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50'×6
国家/地区:中国
制片人:林宿建,金琦,吴斯
导演:吴斯,郭巍,郑荣,程丹,鲁慧,周虹
摄影:贾利玮,徐欣
剪辑:郑敏,周雅昕,戴韵哲
内容简介:
《中国文房四宝》是一部兼具安徽地域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人文类大型纪录片。本片共分《博采》《造化》《匠心》《时风》《传播》《遗产》六集,依据历史、情感、文化、现实四个维度,反映出文房四宝演进的历史脉络、蕴含的丰富情感、厚载的文化传统和纷呈的现实生态。
本片旨在发掘文房四宝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激活人们的情感和记忆,通过对其发展轨迹的探究、追寻,以及它与中国书画与中国文化的相互作用,让观众感受它独特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主讲人简介:
吴斯:《中国文房四宝》总导演、制片人。从业24年,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导演,主要作品有纪录片《难忘蘑菇云——记两弹元勋邓稼先》《严凤英》《1942,轰炸东京之后……》等;晚会《虎跃江淮——2010安徽卫视春节联欢晚会》《心动——安徽年度新闻人物颁奖典礼》、华东六省一市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曾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作品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二等奖、全国春节电视文艺节目最佳作品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一、二等奖等。
来到成都,不能不说美食。四川美食甲天下,这个应该没有争议。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安徽,有没有吃过安徽菜,给大家推荐一道安徽名菜,叫做“李鸿章大杂烩”。李鸿章大家知道,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他是安徽合肥人,这道以他的名字和典故命名的菜肴大致包含这些原材料:鸡肉、火腿、海参、鱿鱼,再配上黑色的木耳、白色的笋片等,荤素搭配,营养丰富,吃起来鲜香可口,老少皆宜。就像这道色香味俱全的“李鸿章杂烩”一样,我们安徽广播电视台和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联合出品的六集4K 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就是这样一部,可能看标题觉得不太时尚、普普通通,但是内容却是扎实、丰富的,既好看又有营养的文化套餐。
2016年7、8月间,作为暑期重点推介节目,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在央视纪录频道、安徽卫视、爱奇艺等平台播出后,在观众中和纪录片业界引起广泛关注。《中国日报》《文汇报》等知名媒体称这是一部“绝对值得细品的”“能够体现文化自觉的纪录片”,并评价说“在硝烟弥漫的综艺战场上,这部文化纪录片润物细无声地完成了逆袭”。
节目所呈现的开放性视野、深入式解读、故事化讲述、视觉化创新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肯定,大家没有想到,原来文房四宝还可以这样拍,今天就与大家一起分享一点创作体验。
一、文房四宝这类题材的创作难度不小
作为传统书写工具和记录载体,笔墨纸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文房四宝,在中国人的生活里曾与柴米油盐一样不可或缺,可是如今却远离了生活的日常,成为书画家或者书画爱好者的专用之物。
作为中国最家喻户晓的文化遗产之一,可能每个人都看过一部文房四宝的纪录片,面对这个不太新鲜的题材,如何能给观众一个非看不可的理由?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先要讲好中国故事。”文房四宝是典型的“中国故事”,但要讲好,不容易。需要解决很多难题。
二、要体现出时空上的大开大合
第一集播完之后,很多观众疑问,咦?第一集把笔墨纸砚都讲完了,下一集讲什么?下一集还有笔墨纸砚。这部《中国文房四宝》跟以往同类题材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笔墨纸砚不单独成集,每集里笔墨纸砚都交融互动、穿插进行。笔、墨、砚是文字的制造者,而纸是文字的承载者,所以在对文房四宝内容的处理上,纸的分量相对较重。
在拍摄之前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纸的密码,牵动着那么辽阔的天地——除了无人不识的宣纸,四川的竹纸、山西的麻纸、云南的东巴纸、新疆的桑皮纸都被收入4K的镜头中,而日本的和纸、韩国的高丽纸,和意大利的古法造纸,则有力地说明了中国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和进步的深远影响。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是文房四宝名正言顺的主人公。而安徽是文房四宝的故乡,除了宣纸、徽墨,宣笔、歙砚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山西的澄泥砚,作为唯一非石质类砚,被收入视野。江西文港笔,凭借每年占70%以上的市场份额,也引起了关注。
影像短,节奏快,是当下国际化的叙事方式,《中国文房四宝》力图突破传统表达的形式,通过板块式结构,用一个个几分钟的短故事,打通历史与当下、器物与情怀的边界,让文房四宝穿越时光与新时代相呼应,让传统文化之美在一个个故事与人文情感中得以诠释。
“上溯两千年的历史景深,横跨欧亚大陆的广角视野”,体现出时间和空间上的大开大合、跳跃转换。
并且,我们在聚焦文房四宝的同时,视野远远超出了文房之外。第六集《遗产》的第一个板块,从一场婚礼开始。在湖南江永,仍然保留着在婚礼上写女书、唱女书、送女书的习俗。女书,一种像鸟状的文字,仅在女性间流传、使用。从文房到闺房,女书,传递着闺蜜、亲人间绵长的思念情感。
两年时间,最多时三个摄制组,辗转了近20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地区,甚至远赴日本、韩国和意大利,终于完成了38个板块、近60位现实人物的纪实拍摄和近30位历史人物的再现拍摄,获得了54TB的珍贵素材。
三、六个方面解读文房四宝的今世与前生
半年的学习、调研、讨论后,我们选择从原料采集与工艺成型、名流大家与书写工具的互动、匠心独具的技艺流程、不同时代的风尚、国际交流与传播、当下遗产生活等六个方面,解读文房四宝的今世与前生。
第一集《博采》讲原料采集,体现博采众长的动力源头;
第三集《匠心》讲独特制作,体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www.xing528.com)
第四集《时风》讲风格流变,体现推陈出新的时代风度;
第五集《传播》讲交流融合,体现广泛深远的传播影响;
第六集《遗产》讲根脉传承,体现弥足珍贵的遗产传承。
每集笔墨纸砚交错,人物交相辉映。不是简单的中国元素拼图,而是器物文化、工匠精神的故事化表现。
四、小故事体现大情怀
文房四宝的发明和演进,体现出一个民族在文化认知方面的独特创造,也成就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书画艺术。
我们的拍摄不仅仅局限于文房四宝器物本身,通过每一位与文房四宝相关的制作者、使用者、收藏者、研究者、传播者可感可触的故事,体现出文房四宝背后的文化内涵,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理想和高超的创造能力,中国人的愿望追求和精神情怀,这才是我们创作的关键所在。
我们希望用历史与现实以及文化上的多重视角,打开一条通道去勾连世界,用故事和情感探索中国文化、传播中国精神。
五、“冷”题材做出“热”效应
毋庸置疑,《中国文房四宝》是一部人文类纪录片,但是通常一提到文化,大家就会觉得高冷玄妙。如何能将文化落到实处,让片子有烟火气,接地气,这是我们在拍摄前一定要解决的问题。从当下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入手,打通当下与历史的经络,让历史、文化、精神通过一个个可触摸、有温度、带情感的故事折射出来。
但是实际上,每个故事板块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要抓住观众很难。为了争夺眼球,每个人物都很“拼”。台北故宫里藏有一幅《紫金研帖》,记录了苏轼夺砚的故事。作为一方当事人,米芾记载说,苏子瞻借了他的紫金砚,嘱咐儿子用它给自己陪葬,被他追回来了。宋代的苏轼和米芾,原本高不可攀的“文艺大咖”,为一方紫金砚争得面红耳赤,让历史故事变得非常接地气。
现实生活虽然是鲜活的,但是从某一小段时间来看,常常也是平淡的、琐碎的。精彩的故事需要我们去发现,不精彩的、平淡的故事则需要做设计、加调料。比如说,每一集里都有制作者的故事,怎么样做出差异化来?从视觉呈现上来说,造纸,我们能想到的画面无外乎剥、蒸,杵、抄、捞、晒;制墨,无外乎捣、凿、熬、锤,困难是要在这些大同小异的动作背后,找到不同的叙述角度。为了凸显每位制作者的独特性,就需要在各位身上提炼出一至两个关键词。宣笔大师佘征军的“坚守”,文港制笔师朱耀胜的“求变”,端砚砚雕师柳新祥的“兼收并蓄”,墨模雕刻师冯国权的“心无旁骛”,从不同侧面,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一组具有工匠精神的制作大师群像。
以现实为原点溯本求源,是这部纪录片有记录品质和鲜活状态的一大特色;“让可感可触的影像,成为致敬历史的现实回声”,是摄制组坚守的记录维度。从制笔法的演进到造纸术的发生,从破解王羲之的“神来之笔”到体味薛涛笺的情感色彩,每一个打开的历史窗口,在片中都能找到现实依据的回应。让观众在活的现实传承中感受历史,是摄制组的共识,也是该片具有明快风格的原因所在。
最后,我们找到了四个维度,并依据历史、情感、文化、现实这四个维度,反映文房四宝演进的历史脉络、厚载的文化传统和纷呈的现实生态。
历史维度——从器物文明的视角,探寻文房四宝的演进路径,通过对不同时期、重要节点的制作工艺与手工制品的梳理、发现,呈现其诞生、改良、变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情感维度——通过使用者、制作者、收藏者、研究者们的故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生活,从中感受文房四宝所保留的体温与情感。
文化维度——在文化进步与文明发展的系统语境中,考察文房四宝与文明生态、文化环境、书画艺术、知识传播的作用与关联,以此确立它独具价值的文化坐标,找寻其中的文化动因。
现实维度——深入当下生活和情感,通过流传至今的工艺、技法、实物、文献、记忆,揭示文房四宝在当下的生态风貌,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接处,传达其鲜活的传承现状。
六、着力体现工匠精神在当下的传承和创新
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我们在呈现文房四宝广泛的地域性和影响力同时,还着力表现了工匠精神在当下的继承与创新。
探讨以文房四宝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坚守和创新,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在《时风》一集中,面对钢笔冲击,百年老店林三益毛笔店大胆创新,将触角延伸到女性彩妆领域,重新开辟了另一番天地;当羊毛产量骤减,朱耀胜用尼龙毛替代动物毛制作毛笔,打开了新的格局;张礼春利用纳米技术制作八宝五胆药墨,用于顽癣、皮炎等疾病的临床治疗,而且摄制组还拍摄到了最新研制即将投产的泡腾墨片,更便于携带和使用,这些都体现出,文房四宝不止属于过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更迭中,文房四宝将现实需求当成重要动力,在传承与创新中已经渗透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七、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和新技术来丰富古老优雅的文房四宝
在拍摄之前,我们一直在琢磨,笔墨纸砚,书画家的专用之物,书房里的小小物件,如何进行更好的视觉呈现?把“小”的设计成“大”的,让观众讶异于笔墨纸砚的视觉奇观;把“静”的拍成“动”的,让器物显得不那么冰冷生硬,渐渐变得灵动起来。
一周之前,杭州G20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了外方代表团团长夫人们参观中国美术学院,在欣赏中国书画、体验中国笔墨之后,夫人团一起合影留念。合影的背景是一幅巨幅国画《西湖秋胜》,这幅作品是用一张特大的三丈三宣纸绘就。这就是由安徽红星宣纸集团抄制的,荣获吉尼斯世界记录的“手工捞制的最大宣纸”。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中国文房四宝》纪录片的拍摄,促成了这张巨幅宣纸的诞生。为了体现出视觉奇观,2014年拍摄之初,我们就专门设计重点板块,并希望红星宣纸集团协助我们,完成一张巨幅宣纸的诞生过程拍摄。这是厂里时隔15年之后的一次重新试制,尺幅是两丈,需要18名工人协作完成。2015年到了拍摄后期,宣纸集团在两丈宣试制成功后,再接再厉,开始向更大规格发起了挑战。长11.4米、宽3.6米的三丈三纸幅,由44名捞纸工人在8名拉绳工人配合下成功抄制面世。108道环节,前后百名工匠共同生产,荣获吉尼斯“手工捞制的最大宣纸”世界纪录。我们的镜头记录下了这些前无古人的抄捞场面,打开了人类非遗——宣纸光荣的一页。
《中国文房四宝》可以说是我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全4K纪录片,画面所呈现出来的细节和质感,和与之相匹配的立体声录音技术相辅相成,让《中国文房四宝》具备了成为高品质大片的技术条件。
除了常规摄影,我们采取了许多特殊视角,微距、水下、延时、航拍,这些视角是人的肉眼所看不到的,也是画面的精妙之处。
安徽是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除了文房四宝,我们还有很多资源。欢迎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同行到安徽,游览大黄山、欣赏黄梅戏,当然,一定要尝尝我刚才推荐的徽菜名品“李鸿章大杂烩”,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和支持我们安徽台的纪录片团队精心制作的纪录大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