市的风貌呢?
为迎接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彰显南京城市魅力,由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和中央新影集团联合摄制的五集高清电视纪录片《百年南京》就是基于此而产生的。2014年8月18日,《百年南京》在中央电视台和南京电视台同步播出,不仅为2014南京青奥会献礼,也为南京创作了一部质量上乘、内容丰富、史料珍贵的纪录大片。播出之后,各方好评如潮。观众、网友纷纷留言、点赞,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东方时空》《新闻直播间》《光明日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等都进行了报道。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台又应观众要求再次重播。2015年《百年南京》被国家广电总局推荐为优秀国产纪录片,荣获江苏省优秀电视社教节目一等奖,第10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年度十大纪录片,第13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人文类最佳系列纪录片提名奖。
初步统计,近年亮相过的南京形象宣传片有:2010年3月,高清纪录片《南京城》在CCTV2首播,展示了一个沧桑巨变后一次次再度崛起的南京城。2010年10月,南京在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期间推出了一部80集电视文化系列片《重读南京》,该片旨在重塑南京“文化名城、佛教之都、英雄之城、胜利之都”的城市形象。继2012年11月在美国CNN电视台播出15秒南京城市形象宣传片之后,由美国资深传媒人士操刀剪辑的《美国人看南京》微电影,2013年在CNN网站上线。2013年7月,南京城市微电影《南京·201314》18分钟完整版首映,主旨是为了向1.3万名亚青会志愿者“小青柠”致敬。片名《南京·201314》,既寓意2013亚青会和2014青奥会,又谐音“南京,爱你一生一世”。
就纪录片《百年南京》而言,它讲述的时间段,准确地说,是自1840年以来170多年的南京。在这段历史中,南京经历了西方列强侵占中国的《南京条约》的签署,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南京的建都、近代工业化的洋务运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以及民国的倾覆……在晚清、民国、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这些大时代中,南京都与整个国家休戚相关。
《百年南京》创作初期就提出了“重读南京”的理念,影片所要展示的南京形象的核心组成既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伤城”“末日之地”,更不是“商女不知亡国恨”“秦淮歌舞几时休”奢靡文化的意象之城,当然也非强调纠偏后单纯的英雄之城、胜利之城。
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南京与整个中国一起,在不断探索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之路、城市文明的现代化之路,同时也承受了异邦入侵、同室操戈的伤痛。那么,在新的时代精神下,重读南京的起点在哪里?复杂多面的南京想要呈献给世人的是一幅什么样的面孔?文脉、政脉、经脉、史脉,究竟应该挑动起哪根脉搏?
创作团队在经过充分调研和反复讨论后,在主题的凝练中,确定运用减法的思维,不贪大求全,跳出既有的思维窠臼,跳出有什么说什么的窠臼,转而抓住城市的基本的素质、思想。
以最能表现什么是真正的现代精神理念、国际化意识,而非单一的高楼大厦、经济繁荣的事件和人物,来构筑《百年南京》的故事主体。这是总导演时间在认真地听完一个个故事,看完一份份资料后给出的方向指引。
至此,《百年南京》的创意基本确定,那就是:南京有着2500年建城史,在一百多年近现代历史中,南京见证了现代科学教育的启蒙、见证了现代工业的萌发、见证了由专制走向共和的变革、见证了向外国侵略者抗击的壮举、见证了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可以说,南京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浓缩版,她是中国最早具备现代城市规制、现代城市体系的都市,是一座历史之城,也是一座壮美之城。
这样,着重城市启蒙的《开启梦想》,城市规划、建设与演变的《理想之城》,城市教育和文明传承的《教育启蒙》,传统的坚守与创新的《传世风雅》,以及面向未来的《青春未来》五个篇章颖脱而出,构成了《百年南京》的叙事骨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合力形塑出南京作为启蒙之城、近代工业之城、现代化之城的形象,力图从南京的发展中展示、反映中国百年现代化的梦想之旅。
重溯南京的这170余年现代历程,是一次带领今天的中国梦想者,从历史中探寻未来之路的旅程。从而,也将改变世人一直以来,冠以南京的悲情色彩以及六朝古都负载下所呈现的单一面孔,去发现南京全面和独到的城市内涵和城市精神。
如何选择南京这座城市的讲述对象
一座城市的灵魂,是这座城市有过的思想。形而上的思考提升了城市的维度,让它具有更加丰沛与厚实的积淀。思想是千百年来这座城市在历史上观看世界方式的结晶。承载思想的是人,生活在这个城市空间中的人。现实空间孕育了思想空间,也使思想和文明以物的形式得以固定及流传下来。
《百年南京》从现代文明城市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入手,跳出了什么有名说什么的模式,如城市思想变革,城市形态变革城市科学、城市基础教育,城市文化与传统,城市人的生活与精神;并通过故事化的手段来表现这些不同的层面,让观众理解现代城市文明的概念是什么,近代百年南京又曾有过怎样的努力,呈现一座真正的现代之城的魅力与社会推动力。
1.空间承载记忆
一个城市的形象是由很多符号组成的,但我们在传播中不可能把所有的符号都应用进去,只能挑选那些能指并确为所指的东西。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城市形象的构建:一个城市的形象,表现在它不停地解释自身特点,并用各种符号赋予各种意义于城市形象中,而这个意义的赋予过程,或者说定义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符号互动。因此,筛选出代表性符号并构建城市形象,尤为重要。
下面是摄制组为《百年南京》确定的一份拍摄地点及拍摄内容的简要清单,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对南京标志性、符号性、形象性的空间的选择。(www.xing528.com)
续表
建筑是城市重要的代表符号之一,作为城市的重要空间表征,构建了城市,也提供了人们活动的场域。在开篇《开启梦想》中,影片从两江总督府(即后来的总统府),这个南京标志性的建筑开始,讲述了这座建筑见证了洋务运动、立宪改革、辛亥革命、国民政府的成立以及覆灭……先后经历了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端方、孙中山、蒋介石等十余位主人。从洋务运动到立宪改革,再到辛亥革命,这些历史人物在南京经历了这座城市的一次次蜕变,参与了实现中国梦的多次重大变革。他们在各自不同的时期,影响着南京,影响着中国。之后的金陵机器局、中山路、中山陵、金陵刻经处、甘家大院、长江大桥、金陵饭店等,都是将建筑的故事和人的故事完美地结合起来,以建筑为由头,引出背后那些人和事,建筑以无言的姿态注视着南京为追寻现代化的强国梦不懈努力的城市传奇。
2.闪耀的群星与瞬间的历史
一般说来,人的行为背后是由某种思想支配的,与其思想观点相伴的是他的精神追求,也就是信念,这是值得关注的人的行动的精神原动力。人的思想具体体现在某种看法、见解和观点上,有的与人的直接经历相关,但也有与人的经历是间接相关的,但深层次是由人的性格决定的,如果不加以挖掘就很难得到。
正如时间总导演所说:命运是否由性格决定,但肯定不会是全部。那么哪些性格对他的人生会产生影响。人物的性格找到了,用浅了是一种花边,是展示;用深了就是一种宿命,是揭示。
历史的戏剧性一方面使人在命运的巨腕面前感到软弱,同时又给雄心勃勃的人创造力挽狂澜的机遇。历史是一个个连续发展的瞬间,历史的意义也许就在这里,用永恒的瞬间来表现瞬间的永恒。
在“上帝的神秘作坊”里,大多数人被固定的轨迹和引力牵引着,他们的生活已经被圈定在大致的范围中,他们也习惯了平静地享受或承受这一切;但在这片平静之中也还有那样一些人,他们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他们不想在衣食无虞中蹉跎他们的意志雄心。他们潜藏着,积聚着力量,等待着时机,在潮水涌来的那一刻适时地崛起,站在潮流的风头浪尖,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指出,那些历史上闪耀的时刻正是人类挑战自身的时刻,“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百年南京》中,“人”自始自终是叙事的主角,是这座城市的主人。但总导演周兵强调,南京还具有它的独特之处:城市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南京城市原住民的创造欲望表达,更是整个中国无数梦想者,甚至全球无数梦想者的表达之地。这些人以梦想为指引,来到南京,创造新的生产、新的生活、新的经济、新的制度、新的教育、新的文化、新的传统、新的科学等。
《开启梦想》中以孙中山和马格里为叙事主角,通过再现几个影响他们各自选择和命运的历史瞬间,勾勒出在晚清变局中、在数度改变的中国历史走向里,南京所处的位置。《理想之城》中讲述南京百年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吕彦直与中山陵、亨利·墨菲与首都计划、杨廷宝与长江大桥的建设、麦保桢与金陵饭店等四个决定今天南京城市面貌的故事,呈现南京一直鲜为世人所知的科学精神的由来。《教育启蒙》中以今天依然有序传承的南京幼儿教育、平民教育、高等教育为重点,选取郭秉文、陈鹤琴、陶行知等几个历史人物,以他们追求教育服务于社会,世人平等享有教育权的思想理念和教育实践,结合当下几个青年学子的故事,探寻南京始终作为近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中、高等教育发达城市之一的缘由。《传世风雅》则通过南京艺术的传承,探寻着一座现代之城对于传统的革新与坚守,保存与融合之道,结合当下城市的文化创新,讲述南京城市文明的前世与今生,探索南京城市精神的内核。最后《青春未来》中选取苏宁云商的工程师、鼓楼医院的女医生、青奥志愿者、创意婚礼摄影师等4人,呈现南京在城市建设、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民生公益等,这些代表着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方面所拥有的活力以及未来可能性。
《百年南京》中的建筑、人物和故事,仿如一扇扇屏风条幅,单独看各自成章,组合在一起便又成为一幅新的风景。而且这幅风景不仅展现古城南京形象,更兼具了具体与抽象、历史与未来、物质与精神,全方位地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南京。
如何呈现南京这座城市的新形象
从1840年,《南京条约》在下关长江签署开始,南京就与整个中国一起,不断探索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中国城市的现代之路,并一次次成为时代的引领者。南京的过去,无疑是一面镜子,其中所折射的,不仅是南京的百年,也将是中国现代之路的百年。
《百年南京》确立了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俯视南京这座城市,在表现不同时期,那些改变南京、改变中国的瞬间故事,关键人物的同时,将站在时代和世界的维度,从中寻找到南京未来的走向。
围绕这个主题和目标,《百年南京》创作团队,由总导演时间、周兵率领,以“瞬间放大历史”的故事讲述方式,选取影响南京百年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放大关键瞬间,故事化呈现历史,回望历史,紧联当下,为观众讲述一段段引入入胜、令人思考的南京百年城市传奇。
1.瞬间放大历史
根据海量的史料信息,寻找到历史当中最关键的那一个点,以“蝴蝶效应”的巧妙,来推动历史的巨变。这就叫瞬间放大历史。
在《开启梦想》里,从晚清到共和创立,革命者孙中山与马格里、端方开始了一场宿命般的角逐。梦想没有对错,只有远见卓识者的成功,与梦想破灭者的颓然。“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现实版写照围绕南京而展开。马格里一念之间,成就了孙中山的扬名全球;端方的一念之间,为制度的改良写下了一曲未完的可能;苏良斌的一念之间,改变了南京以及整个中华的未来。
在《理想之城》中,围绕中山路作为空间主角,所贯通的南京现代城市百年建设历史。将以吕彦直与中山陵、亨利·墨菲与首都计划、杨廷宝与长江大桥的建设、麦保桢与金陵饭店四个决定着南京城市现代形象构筑的关键瞬间故事,呈现南京一直不为世人所知的,另一种现代科学精神之城的形象。
2.建筑建构城市
以南京百年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为故事主线,创作团队试图从南京的故事里为今天的中国寻找答案。城市建筑成为串联这些故事的空间主体。第一集的总统府、第二集中的中山路、第三集的鼓楼、第四集的甘家大院、第五集的古城墙一样,他们都仿佛一个跨越百年历史的沧桑老人,是片子里沉默不言的主角。有深度地运用这些“建筑主角”,是善于塑造新的影像主体的总导演周兵的一次尝试。
3.影像虚实共生
《百年南京》的创作团队部分借鉴剧情电影的表现方式,引入电影的场景式剧情结构方式,画面表现和故事设计,力求在内容与形式上,在中国城市纪录片的表达上有所突破。其中主要是学习运用国际化的拍摄手法、用季节变化的画面表现历史变迁更替、根据电影发展史在不同年代的镜头运用特点还原不同的历史时期。
《百年南京》的叙述跨度170余年,在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土地上,由于当时影像技术的缺乏,很多历史资料无法用镜头记录,原始影像资料的匮乏成为纪录片历史表达的“死穴”。在历史表达上面,采用“情景再现”是一种不得已而为的手法。“情景再现”呈现了镜头无法展现的历史画面,营造出“现在时”的时空感,能够起到缝合叙事的作用。创作团队一方面对缺乏的历史场景使用“情景再现”和演员扮演来完成对历史叙述,但同时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使用真实的历史影像资料与用虚拟的场景再现、演员表演相结合,并根据不同时代的故事,还原不同时期影像的拍摄手法、表现方式,真正从影像角度,回归历史现场。很多史料是第一次在纪录片中使用,或者是第一次大密度、大规模地集中使用。首次呈现的文献资料有吕彦直中山陵设计图手稿原稿、亨利·墨菲以大学为背景的照片、南京长江大桥原始设计图等。
此外,在一些历史场景建构、建筑演示中,使用了实景加动画的设计再现历史的画面,地面加航拍实现多视角拍摄,使影像效果呈现显著。
4.简洁有效的解说
《百年南京》播出后,观众对纪录片的解说词评价较高,称赞很有文艺范。
长期以来,纪录片的创作中一直存有“声画两张皮”的窘境,一度使得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有意识地摒弃解说词,更多地使用采访和人物的对话。但是,有时一些背景的叙述,观念的提炼以及主题的揭示,只靠画面和同期声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信息多了,节奏拖沓,冗长;信息少了,则又容易造成观众理解方面的障碍。所以,《百年南京》的解说以国际主流纪录片(BBC,美国国家地理)为参照,解说为观众提供他们必要的信息、感兴趣的信息,同时很多情况下富于戏剧感并充满激情。
因此,简明扼要的叙事方法,详略得当的内容取舍,单一、集中的故事情节,清晰的故事主线和主要人物,通过简洁、准确、信息量大的解说,完整地表达了影片的主旨。
《百年南京》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法,向观众从不同侧面揭示出这座城市的内蕴,以贯穿古今的高度,让观众们同它一起俯视南京这座城市灵魂的形成,从而更深入地思考这座城市从历史走到现在的深层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