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丽西江》制作人刘竺、蓝云剑访谈

《美丽西江》制作人刘竺、蓝云剑访谈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丽西江》由央视纪录频道、广西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携同中山广播电视台、佛山电视台共同制作。《美丽西江》是迄今为止唯一全景展示西江作为中国生态文明高地真实状况的纪录片。

《美丽西江》制作人刘竺、蓝云剑访谈

长度:25'×12

国家/地区:中国

制作机构:广西电视台等

制片人:刘竺,施燕峰

导演:蓝云剑,黄少宁,谭振,陈乾章

摄影:伍玉辉,陶练勤,张一平,吴健等

剪辑:蓝云剑,黄少宁,谭振,陈浩等

内容简介:

西江,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的主干流。数百万年来,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之下,西江之水塑造了天坑、天窗和岩溶等世界喀斯特奇观,西江流域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这里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片土地上,物产丰饶,人文丰厚,人们用智慧、勇气和汗水,追寻梦想,创造美好生活,呵护美丽家园。

《美丽西江》由央视纪录频道、广西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携同中山广播电视台、佛山电视台共同制作。三方五台跨越两广地区,通过一个又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精美绝伦的影像、身临其境的声效,多角度、多方位真实记录和展现西江的自然之美、物产之美、人文之美。《美丽西江》是迄今为止唯一全景展示西江作为中国生态文明高地真实状况的纪录片

主讲人简介:

刘竺:《美丽西江》总制片人、总导演。1988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电视新闻摄影专业。毕业后进入广西电视台从事新闻工作十六年,曾先后获得过三次中国新闻奖。2004年后,先后担任体育频道、乐思购频道和都市频道总监。2014年负责组建广西电视台纪录片部,作为总导演和总制片人,创作了《美丽西江》《寻找巴布什金中校》和《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广西抗战纪事》等大型纪录片。

12集人文自然片《美丽西江》于2016年元旦,作为开篇之作,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黄金时间20:00播出,这是中国纪录片多元跨区域合作的一次积极的探索。这部纪录片集合了“三方五台”即中央台、广西台、广东台(广东台携手佛山台、中山台)的力量,在央视纪录频道的指导下,广西、广东纪录片人跋山涉水,按照国际先进的媒体纪录片理念和标准化制作流程要求,运用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历经一年多时间拍摄制作完成了《美丽西江》。纪录片从自然、物产、民族、生态等多维立体角度,通过“两广”人民热爱自然、守望家园、共创美好生活的动人故事,记录西江的自然之美、物产之美和人文之美,展示美丽南方的独特魅力。

《美丽西江》还尝试台网联播,在中央台、广西台、广东台联合播出的同时,与腾讯网合作在其纪录片频道同步网络播出,至今网络播出量超过了2000万人次,成为话题级纪录片。

作为中国纪录片多元跨区域联合制作的一次积极探索,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感受颇深——

一、寻找西江独特之美

作为珠江水系主干流的西江,贯通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四省。这条华南地区流程最长、流量最大、流域最广的母亲河,蕴含着无数自然美景、丰饶物产和人文风采,不仅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同时西江流域也是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富矿”。

除了世界最美丽河流之一的桂林漓江、世界最大的大石围天坑群等奇绝美景和丰富物产之外,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之美无疑是西江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自然题材纪录片拍摄难度极大,但如果我们畏难而退从而缺少了这些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那么《美丽西江》之美必然会大打折扣!所以在确定选题阶段,作为总导演的我坚持要用两集的篇幅,通过《生机》来展示西江流域的勃勃生机,通过《守望》来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正因为这样的坚持和后来克服万难的调研拍摄,西江流域特别是广西众多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如白头叶猴(全球唯一分布地在西江的支流左江流域)、冠斑犀鸟、弄岗穗鹛(1300多种中国鸟中为数不多的两种由中国学者发现并命名的中国鸟之一)、喀斯特地下洞穴鱼(近十几年来中国所发现的淡水鱼新种几乎都主要来自西江流域)、位于国际兰科植物研究热点地区的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贵州地宝兰、来自南亚东南亚首次出现在西江流域的的大型候鸟钳嘴鹳、世界最大的都安地苏地下河天窗群里的神秘的活化石“桃花水母”等一批独一无二的世界级和国家级的珍稀动植物首次得以纪录片高清影像呈现给观众,这些内容都是关于广西乃至西江流域的纪录片在内容上的一个较大的突破,《美丽西江》才得以更真实充分地展现出其独特魅力。

二、讲好西江动人故事

除了内容突破之外,《美丽西江》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国际先进的媒体纪录片的理念和操作手法讲好西江故事。全片采用故事化结构,每一集都由4~5个故事组成,无论是表现人物还是呈现自然奇观甚至是记录动植物,我们始终坚持故事化结构和故事化叙述。比如我们要展示大石围天坑群这个世界最大的天坑群,我们寻找了一群与大石围天坑关系最密切的人——飞猫探险队,通过讲述他们为国家地理拍摄天坑光影照片的故事来展示天坑之震撼人心的独特之美;比如都安地苏地下河天窗群也是世界级的奇观,我们同样坚持寻找和结构故事:当地村民与天窗关联的神秘的“还魂节”和国外洞穴深潜探险队揭开天窗地下河深处的神秘生灵“桃花水母”。拍摄野生动植物和人与野生动植物关系的两集《生机》和《守望》是拍摄难度最大、拍摄可控性最差、需要时间和金钱投入最高的选题,因为一般来说,绝大多数野生动物能见到已经不易、拍到已是幸运,要讲述故事更是难上加难!但我们同样坚定不移地讲故事!龙虎山猕猴群是中国四大野生猕猴群,我们通过较长时间的深入拍摄,讲述了繁殖季节里自然竞争和爱恨情仇的猕猴王国故事;冠斑犀鸟的故事我们则是通过中国科研团队长期寻找守望冠斑犀鸟繁殖出窝全过程,第一次用纪录片故事形式展示了这个中国最大野生冠斑犀鸟种群在西江流域的美丽姿态。

为了完美记录和呈现故事,《美丽西江》摄制组还运用了航拍、高速摄影、水下摄影、火中摄影等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还通过后期的精彩配音解说、身临其境的音效和锦上添花的音乐,让观众能从全新视角,通过高品质的影像和声音来欣赏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美丽动人的西江故事。

正是因为我们坚持故事化叙述和故事化结构,12集的系列纪录片《美丽西江》的50多个故事就像一串美轮美奂的精美珍珠,引人入胜。可以说,《美丽西江》是我们学习借鉴了国际流行的媒体纪录片先进创作理念和操作流程的一部原创精品纪录片。

三、“三方五台”形成“乘数”合力

《美丽西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全景式展示西江流域特别是广西作为中国的生态文明高地的纪录片。单独靠广西台或广东台的力量去拍摄《美丽西江》,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创作团队经验能力都有极大难度。为此,《美丽西江》探索采用了全国首创的央视纪录频道、广西电视台和广东广播电视台“1+2”三方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多台跨区域合作新模式,由央视纪录频道牵头,广西台、广东台跨台跨区域合作,再由广东台进一步引入中山台、佛山台团队参与形成“五方”联合拍摄的新格局。央视纪录频道负责宏观指导确定了《美丽西江》节目模板样式、帮助确定了具体分集选题、负责节目流程控制和质量控制,从而确保了《美丽西江》的整体专业品质,并为《美丽西江》提供了播出平台,拥有了国家传播“高地”;而广西团队和广东团队组建了以9位分集导演为核心的精良摄制团队,在以主题划分的12集中,每一集导演都上下纵横跨流域讲述两广故事。这样的真诚合作、职责分明、各显其能、优势叠加的多元跨区域合作模式具有周期短、投资省、效果好的优势,为《美丽西江》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调研为先为重。充分、深入、扎实的调研是一部优质纪录片的基础。《美丽西江》从一开始,央视纪录频道项目部主任、《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就为我们团队灌输了调研为先为重的理念,这也是国际先进的媒体纪录片有别于我们过去纪录片创作的核心理念之一。2014年4月开始,历时三个多月,9位核心导演就开始下到两广各地乡镇基层,走到民众当中,进行田野调查。他们走遍西江流域的粤桂大地,沿西江干流和支流寻访,行程5000多公里,共收集有效故事140余个,精确人物近300人,再从中挑选最适合12集主题需要的故事和人物。每个人物和故事,都达到了“可视性”“奇特性”“典型性”相结合的要求,做到了“精益求精”。正是调研的扎实充分,使得《美丽西江》的拍摄胸有成竹,较快地按照计划顺利完成了拍摄,正应了我们那句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工!

有“分”更要“统”。作为“三方五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来自不同电视台的9个分集导演,分别负责创作12集的分集纪录片,在导演个人专业经历和个人风格各异、题材也各有差异的情况下,如何确保这部大型系列纪录片的整体品质和整体风格的统一协调?实践证明,“统一”是《美丽西江》确保整体品质和整体风格的关键!在联合确定了《美丽西江》的选题后,我们确定了统一的节目模板样式,制定了统一的联合调研手册,制定了整个项目的统一时间进度节点日程表,制定了定期的联席会议协商机制,制定了最后的片头和配音、配乐、声效、调色、包装等统一后期制作工作,我们最后还制定了步调一致的统一联合播出宣传推广方案。可以说,有“分”有“统”使得《美丽西江》这个“三方五台联合拍摄”的大纪录片项目能够顺利圆满成功。

主讲人简介:

蓝云剑:广西电视台纪录片导演。从事纪录片创作十六年,参与主创作品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金熊猫奖、中国彩虹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骏马奖等奖项。近年主创的《美丽西江》《秘境广西》《方舟——桂林抗战文化城记事》等纪录片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美丽西江》12集选题方向尘埃落定后,刘竺总导演给我分派两个选题——《生机》和《守望》,分别讲述西江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的故事。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心理阴影面积忽然增大。这种忐忑不安来自七年前的悲惨经历。2008年,我在岑王老山保护区拍摄黑颈长尾雉,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在林场的狗叫中出发,摸黑走一个小时山路,潜伏在精心伪装的掩体内,每天以压缩饼干和八宝粥为食,蹲点守候黑颈长尾雉的出现。摄制组雄心勃勃,立志要在野外第一次拍摄到黑颈长尾雉,结果,一个多星期连鸟的影子都没见着。这段悲惨的经历让我对拍摄野生动物题材产生了杯弓蛇影般的恐惧。况且,《美丽西江》的拍摄周期非常的紧张。

我曾经旁敲侧击地对总导演表达了我的忧虑,并且搬出了我狼狈不堪的经历,以期申请把两集自然题材改为一集,另一集更换选题方向。但是,总导演坚定地认为,如果《美丽西江》没有自然奇观之美,没有两集生物多样性之美,西江的美是要大打折扣的,因为西江流域有着世界级的喀斯特奇观,因为西江流域不仅山清水秀更是生机勃勃——这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拍摄野生动物需要时间、经验的积累以及设备的支持,而且野生动物行踪不定,可控因素差,种种条件限制,巨大的困难摆在眼前。与别的选题不同,其他组的导演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节目做到优秀,而我的难题是要么及格,要么零分,而及格的门槛需要仰望。

总导演以实际行动传达他的意志,他亲自和我一起调研,约谈动物学家和民间拍鸟达人,他还加入到广西最大的民间拍鸟组织——广西飞羽汇,从一个“菜鸟”成为群内活跃的“老鸟”。在我去广东调研无法分身时,他带领队伍深入西大明山保护区,创下了中国第一次拍摄到冠斑犀鸟繁育出窝的过程。总导演的大力支持让我心生感动,但也倍感压力

正式开拍后,我反倒没有当初的各种焦虑了,我把自己当成“死猪一条”“死猪不怕开水烫”,经过各种蒸煮焖炒,说不定还可以变身成为一道可口下饭的红烧肉梅菜扣肉呢。

困难还是超乎想象。跋山涉水,风餐露营,上山下洞,这些都是意料之中。为了拍摄白头叶猴的行为习性,摄制组天不亮就要赶到夜宿点,天黑后才结束拍摄;为了寻找洞穴鱼,我们深入100多米深的地下溶洞,上午9点下洞,晚上11点上到地面,洞中温暖如春,洞外凄风冷雨;为了在保护区最偏远的地区寻找兰花,我们请村民用骡马搬运器材,在山上扎寨露营……(www.xing528.com)

然而,真正的难题是即使铆足了劲,还不一定立竿有影。2014年底,当其他分集导演鸣金收兵甚至进入后期时,我们组才刚开始进驻广东鼎湖山保护区蹲点拍摄白鹇。连续阴天和连绵细雨,森林里的光线照度不够,白鹇也不出来活动,拍摄受阻,眼看白花花的银子哗啦啦地流,摄制组不得不先行撤离,杀回广西拍摄。两个星期之后,摄制组重返鼎湖山,前后17天,我们终于记录下“森林隐士”白鹇在野外状态下的行为活动。

《生机》和《守望》八个故事,除了一个在城市,其他都在自然保护区,拍摄时爬山走路成了常态,有时一天要爬山走路几个小时。有的故事因为天气和季节的原因需要两次甚至多次拍摄。令人欣慰的是,摄制组的辛劳有了收获,比如第一次拍摄到冠斑犀鸟繁殖出窝的过程;第一次记录到来自印度和东南亚的夏季候鸟钳嘴鹳;拍摄到中国科学家发现并命名的第二种中国鸟弄岗穗鹛;拍摄到唯一分布在西江流域的珍稀物种白头叶猴的独特行为;拍摄到猕猴王国的猴王争霸与猕猴的爱恨情仇……

拍摄《守望》和《生机》,我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感谢总导演给我大力的支持,他深度参与调研和拍摄,给我无穷的力量;也感谢摄影师小伍以及摄制组的全体弟兄,我们并肩作战,共同完成了我从业以来最艰难的拍摄。

云雾缭绕的大山,到稻浪千层的梯田,从汹涌险恶的红水河,到开阔平缓的出海口,从高山之巅,到天坑之底,从辽阔的江面到深遂的洞穴,从日出到日落,二百多个日日夜夜,《美丽西江》摄制组横跨两广区域,长途跋涉,挥洒汗水,用镜头记录了西江独特绝美的人文与自然。感谢我们的团队,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持《美丽西江》的人们,因为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了现在的《美丽西江》。

附:中国故事国际化表达——电视系列片《美丽西江》之成功探索

孙剑英

孙剑英:高级编辑,中国纪录片著名的资深制作人,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民族学学会电影电视人类学分会副会长。从2001年至2016年连续担任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电视节目评奖办公室主任。

从业三十多年来,制作和参与策划制作的人文、社会、自然等各类专题节目、电视纪录片四百多部(集)。1994年至2007年,担任策划、制片人、监制或出任导演的纪录片在国际国内的各种评奖中共获370个奖项。其中,共有30部纪录片在国际上举办的各种评奖活动中展播、获提名奖和大奖95次。担任策划、制片人或导演的纪录片在国际影视节展播获提名大奖47次。多次担任国际著名评奖活动评委。2004年获得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授予的“特别成就奖”。2005年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首次为中国自然与环境保护电视制作人颁发的“杰出成就奖”。2007年获得国际自然荧屏、世界自然野生基金会颁发的“最佳电视节执行组织奖”;2008年、2010年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组委会授与其“特别贡献奖”。

纵观中外优秀的影视纪录片,能让观众记忆深刻、引起视觉震撼和情感共鸣的好片一般都拥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题材选择、故事讲述、影像品质具有独特性、原创性、创新性、国际性及社会影响力。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广东电视台、广西电视台、中山电视台、佛山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12集电视系列片《美丽西江》正是符合上述创作特征的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该片在“中国故事、国际化表达”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和探索。根据我每年参加国际纪录片评奖时大量观影的心得和比较,有感而发,略作探讨,供同行参考。

一、题材选择具国际化视野

每年,中外纪录片制作人都会制作大量的纪录片,通过不同的媒体方式进行传播。而传播的效果怎么样?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取决于创作者对题材的选择。从大的分类讲,主要是人文类、自然与环境类、社会类题材的纪录片。有的纪录片是具有跨种族、跨文化、跨时空、跨地域的观众收看的国际性题材,而有的只针对某些社区、某些群体、某些文化认同的地域的观众收看。因此,纪录片制作人在制作对外树立中国形象的纪录片时,发出国际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注重和借鉴国际化表达的方式。《美丽西江》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正是做到了符合当下中外观众对人类生存中关于人与自然环境、人与文化、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的现实关注热点,同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1.传递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环保理念

在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人类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对大自然进行了过度的索取、开发和破坏,造成了大自然与动物和人类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每年世界各地气候反常,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已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公共热点话题。各种媒体对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曝光和讨论,社会现状不断地恶化,这些都使公众对我们生存的环境和生活的质量缺乏信心。许多人存在悲观和焦虑的心态和看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制作人以发现和探索的眼光,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寻找中国尚存的被保护的美好家园,展现大自然与人类及动植物之间和谐相处、共生共存的互相依赖的关系,寻找那些对濒危动植物之间长期以来进行保护、挽救的感人故事,以“美丽西江”沿途幸存的、恢复的、被保护的奇特、壮观、美丽的地理风貌、生态环境来呼唤人们内心深处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相互依赖的“天性”、情感和理念,从而达到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送上影像“心灵鸡汤”,对全社会进行有效的、形象的环保教育,这是该片拥有的核心价值观,也使其极具社会传播价值。

2.体现了“中华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公民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除了需要美好的生态环境之外,还需要精神家园建设中对文化的寄托、传承与交流。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在经济和高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如何才能被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下去,这是国家与公众共同关注的社会命题。系列片《美丽西江》在广西、广东广阔的城市和乡村寻找并拍摄了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人物及故事,让我们从这些故事中感受到当地的人们对家庭、家族、民族、社会发展与中华优秀文化的关系及尊重、欣赏和热爱,该片的播出对呼唤“中华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公民意识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3.满足了观众对现实题材纪录片的收视需求

在纪录片众多不同题材的收视选择中,人们不仅关注历史与未来,同时,更关注的是与自己有切身利益和关联的反映现实社会发展的纪录片。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高,国际媒体很关注中国的变化及发展动向。而近几年来,中国赴海外旅游的数字每年大幅增加。中国出境游人数连续三年处于世界第一,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游达1.2亿人次。更增加了国外的媒体和公众带着各种好奇心想要了解中国的现实变化,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而纪录片正是以其特有的真实、生动、纪实、正在进行时的表现方式,更容易受到中外观众的喜爱而易于传播。系列片《美丽西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制作播出,该片通过对两广地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社会不同领域挖掘出的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进行了报道,展现生活在两广地区广阔的大地上人们坚毅、执着、勤劳的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状态,可以满足当下中外电视观众对反映中国现实题材纪录片的观影需求。

二、“故事化”的国际表达有利于传播国家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大到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小到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真实故事。我们的纪录片创作者,就是要寻找、记录和再现那些散发着对人类美好情感追求的故事,表现人类对真、善、美的人性和高尚道德追求的故事,传递对人类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美好故事。而表现真情实感的故事经过国际化表达方式的处理,能够打破文化和地域的边界,更适合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美丽西江》在讲好中国故事、进行国际化表达方面有其鲜明的特征,人物故事与其生活的地域环境情景交融,使该片为观众呈现出清晰、独特的两广地区和谐向上、充满生机和变化的美丽画卷和形象,那些洋溢着乐观向上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该片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1.人物故事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易于表达主题

从2014年4月开始,《美丽西江》系列片剧组历时三个多月,9位核心导演深入到两广各地乡镇的民众当中进行田野调查。他们沿西江干流和支流寻访,行程5000多公里,共收集到有效故事140多个,初选人物近300人。导演们最终挑选出60多位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可视性的人物,以此来表达该片主题。

在该系列片中,每集24分钟平均有4个故事,每个故事围绕一到两位主要人物展开叙事。虽然在12集系列片中人物故事众多,但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从事不同的职业,生活形态各异,还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和理念。总的来说,全片给我们的人物印象既有鲜活、生动富有个性的特点,也具有正面阳光的共性。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每集所拍摄和讲述的人物故事与该集想要向观众传递的主题非常明确、契合,他们是这个地区的代表人物,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和独特性,人物独特、故事精彩、真情流露,自然就能打动人心,引起观众的共鸣。

以《美丽西江——传承》为例,本集的作者围绕“千里西江,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并得以保护和世代传承。”这一鲜明的文化主题,选择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和故事来展开。片中第一个故事讲述了在广西贵港白石山最后一代采药人陈流荣的故事,他是广西种植中药材“石斛”的传承人,祖辈三代相传在独秀峰悬崖绝壁上种植濒危的野生中药材“石斛”。影片中,我们既看到了他用父亲家传的独特方式在极其危险的悬崖上种植,体现了年青一代传承人对古老文化的执着与追求,他还用科学方法培育了70多个品种的“石斛”,又让观众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和延续。片中第三个故事讲述了广东佛山的舞狮之乡“南海黄飞鸿中联龙狮队职业教练”叶仲铭与他的年轻徒弟何灿添、黄其傲,共同苦练舞狮功夫,最后赢得了“狮王争霸赛”冠军的精彩故事。作者以该故事作为叙事主线,还将南派舞狮的起源、现状、精彩技艺等相关文化背景穿插在故事中做了交代,让观众对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传承有了生动、具体、形象的认识。

《美丽西江——守望》同样也讲述了四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翁都对西江大地上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最令观众敬佩的是中外著名的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学者潘文石教授的故事,他为了研究、保护和挽救濒危的野生动物白头叶猴,从北京来到广西崇左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在山里一住就是19年,他的事迹影响了当地的政府、民众和许多各界人士,南宁电视台的记者顾铁流和助手在他的感召下进山10年,一边拍片,同时也成了潘教授科研工作的得力干将。在他们的努力下,濒危的白头叶猴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生存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2.将故事性与科学性结合是国际化表达的重要手法

多年来,我在观看“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送评的大量的自然与环境类纪录片中,发现来自世界各国著名的影视机构和制作人的优秀作品有着一个共同创作特征:不论各自有着什么不同的故事讲述方式和风格,但他们都会在节目中将故事性与科学性有机的结合,传递出准确的科学信息和知识,寓教于乐。为了保证节目创作的科学性,在节目拍摄的台前幕后,一定要邀请相关的权威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其中,以他们的科研成果和科学知识为节目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准确性。同时,创作者本人也在制作前期经过了长期、周密的科学调研工作,收集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和相关素材,进而在节目中以不同的叙事方式将科学性与故事性相融合。

从世界各地的观众来看,尤其欧美的观众更加看重自然、人文、社会各类纪录片是否将科学性、知识性、客观性、真实性、趣味性、娱乐性与故事的完美结合。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纪录片制作人在自然与环境类题材的节目创作中,一直在默默的耕耘,克服着资金不足和专业拍摄器材缺乏等各种困难,执着地进行着有益的创作实践,不断地出现一些让我们感动和惊喜的作品。《美丽西江》在自然与人文不同的分集节目中,让我们透过故事感受到了节目背后的创作团队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他们借鉴和应用了国际化表达创作手法和制作流程的管理,从节目的前期策划、田野调研、中期拍摄到后期制作,都注重了在节目中将故事性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在艺术把关和执行上都是一次成功的实践与探索。

《美丽西江——奇观》用四个故事不仅反映了西江流域大自然的奇特壮观,也反映了人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与自然的共生共存。观众在第一个故事中,将跟随科学家第一次进入到地球162米深处,洞察位于广西地苏世界最大的地下河,第一次看到与大熊猫媲美的水下珍稀物种桃花水母。该集采用纪实跟踪的手法,拍摄了由法国、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的国际顶尖洞穴探险高手组成的科考团队,对地苏地下河进行探秘与揭秘的故事,还为当地的老百姓解开了久远的民间相传的不科学的自然谜团和疑惑。这个地区有200个地下河组成的天窗,其密度和数量位居世界第三,创作人员的空中和水下摄影很专业,使画面既壮观也唯美,且营造了神秘的探险氛围。在叙事中,导演采用“悬疑片”的故事化手法,将科学的探秘与揭秘相结合,使故事的叙述跌宕起伏,带领观众在猎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大自然的科学知识,对国际科考队员的工作精神也产生了由衷的敬佩。片中第二个故事,讲述了与地苏地下河相隔一壁山的大化瑶族自治州奇特的自然景观与当地人生存的关系。这里有5000多座峰丛和2000多个洼地组成的中国唯一的以高峰丛为主导的国家地质公园。该故事使观众在感叹大自然的神秘与魅力之中,对喀斯特地貌相关的科学地理自然知识有了形象而有趣的了解。片中第四个故事讲述了位于广西百色地区的乐业县分布的28个各式各样的巨形“天坑”,这里被称为“世界天坑之都”。在这个地区活跃着一支“飞猫探险救援队”,观众将第一次从600米垂直悬崖的天坑中看到人类挑战的极限,探险故事的独特和自然景观的奇特通过叙事和画面表现得非常精彩,让观众在欣赏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故事中拓宽了对自然与科学的眼界。

3.“故事化”叙事模式与国际化成功的对接

国际优秀的纪录片制作者和播出机构对观众的收视习惯、收视心理和年龄、职业构成等都有着科学而严谨的调研、论证,并以此为依据,将纪录片的真实性、纪实性与故事化相结合,并运用各种叙事手法、故事结构、情绪节奏进行纪录片的谋篇布局,使故事对观众增加吸引力和关注度。许多播出机构为了适应观众的不同收视喜好形成了各自频道播出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故事化”栏目及节目的模式(如同影视剧、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有模式一样),即形成其节目在观众中的“品牌”辨识度和影响力,这种“量身定制”的标准化生产也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委托制作的营运管理和市场购买。近十多年来,中国的电视及网络播出机构在纪录片播出的“模式化”制作也在逐步形成中,与个人的创作型纪录片同时存在,表现风格各异的“故事化”纪录片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这次《美丽西江》因要在央视纪录频道和广东、广西的国际、国内频道同时播出,因其在“故事化”的叙事模式和风格上借鉴了国内外成功的纪录片“国际化”表达模式,使该片有利于国际传播。

另外,《美丽西江》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广西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中山广播电视台、佛山电视台联合摄制,广西电视台纪录片部主任刘竺、广东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总监施燕峰担任总导演,两广组建以9位分集导演为核心的三台五方精良摄制团队(广西台、广东台各出一位执行总导演),以主题划分12个分集,前期拍摄团队将近90人。多个摄制组分别在西江流域的不同地域拍摄,只有故事的叙事手法统一、摄影风格一致,才能保证最后的成片与国际化标准对接。从导演的角度来讲,最重要的是运用与自己所拍摄的题材、内容相吻合的“故事化”结构和叙事手法,才能使该节目从内涵到外在表现贴切,融为一体。

12集的《美丽西江》内容涵盖了西江流域自然、人文、社会各个方面,平均每集4~5个故事,总共有54个故事,涉及的主要人物有60多人,这些人物的职业分布在多个领域。由于该片对“故事化”的模式在前期有了统一的策划和要求,每一集中对每个故事的要求在后期剪辑中分别为5分钟左右,每个故事的长度又根据人物和故事的特点及与每集主题相关的重要性、关联性来取舍,人物故事的长短相得益彰,恰到好处,既有重点感也有层次感。12集的系列片对每集的开篇、结尾、过渡段落在时间长度上基本控制在1分钟左右,使整个系列片的叙事风格和节奏很统一。在整个系列片的谋篇布局上和每集内不同的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也处理得很好,使故事的叙述清晰有序,主次分明,主题突出,叙事节奏张弛有度,60多个有声有色的人物小故事汇聚成“美丽西江”的大故事,几十位个性生动、鲜明的个体形象组成了两广大众的整体美好形象。

该片的“故事化”风格与国际表达相对接的另一显著风格是在人物的选择、摄影、叙事、现场访谈、后期音效合成等创作全流程中都注重了保持纪实、真实、朴实、平实的“故事化”风格的一致性。增强了该片的亲民性、大众性,使该片既“本土化”又“国际化”,这种将故事化与纪实风格相结合的运用是中外现实类题材的纪录片最主流的创作手法。该片与现在国内某些纪录片制作人滥用动画特效、情景再现和航拍手法相比较,更受大众的青睐。该片的创作追求唯美不失真实,注重真情不乱煽情,创作态度求真、求实、严肃、认真值得提倡。期待他们再接再厉,为这个时代和观众奉献更多的优秀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