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金熊猫”奖国际新媒体作品选,还特别设置了社会公益与教育节目,旨在鼓励用新媒体对海量信息传播速度,及其在传播方式和渠道上的多元化优势,大力传递社会正能量,提高国民教育文化素质,降低地区差异化带来的资源差异化。公益需要媒体力量,媒体也应该有公益意识。为此主办方分别设置了最具影响力人文关怀节目,最具影响力环境类节目以及最具创新教育类节目三项大奖项。
1.社会公益与教育类——人文类节目
“公益类”人文节目以跟踪纪实、口述历史、影像重现等纪录片形态关照历史与现实、文化与心灵。题材主要涉及七个方面:第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包括家庭伦理和社会大爱;第二,人在挫折中的选择,包括面对疾病、残疾、困难等境遇的态度和行动;第三,本土文化的坚守和精神家园的建设;第四,对弱势人群的关注;第五,贫困地区的建设;第六,生死问题的终极拷问;第七,公益广告,比如爱护粮食、安全出行等。
优秀的公益类人文节目能够影响公众的公益态度,让他们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形成扶危济困、关爱他人的良好社会风气。有鉴于此,主办方鼓励“苦”中有“乐”,“爱”在其中的正能量作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和地区,在困境面前生发智慧,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仅仅是描述问题本身。
由合一影业推送的《遇见你》是众多优秀作品中的翘楚。这是一个“心怀美好,遇见美好”的故事,讲述一对年轻人如何面对生命的局限性,追寻生命的意义。作品细节丰富,手法细腻,呈现了主人公顽强坚韧的生命力和乐观自信、自尊自强的生命态度,不同生命在碰撞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一面。选题互联网气质明显,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传播价值,作品采用“边拍边播”的模式,用朴素的温情和厚重的情怀,赢得了广泛的传播效果,让更多人关注罕见病群体,并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2.社会公益与教育类——环境类节目
优秀的环境类节目质量都比较高。比如《煤水之争》采用了高清设备,对环境问题进行了翔实的全景式报道。再比如《我的鹭鸟》,通过一位爱鸟老汉的心路历程,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爱。
来自荷兰的《再造食品》(Bristo in Virto)脱颖而出。这是一个关于人类未来餐桌的环保节目,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关注与人类未来息息相关的食品问题。这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互动平台,让公众一起参与高端科学实验,探讨食品问题的解决之道,兼具创造性和前瞻性,开放性和亲近感,既生动有趣,又让人肃然起敬。
《再造食品》完全满足主办方对这类节目的期待:具有公益性,对大众有教育性,理念有前瞻性,参与度高,传递信息清晰,富有创意。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对资源的无限索取,环境问题已经成了目前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优秀的环保作品能让公众强烈地意识到保护自然,热爱和平,戒烟节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不容推辞。(www.xing528.com)
3.社会公益与教育类——教育节目
目前网络上流行的自媒体节目多是脱口秀,介于娱乐类节目和教育类节目之间。但就“寓教于乐”的作用来说,这类节目非常有教育潜力,而且数量正在与日俱增。主办方希望会有精彩的自媒体节目出现。另一类节目类型是公开课,属于远程教育的一种。这类作品在网络上数量多,但就制作来说,比较同质化,多是对线下课堂的实录,差异仅在于课程本身、课件以及授课老师的水平和魅力。就影响力来说,大数据(如播放量、回帖数等)更有说服力。正保教育开放学堂和优酷联合开发的《PS课程》就是一个例子。但是与前面两类奖项不同的是,主办方强调的是教育类节目的创新性。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也有作品突破了公开课拘泥于课堂的模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主办方把关注点集中在“互联网+教育”这类作品的创新性上,强调互动学习,教学相长,通过提问,因地制宜地进行教育,让学习者有更多的主动性。来自南非的《直播非洲》就是一部杰出的作品。这是一档具有即时交互性的直播旅行节目,将社会参与度带至一个新的水平,其独特性在于摄影机可以成为观众的眼睛,在即时直播互动中接受观众的“导演安排”,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互动过程丰富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另一部值得一提的作品是客户端产品《为Ta写字》。在键盘时代,书写成为一种奢侈行为。这款典型的“互联网+”产品,为汉字及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便利和更多可能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的互动方式、不同的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进程,摆脱对输入法的依赖,感受汉字多姿多彩之美。
主办方希望客户端教育产品能兼容传统电视节目(纪录片、剧情片或动漫作品)与互动性产品,既有商品气质和教育功能,又有艺术品质和传播效果。这是跨媒体项目,产品经理要和编导携起手来,提高用户体验,增加学习的愉悦度。
总之,主办方不鼓励对传统课程进行简单录制,不鼓励为提起学生兴趣而采用低俗的示范案例,也不鼓励太过文艺、缺乏结构的教育类作品。
(本文作者:孙剑英 查宇 樊启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