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字,按其字义有尊重、尊敬的意思,还有一层意思:严肃、慎重、不怠慢、不苟且之义。《诗经·小雅·雨无正》载:“各敬尔身。”又《诗经·鲁颂·泮水》:“穆穆鲁侯,敬明其德。”《论语·子路》载:“居处恭,执事敬。”另外还有“修己以敬”“敬事而信”“言忠信,行笃敬”等内容。《孟子·离娄上》载:“陈善闭邪谓之敬。”此时,“敬”还只是儒家所倡导的若干德行之一,还未作为一种心性修养的功夫。宋明理学对其字义进行了延伸、扩张、补充,使其内涵远远超出了其本来之义。二程和朱熹的主“敬”论是儒学中一种典型的自我道德修养论。在二程和朱熹看来,人只要按照主敬功夫去进行内省察外实践,就能体验或明天理,获得理想人格,成为圣人,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儒家最高的理想境界。“敬”的思想,自理学开始,形成了有理论体系的所谓“功夫哲学”。理学家二程首先提出“主敬”之功夫说,朱熹在二程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阐述了“敬”的思想。他以“居敬穷理”来表述二程的主敬思想,但与二程相比,他对“敬”的思想思考得更深刻、更全面、更具体。更强调“敬”之思想中的“敬畏”之义,极力推崇“主敬”之功夫,甚至把它当作“圣问第一义,存养之要法”。
朱柏庐承袭朱熹,以敬为学,认为“敬”是圣学最基本的特征。他说:“敬也者,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也。入此则是,出此则非。”朱柏庐一生恪守理学,提倡以敬为学,居敬穷理。《愧讷集》中载:“弟所谓圣贤之学,无过一敬者,正乃把柄之所在也。敬而学,学安得不博;以敬而问,问安得不审;以敬而思,思安得不慎;以敬而辨,辨安得不尽其道。敬犹长堤巨防,防之密也,滴水不漏。敬之至也,毫发无尤。故一敬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能事毕。”可见,做人做学问以“敬”贯穿始终,便会穷尽天下之理,最终达到“尽利尽神,希圣希天之学俱在”的境界。
相对传统理学而言,朱柏庐主“敬”的思想,其意义更在于他把“敬”放在伦理学范畴中讨论并突出其核心地位,把“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功夫来提倡。朱柏庐强调“敬”是道德本体,是做人的核心,“敬”则为人,“不敬”则是禽兽。“敬也者,万善之纲领,千圣之命脉,入则人,出则禽,入则生,出则死。”“敬”如此重要,因而“敬”不可离,为人须“敬”。他在《毋欺录》中说:“言理而人或不敬,言天而人能不敬乎?无事无物不有理,无理而不出于天,则亦无在而非天,甚矣。敬之不可须臾离也。”(www.xing528.com)
既然“敬”不可离,朱柏庐倡导修己以敬。在《学庸讲义》中,他提道:“夫子固曰:修己以敬而安人安百姓。曾见有修己以敬而君不君臣不臣者乎?曾见有修己以敬而父不父子不子者乎?”敬,乃立身之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以“敬”为本,以“敬”修己,修己而人安,进而百姓安,天下安。
那么如何才能修己以敬,怎样才能在人伦日用之间持“敬”呢?朱柏庐倡导“敬以直内”的道德修养方法。在《学庸讲义》中,朱柏庐更是殷殷教诲:“朱子提出敬以直内为正心要法,读者切不可轻易放过。”对于“敬以直内”,他在《毋欺录》中解释说:“敬以直内。直也者,无间断先后也……邪正之关由于昏明,昏明之介由于敬肆,故君子敬以直内。直也者,无时无处而不致其敬也。小有间断,即入昏邪,可不戒哉?”可见,朱柏庐认为“敬”是我们为人的根本态度,“敬”应当落实于日用常行中。敬以直内,内在的“敬”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当人们把“敬”当作人自身内在的东西,自然而然便做到“敬”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