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25'
国家/地区:中国
制作机构: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综合频道
制片人:李国泉,卓宏
导演:王晓榕
摄影:新桥
剪辑:王晓榕
内容简介:
福荣、志铭、新桥是三位25岁的闽南年轻人,他们正处于对前途迷茫的状态中。一次,福荣到志铭的家乡华安做客,看到了志铭爷爷邹合文的木雕,惊叹于一位生活在山中的老人竟有如此想象力及创作力。于是,三个年轻人开着新桥刚买的中巴车,寻路13458公里,历时52天,去寻找更多像邹合文老人一样的边缘创作人……并最终将他们的作品聚集在一起,办了个展览,名为“锤子与庄子”。锤子代表他们在做的事情;庄子代表他们的人和精神以及生活状态。
在这次旅程之后,他们也各自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
主讲人简介:
王晓榕:《锤子与庄子》导演。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影视制作专业硕士,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综合频道纪录片组主编。纪录片作品有《锤子与庄子》《船政学堂》《荣荣映里·三生万物》《手艺新生》《遇见·台湾》,电视作品有《赖声川·戏梦桃花源》《香港例外》等。作品曾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三届“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评比人文类最佳短纪录片、第十届全国百家优秀电视文艺节目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锤子与庄子》讲述三位年轻人在全国自驾寻访社会底层艺术创作者的故事。福荣、志铭、新桥是三位25岁的闽南年轻人,他们正处于对前途迷茫的状态中。一次,福荣到志铭的家乡华安做客,看到了志铭爷爷邹合文的木雕,惊叹于一位生活在山中的老人竟有如此想象力及创作力。三个年轻人开着新桥刚买的中巴车,寻路13458公里,历时52天,去寻找更多像邹合文老人一样的边缘创作人……并最终将他们的作品聚集在一起,办了个展览,名为“锤子与庄子”。锤子代表他们在做的事情;庄子代表他们的人和精神以及生活状态。在这次旅程之后,他们也各自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
遇上这个选题很偶然。在一个周末的分享沙龙上,三位年轻人分享他们的这趟旅程,作为听众的我立刻就被吸引了。我看到了这些简单的叙述中存在的许多有意思的东西:趣味——这些边缘创作人所做的事情本身;精神——这些边缘创作人身上所共有的像庄子一样自在生活的心态,举重若轻、宠辱不惊地面对生活的苦难的态度;戏剧——几乎每一个边缘创作人的生活都有着曲折的经历,这趟旅程对于三位年轻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转变;对比——年轻人和边缘创作人,边缘创作人的苦难和他们乐观的态度,边缘创作人的怡然自得和绝大多数都市人的浮躁焦灼……所有这些都具备一个吸引人的故事的元素,而它们都真实存在。当然,最重要的,这个故事打动了我,让我产生了记录和创作冲动。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原动力,来自于创作者对其的兴趣、情感和表达欲望。所谓的故事性,则源自于作者被打动之后,作为一个创作者的自然反应。
起初,我预设这是一个由很多小故事组成的大故事。这个故事里有多层关系:一是每个边缘创作人自身的故事;二是三位年轻人各自的故事;三是旅程的故事,它们共同勾连起一个大故事。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其中涉及十多个人物,涉及采访的人物有十多位,如何把这么多人物、这么多故事浓缩在周播栏目限定的25分钟里面,是一项难度不小的挑战。既要保持每个故事的相对完整,又要清晰明了地传达各自的精神,还要让故事内核体例统一,让故事呈现形态流畅自如,让观众看得明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我很快完成了初稿写作,一边梳理素材和思路,一边对人物精神进行更深的消化。经过初稿梳理,故事的构架在我心中更加清晰。
1.点线面:人物选择
三个主人公缺一不可,他们拜访的七位创作人是否需要全部呈现?若全部呈现,面临几个问题:一、有限时间里每个人能予以讲述的时间极少,不利于个体呈现;二、不利于整个片子的节奏把控,过于繁琐平稳;三、人物众多,不利于观众识别与记忆。基于此,我决定选择七位人物中的三位展开讲述,其余的略带过。选择哪三位?这个决定看似难也简单。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很精彩,似乎难以割舍且各有特色,但一旦带着一个标准去选择,也就不难:谁对整体的基调、节奏以及主题的传达更具作用?很快,我选择出三位人物:邹合文、曾现荣、孙吉发。邹合文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因为他的故事才有了这个旅程,才有了其余人的出现;曾现荣是这里面唯一的女性,且她的创作与其他人的不同,体现出柔美平和的一面,这将会成为片中缓慢而诗意的部分;孙吉发的创作已经不局限于个人,而成为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行动,从而让故事更有张力与爆发力,适宜于作为高潮部分的推动。他们的组合既避免了雷同,具有层层推进的步调,又多方位统一展现了故事核心。
2.感染力:人物故事的构建
当选定人物之后,就开始构建每个人物的故事。25分钟的时长要容纳六个人物(三个创作人和三个年轻人),意味着每个人物的故事只有3~5分钟时间,如何在这短短的三五分钟讲述一个故事塑造一个人物?切入点、视角和材料的选择很关键。
首先针对三个创作人,他们做的东西是必须介绍的,这方面包括为什么创作?做什么?如何做?如果因为时间关系单单针对这些,那么作品呈现了,人却没有立起来,有关他们的部分也沦为了浅薄的说明文。因此,我们还需要加入人的故事,他们所处的环境、经历、境遇,这些创作对于他们的改变……要让所有这些内容在三五分钟浓缩呈现,需要慎重选取需要陈述的内容,精炼采访和解说。在这个情况下,我去除所有周边人(他们家人)的采访,只选取每个人物自己的采访,且每个人物的采访只选用三到四段,这几段采访包含他们对特殊经历的描述,面对困境的所为,内心最真实的所思所想。它们被选择的共同标准是:一、故事中重要的、必须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二、无法被解说或旁白取代,这些话只能由他们本人说出才最具有信服力、冲击力和感染力;三、他们在这几段采访中呈现的状态,体现了他们的性格和心态。
在邹合文的第一段采访里,采访里有他为什么要做木雕的问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老人,和别人坐在一起怕人嫌他有体味,自己一把刀一根木头,手在动头脑也在动,一天天也就这样过了。他的讲述特别平实,却体现了他的体贴与祥和。最后一段采访,他说他有四个儿子,他亲手盖四间房给他们住,结果老四玩儿的时候把老三的眼睛弄瞎了,服毒自尽。现在他剩下的三个儿子都出人头地了,他唯一的烦恼就是还没抱到重孙。他以微笑乐观的神情轻描淡写地讲述苦痛和心事,恰恰是他心态与精神的体现。
在对曾现荣的三段采访中,有一段描述她乞讨的日子。说她不乞讨,碗都端不起来,只是放那自己画画,人都成行坐着看她,说她棒。这时候的她乐呵呵地打着手势,如孩子一般可爱单纯,体现了她的自力更生和面对困境的尊严。第二段采访说到她画画卖钱,因为要帮她儿子,她说着说着就哭了,这是整个片子唯一的一次哭泣,但曾现荣的眼泪不是因为自己受的苦,而是因为她心疼儿子。这段眼泪的镜头,体现了一位母亲,一位农村妇女的纯朴包容和奉献。最后一段采访,她开心地说等她房盖好了,她要回去找那些帮助过她的人,要谢谢他们。这段素材可以表现她知恩图报,善良温暖。
孙吉发的经历让人深思。一开始他想自杀,最后他用自己造出来的双手改变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为他赢得了自尊。他始终以一种淡然平缓的语气说出,言说中让故事充满张力,言说中呈现出它低调而充满力量的个性。
每一个人的最后一段采访都是微笑明亮的。这也是我想通过故事传递的气息:无论生活如何艰难,乐观面对,淡定从容。
3.讲述方式:暗流贯穿,引领故事前行(www.xing528.com)
至于三位年轻人的采访,要如何使他们与创作人区分?如何让他们纳入片中,既能成为和谐统一的一部分,又不让观众被太多的采访弄疲,还能克服他们不擅言语表达的障碍?这就要在讲述方式上下功夫。
对于这样一个要说明白众多人物故事的纪录片来说,显然单依靠字幕是无法交代清楚的。而第三人称解说加采访的方式会让这个片子有六位受访者,对于25分钟的片子而言太多;更重要的是,第三人称解说方式决定了视角的非参与性,而我更愿意以一种参与的、平实的、将导演痕迹尽量淡化的方式来呈现这个故事,使其中的人物从始至终都是主角,引领故事前行。这种情况下,以年轻人第一人称旁白的方式进行讲述,成为这个片子最佳选择。它的好处在于:第一,避免了片子中不断更换出现不同采访者,引起观众视觉疲劳和认知混乱;第二,自然无缝地植入三位年轻人的故事,使其成为暗流贯穿;第三,让年轻人无法表达的情感和转变有了出口。我曾经采访三位年轻人,问是什么让他们转变的,他们说不清,就是一个个人遇见,慢慢就变了。由他们担任整个故事的讲述者,这个讲述就有了情感,他们的转变也就有了依托;第四,这是属于他们的旅程,他们的讲述更具有现场感,更容易带动观众。
确定了讲述方式,三个年轻人对应三个创作人,每一个人讲述一段。邹合文是志铭的爷爷,以“我爷爷”的方式讲述更有亲切感;陈福荣是三个人当中最擅长表达的,负责主体线索穿插和最后的孙吉发的讲述。至于三个年轻人自身,每个人只设计了两段自我陈述,一段出现在开头,有关旅行前的个人境况;一段出现在最后,有关旅行后的个人感触。这中间的部分,就是他们转变的过程,通过创作人的故事以及创作人带给他们各自的触动完成。当这一切确定了,整个片子的框架也出来了。
4.整体布局:如何水到渠成
整部纪录片由三个部分组成:引子、正片、尾声。引子部分呈现三位年轻人整车待发,准备启程。同时通过第一人称旁白各自介绍了当下自己的现状以及心态:福荣从事设计工作,梦想是有自己的设计品牌;志铭刚毕业,不知何去何从;新桥是自由职业,刚买了车,第一次担任摄像。
正片部分以插叙的形式开始(针对全篇为插叙,针对引子为倒叙),讲述这段旅程的缘起,出现第一个手艺人邹合文的故事,顺着故事的讲述,自然承接到引子部分的时间点,顺着往下讲述,遇上了一位又一位创作人,他们的故事,以及年轻人在旅程中的点滴。最后以他们寻路1万多公里,历时52天,寻访7位边缘创作人的字幕结束。
尾声则从他们为这些边缘创作人举办了名为“锤子与庄子”的展览开始,讲述了他们对这些创作人的看法,以及这些创作人对于他们的触动。最终,以他们现状的字幕结束:福荣和志铭一起创立了家具设计品牌WUU,新桥成为了自由纪录片人,致力于记录那些不被人追捧而自在生活的人。呼应了片头引子部分他们的陈述,也展现了这趟旅程对于他们的改变:前行方向的确立和梦想的执行。这三个部分不是割裂的,而是水到渠成,把过去式、进行式和(曾经的)将来式很好地结合,形成连贯统一的整体,并且兼顾到每一位主人公的故事,张弛有序,轻重有别。边缘创作人之间以年轻人对旅途的点滴讲述穿插,赋予整个片子轻松活泼的过渡,并自然地带领观众进入下一个创作人所处的物理时空中,使整个片子舒缓流畅。
5.解说词写作与配音
时间短、容量大决定了这个片子不能有一句无用的话,采访如此,解说更是如此。解说词的写作基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不适宜用采访呈现的必要的故事讲述。比如,孙吉发对于四代铁手的改造,这种具有说明性的东西本身不具有情感性,解说更加简洁明了,易理解,也有助于加快节奏。第二,以采访为依托进行写作。整个片子的解说都源自当事人的采访,不加入任何想象、情感和观点,以确保其真实性。第三,口语化,使旁白自然;不做过多修饰,不煽情,简单、直白、朴素,与人物及故事风格相符。
写完解说之后,我让三个年轻人分别配音,他们依据自己的语言习惯及表达进行稍许修改。因为没有专业的录音软件,用他们自己的手机就完成了。
6.影像特点:意味深长
整个片子的影像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年轻人自己拍的素材,另一部分是我依据故事讲述的需要拍的情景再现。情景再现的部分主要包括引子以及中间在厦门的过渡段落。如果这两个重要部分缺失,将会破坏整个故事的讲述,而情景再现成为最好的解决方式。一是它相对更真实;二是它将与整部片子的影像完全统一。我和三个年轻人回到当时当景,他们穿着与当时一样的服装,做着一样的事,用一样的设备记录,唯一不同的只是时间。
全片的最后两个镜头,先是他们拜访的创作人之一驾驶着自己发明的电车向我们驶来,然后以另一位创作人骑马向树林深处远去的做结束。电车代表他们的创作,他们做的事,即“锤子”;马是另一位他们寻访的创作人的爱好,代表他们的精神与心态,即“庄子”。驾车的画面呈现出开心积极的动感,骑马的画面呈现出悠远与从容的步调,这也是全片希望传达的气息,明亮乐观,但同时内敛且意味深长。
片子的整体影像富有时代气息,具有年轻人的视角和审美,这也是我认为在创作人的部分,用他们亲自记录的素材要比作为专业人士去记录的更好、更可贵,他们视角的记录让这一切更具说服力、更自然。尽管有些需要拍到的镜头存在缺失,或者重要采访出现背光,重要镜头焦点不实等,但这些大多可以在后期剪辑的时候想办法补救,真实的视角却独一无二,不可取代。
7.剪辑:明快流畅
整个片子的剪辑干净明快流畅,与整体的影像特点相吻合,从而形成统一的整体。具体的镜头组接和细节依据人物特性、讲述内容以及音乐旋律来控制。比如:在呈现曾现荣画画瞬间的时候,将她画画的镜头与画作、窗帘、水杯、手臂上的皱纹等当时场景下的细节镜头组合。镜头相对较长,相对安静,留白较多,能引人进入她所处的场景,能让观众也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她画作以及她内心的宁静与美好。尽管片子要在短时间内容纳许多内容,但是必要的留白不可或缺,因为不仅调节了整个片子的节奏,也让观众有回味和想象空间。
剪辑不仅包括整体上的节奏调控,也包括意味性镜头的应用。一个普通的镜头用在特定的地方,就有了它的意味所在。对于这样一个浓缩的短片,除了每一个字都很珍贵以外,每一个镜头也都不能浪费,要承载更多的表达。几乎用上的每一个镜头,都有各自的使命。比如:全片的第一个镜头,画面的中央是一辆白色的面包车,福荣抱着书走进画面。尽管这个固定镜头只有两三秒钟,但是它已经带出了许多信息:主人公、主要道具、主要线索。面包车代表旅途,是全片的道具线索,他们就是开着这辆面包车展开故事的;福荣是主人公,也是整个故事的主要讲述者。在有限的时长情况下,故事应开门见山,从画面开始,直接切入故事。再比如,孙吉发故事的最后一个镜头,伴随着孙吉发用自己的铁手吹口琴的音乐,画面摇到了一只他做的橡胶铁手,铁手上画着一颗红心。这个镜头不言而喻,就是他的故事、他的人最好的写照。比如,当说到随着旅途行进,寻访越来越多的边缘创作人,慢慢的三个年轻人心灵中的一部分也得以澄化。那组镜头的组接是渐次递增,越来越欢快,最后他们跃入水中,在水里畅游。这个镜头一是呼应了之前新桥带着游泳镜上路,二是蕴含着他们心中的释放,像创作人一般自在的心情。
剪辑涉及在素材缺少或者素材有遗憾的情形下,如何变废为宝。在这部片子中,这个情况在孙吉发的部分出现得比较多。孙吉发的素材有三大遗憾:可用的带面部的镜头少;逆光镜头多;虚焦镜头多。这就是考验剪辑的时候了。其中一个孙吉发背对窗户的逆光镜头,他的脸是完全黑的,看不清。但把这个镜头用在讲述他受伤之后想自杀的段落,却恰好营造出压抑、绝望的情感氛围。比如他吹口琴的一个固定长镜头,人的脸只有一半,而且这是一个虚焦慢慢变实的镜头,这虚并非刻意,是没调好。但把它放在孙吉发故事的后半部,配合年轻人对他这个人物感想的旁白,却是刚刚好。对于他而言,手的空镜比脸重要,吹口琴的行为暗示了他对生活的态度,从虚到实转化也意味着他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样一个固定的长镜头更有利于观众去聆听年轻人的触动之言,去感受这位将自己被劈得粉身碎骨的身体拼凑出宇宙来的人。
8.音乐与声音:克制、统一
本片的音乐选择遵循克制、统一的原则。克制表现为不过多使用音乐,不使用繁杂与多元的音乐,统一表现为:与现实统一、与人物的特性统一、与叙述统一。本片总体音乐为四段,代表年轻人的为一段,选择的音乐即现实中他们旅途中听的Daft Punk中的一曲,欢快而充满动感,与他们的身份年纪和在路上的感觉相符。此外还有代表三位边缘创作人的音乐,依据每个人的个性各有一段音乐。比如在曾现荣的段落里,配乐相对单纯宁静美好,与她的画作和内心接近。
除了选取得当的音乐,音乐与音乐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以及现场声音与声音的连接,也是叙事的一部分。在正文结束与尾声的开场部分都是字幕,没有影像。正文结束字幕为“三位年轻人历时52天,寻路13458公里,探访7位边缘创作人”,配乐是属于年轻人的欢快音乐并渐渐走向高潮,尾声开场的字幕为“之后,他们将这些边缘创作人的作品聚集在一起,办了个展览,名为‘锤子与庄子’”。欢快的音乐瞬间走向宁静,开启了另外一种舒缓的氛围,带领观众进入创作人的展览中。这个时候音乐完成了过渡与转折,让故事顺接入另一种情景。
合适的现场声组接也具有同样的功效。比如,在孙吉发故事的段落,当讲述到一开始孙吉发不理睬年轻人,为了和他拉近距离,年轻人待在他家吃饭,和他女儿喝酒。第二天,他对待年轻人就像哥们儿一样了。孙吉发的情绪转变这个时候就是靠声音来完成的。前一个镜头背景是他们喝酒的声音,画面是孙吉发吃饭的铁手,显示他喧闹中的默默无言。后一个镜头先进入的是他哼着小曲儿的同期声,伴随他戴铁手的画面,随后进入他的讲述,从疏远到亲近,从防备到放松的情绪转变就在这一刻自然呈现。
这些边缘创作人给予我的感动和三位年轻人一样。虽然他们不懂所谓主流艺术修养审美,也不懂专业领域的设计思想,但是他们却能用独特的角度去研究发明,并让这些艺术创造融入自己的深层生命。尽管他们各有各的苦难,但他们心存庄子精神,按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生活,不仅发现了自我,也让自我完整饱满。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中的风和日丽比电闪雷鸣更有力。
可以说,《锤子与庄子》力图通过挖掘隐藏于平凡生活中的磨难之痛,展现边缘创作人的坚韧与顽强、乐观与淡定的精神,让观众看到普通生活中精致的艺术绽放。这也是我致力于达到的生活和艺术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