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3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聘请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王卫平教授担任课程基地特聘专家
图44 昆山市政协文史委、社科联专家受聘担任课程基地顾问
图45 扬州市纪检监察学会、扬州晚报专题报道朱柏庐治家治学思想课程基地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在孔子儒家思想体系中,“礼”和“仁”是分不开的。《论语》载:“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世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崇尚奢靡浮华,追名逐利,拜金主义盛行,很多士人弃儒从商、纵欲享乐,世俗功利主义昂扬,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严重破坏。针对世风日下,伦常礼义败坏的现状,朱柏庐继承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在提倡“仁”的思想同时,也充分肯定“礼”的重要。他说:“仁民爱物,不外一礼义。”他始终认为“礼”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毋欺录》中,朱柏庐曾多次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只是天理之当然”。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人幼时学礼,长大之后便是一个有德、知礼之人。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明确“礼”的具体内容,认为礼是人伦,是三纲五常。在《学庸讲义》中,朱柏庐指出:“礼者,用之所以行。要其大端,不出乎三纲五教。”(www.xing528.com)
图46 《朱柏庐先生编年毋欺录》书影
不仅人要知“礼”,国家也要有“礼”。在《学庸讲义》中,朱柏庐详细阐述了礼对国家的重要作用。他说:“所以有天下者,毕竟礼乐文章秩然粲然,则国脉自然壮固,人心自然慑伏,何等样重。亦且天地受其范围,万物受其裁成,何等样重。由是而天下之内有国者以之而重其国,有家者以之而重其家,有身者以之而重其身,有礼则重,无礼则轻,轻则多过,重则远过。”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离不开“礼”,朱柏庐告诫道:“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士庶人有神,固皆以有礼而重。”
朱柏庐认为只有正心才能实现礼,人心有礼,则身修国治。他说:“心重而后身重,家重而后国天下重。故古之有天下者曰,以礼制心。”礼,是如此重要,他指出:“周家八百年之国祚,究竟一礼度文为之。后世虽无其实,而犹不敢废其名。”在这里,他是想向世人阐明“礼”的重要性,劝导人们知礼、重礼、依礼而行。
图47 课程基地公开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